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19日 · 在零撲殺的美好願景下,許多動物仍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為了生存苦苦掙扎。 監製|方德琳、蘇于寬. 文字|林慧貞、陳信安. 封面攝影|楊子磊. 攝影|楊子磊、林裕傑、陳信安、余志偉. 設計|黃禹禛. 編輯|黃鈺婷. 社群企劃|陳思樺、汪彥成. 合作媒體|《窩窩 wuowuo 》 農委會曾宣示,預計12年後街頭15萬隻遊蕩犬清零,但近兩年仍未見下降趨勢。 零撲殺政策下,公立收容所籠位一位難求,仍生生不息的遊蕩犬何處去? 留在野外的牠們又會造成哪些問題?

  2. 2019年6月18日 · 《報導者》深入走訪台北洲美以及花蓮玉里兩個現場,從近日遭到抗議的都會區,到半世紀接納精神病患的小鎮,在歷史脈絡與生命經驗的交織對話中,看見那些被主流標定的「異常」中,努力活出的「日常」。 監製|張子午、楊惠君. 記者|張子午. 攝影|曾原信. 編輯|張詩芸、洪琴宣. 設計|黃禹禛. 《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潮後,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返回主流社會的路途依然艱險。 「社區家園」是慢性精神病患在醫療照護體系之外與社區融合的契機,但要獲得大眾的理解與接納還是充滿挑戰。

  3. 2021年2月17日 · 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是專精演化心理學、超自然現象信仰研究、以及迷因理論的學者,她在此書中帶領讀者重新以迷因觀點反思某些在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的敘事──為什麼愈來愈多人選擇單身? 人類為何會對其他人好? 宗教被認為迷信,但為何依然如此強大? 許多以基因觀點來說可能對人類無益、卻被廣泛地流傳下來的文化敘事,往往都能以迷因觀點找到解釋。 布拉克莫引導讀者以迷因的方式開始思考問題。 迷因概念之所以具有力量,就是因為當我們以迷因觀點看世界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想法不再是我們所造,也不是用來服務我們,我們反而是迷因的宿主,被迷因附體。 這本全面建構迷因理論的專書,讓我們腦洞大開,擁有不同洞見。 1997年的某一天,一個年輕學生為了手上的媒體計畫前來訪談我。

  4. 2020年7月18日 · 20多年前,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在感情、事業、生活一片順遂之時罹患憂鬱症,重度憂鬱一度奪走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他與疾病纏鬥至今,並以此展開了對憂鬱症的終身研究。 2001年,他寫出《正午惡魔》這本憂鬱症專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隔年,他為了治療自己身為同志而在成長過程中承受的傷害,展開為期10年的訪查和研究,針對300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拜訪,寫成了 《背離親緣》 一書,震驚世界。 身兼患者、文學作家、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的多重身分,所羅門統合了社會心理及精神藥學的理解,全面解剖憂鬱症:是由外在刺激還是內在性格所引發? 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 政治如何決定憂鬱症的描述及治療? 性別、年齡、族群文化、貧窮、自殺與憂鬱症又有何種關係?

  5. 2020年5月22日 · 「戰道德」的現象,正面來看是出自正義之聲的義憤,負面來看就是情緒宣洩與理盲濫情,但從學術來說,「戰道德」是一個有趣的道德心理學題目。 (攝影/REUTERS/Ina Fassbender /達志影像) 評論. 全部. 2020/5/22. 文字. 萬子. 社群媒體. 哲學蟲洞. 評論. 全部. 2020/5/22. 文字. 萬子. 社群媒體. 哲學蟲洞. 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道德感的展現,有時溫暖和煦,讓人成為最美的風景,但有時卻是張牙舞爪、得理不饒人,例如,指責在捷運上不主動讓位的人、糾正插隊的人、批判劈腿的藝人、詛咒保護死刑犯人權的人、辱罵與自身價值與立場不同的人。

  6. 2021年1月9日 · 疫情當道、科學敘事成為主流之年,劉玗一反常態以個展《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重新討論「不科學」的傳說。. 在疫情下,提供人們另一個思考人類文明的可能。. (攝影/余志偉). 面對疫情,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敘事?. 如何透過錄像裝置上演神話 ...

  7. 2019年10月25日 · 小丑》帶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理解「惡」(evil)的意義? 所謂的「惡」,其實就是發生在人們身上的各種災厄、禍害與罪行,例如疾病、貧困、戰爭、天災等等。 「惡」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人們的受苦。 在電影中,男主角幾乎經歷了人們可以想像得到的所有苦痛:被家暴、被欺騙、被出賣、被排斥、被剝奪愛、被嘲弄⋯⋯試想,若我們遭遇同樣的人生,自己能否樂觀看待生命? 是否還會保有對幸福生活的希望? 還是會像男主角一樣埋怨:「我的心裡全是負面念頭(All I have are negative thoughts.)」? 在古希臘的文學與藝術傳統裡,悲劇與神話裡關於「惡」的描繪並不少見。 「惡」可能來自主角本身性格的缺陷,也可能來自諸神所安排的宿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