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8日 · 《轉角國際》採訪新北市立板橋高中歷史老師黃惠貞,以她的經驗分享,如何與年輕的學生們談論納粹、如何讓學生理解納粹歷史的沉重。 請收聽下方連結: 黃惠貞直指,在她25年的教書經驗中,幾乎每一年都會看到對納粹懷抱好感的學生,甚至曾有一位學生特地從美國網購了從鋼盔到軍靴的整套二戰德軍制服,在自認重要的日子裡穿著整套納粹軍服在街上走,只是當時網路社群不如現今發達,所以沒有被拍照上傳引發議論。...

    • 新北市 旗竿湖教育農場1
    • 新北市 旗竿湖教育農場2
    • 新北市 旗竿湖教育農場3
    • 新北市 旗竿湖教育農場4
    • 新北市 旗竿湖教育農場5
  2. 2024年9月2日 · 2023年,WFP宣布因應資金籌措不足,將減少南蘇丹難民糧食配給人數,即使是那些仍在受益名單內的家戶,也會獲得比原先更少的糧援配額,此政策對難民造成很大的衝擊。. 世界展望會調查了 畢迪畢迪等6個受糧援削減影響的社區,發現在2024年1月WFP削減 ...

  3. 2024年9月2日 · 方案也結合兒保倡議,在各村落成立培育照顧小組,透過圖文衛教手冊向難民及收容社區家庭推廣營養、親職養育、兒童保護等觀念。 珍娜(Janet)是5位志工中唯一的女性,身為南蘇丹難民,她清楚知道此一身分面臨的壓力。 「多數援助機構提供的服務都是針對成人,因為他們認為成人有很多心理壓力。 但我在許多孩子身上,也看到他們有著不亞於成人的壓力,造成不安與沮喪。...

    • ▎當猶太人成為「納粹共謀者」:猶太委員會與卡波爭議
    • ▎卡波罪該萬死嗎?以色列戰後的「卡波大審判」
    • ▎教導一個「美好的大屠殺」?
    • ▌美麗人生、穿條紋衣的男孩:大屠殺的虛構成分?

    在「是誰背叛了安妮一家?」的調查團隊公布推測的告密者,是一名曾在阿姆斯特丹擔任公證人,其後被納粹選為阿姆斯特丹猶太委員會成員的范登伯格(Arnold van den Bergh)。在二戰期間,納粹入侵歐洲各國後,會在當地成立「猶太委員會」(Jewish councils),號召猶太長老、有名望的仕紳參加,協助納粹「管理猶太事務」。 他們不僅掌握猶太人名單、協助納粹強行徵收猶太人財產、更協助把猶太人編列上驅逐出境的火車(儘管他們不見得知道,這些列車的終點就是集中營以及等著同胞的「最終解決方案」)。而在當時,范登伯格就是其中一名成員,而該調查團隊指出,范登伯格可能在無意之下、或者為求自保,而出賣了猶太同胞。 只不過,該調查出爐後,隨之引發各界爭論。因為至今事隔80多年,關鍵物證仍然不夠齊全,此外...

    以色列建國後,許多大屠殺倖存者開始往以色列移動,「誰是卡波」的指控也隨之而來。特別是以色列建國宗旨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即在於對屠殺的制裁。因此作為一個國家認同基石之一,在1950年代,以色列就頒訂法律,稱之為《納粹與納粹共謀者的懲戒法》,最主要目的,就是要逮捕犯下猶太大滅絕的人。 然而,指證迫害的納粹黨人容易,但誰又是「共謀者」,卻在初期形成極大的矛盾。 在當時有大量彼此檢舉及起訴案件,在1950年到1952年期間,以色列政府花了非常多的力氣來判斷誰是卡波,這項基於轉型正義的清算調查,本意是想要還給其他無辜受迫害的同胞一個轉型正義、也表示擔任卡波者必須為此付出代價。但隨著資料出現,風向開始出現困惑跟轉變。 其一在於,相互指控多,但在許多交叉論述中,卡波的「罪行」不易被認定。因為有些所謂的...

    而納粹大屠殺錯綜複雜的歷史,該怎麼透過文本呈現戰爭創傷?又要怎麼教導下一代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殘酷真相?也成為近年西方國家不斷思辨與角力的問題。 前述提到《鼠族》,是美國漫畫家斯皮格爾曼(Art Spiegelman)的非虛構圖文書,原本在1980至1991年之間連載,講述其父母本來是波蘭人,在1940年代被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經歷。集中營解放後,斯皮格爾曼全家移居到紐約。他在理解父母輩經歷的苦難後,將故事繪製成漫畫,把猶太人描繪成老鼠,把納粹描繪成貓,漫畫不僅敘述集中營內的殘酷生活、也描繪了這些經歷對當事人造成難以抹滅的終身創傷。該作品在1986年集結出版,1992年更獲得普立茲特別褒揚獎(Pulitzer Prize Special Citations and Awards)。 根據《衛報》...

    無獨有偶的是,在《鼠族》被踢出教科書的同時,另一部背景也設立在納粹統治時期的虛構作品《穿條紋衣的男孩》,也引發討論。根據《衛報》報導,倫敦大學學院(UCL)大屠殺教育中心近期一份研究指出,在英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教師,在教導有關納粹種族滅絕的課程中,會使用虛構的暢銷書和電影作為輔助教材。其中最頻繁被使用的作品之一,就是愛爾蘭小說家波恩(John Boyne)所撰寫的虛構小說《穿條紋衣的男孩》與其改編電影。不過該份研究卻指出,這卻有可能造成學生們對歷史的誤解、甚至可能引發對納粹的同情。 該書講述二戰時期,兩名8歲男孩,分別是奧斯威辛集中營指揮官的兒子布魯諾、和被關在集中營的猶太兒童薩穆爾,兩人之間兩小無猜的友誼。故事從8歲的布魯諾視角出發,描述他隨著父親升官,從柏林搬到鄉下大宅所看到的新奇世界—...

  4. 2024年7月23日 · 近代中亞歷經反殖民、民族化、共產化與現代化等多重洗禮,成為既分歧又交織的局面。. 圖為吉爾吉斯的馬背叼羊比賽。. 圖/美聯社. 讀完《被遺忘的 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我想起2019年10月底在南哈薩克旅行的場景 ...

  5. 2021年11月12日 · 從早期帶有行軍色彩的長途遠足,到後來逐漸轉為博物見學性質的修學之旅,現代的修學旅行已經是包裹在教育、觀光、經濟等多方層面的活動,也是各個地方政府競爭文化魅力的指標。

  6. 2016年9月21日 · 時常離開台灣,就是離不開地球。. 著有 《憂鬱的邊界》 、 《介入的旁觀者》, 《日常的中斷》,合著有 《咆哮誌》 、 《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 不同夢想》 等。. FB: 島嶼無風帶。. 從日本殖民時代至今,八重山的台灣人在八重山打造出生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