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烏腳病 (英語: blackfoot disease )為1950年代末期, 台灣 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 動脈 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 臺語 俗稱 烏焦蛇 (oo-ta-tsuâ)。 烏腳病的病理屬一種慢性閉塞性動脈疾病 [1] ,後期可有因足部 壞疽 而自然脫落(特發性脫疽)的特殊表徵。 病理切片可分為兩型:閉塞性動脈硬化型、血栓閉塞性血管炎型 [2] 。 烏腳病流行地區,以 八掌溪 下游南北兩岸的 嘉義縣 布袋鎮 、 義竹鄉 及 臺南縣 學甲鎮、北門鄉(今 臺南市 學甲區 、 北門區 )等4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 [3] 烏腳病很早就確定為飲用深 井 水有關,隨著 自來水 普及後病患已大幅減少。

  2. 王金河於1916年4月23日出生於台南縣北門鄉,其先祖王象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南門外十五都,登岸後居住於台南縣北門鄉蚵寮部落,到了祖父王煥為了經營事業方便起見,兄弟相偕遷至北門本部落,地方人士稱這批由蚵寮來的為「蚵寮王」,其父王讚以捕漁及養殖牡 ...

  3. 王金河(臺灣話: Ông Kim-1916年4月23日—2014年3月13日),臺灣 臺南 北門人,外科醫生,長期對嘉南沿海烏腳病病患免費醫治,有「臺灣烏腳病之父」之稱,第七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4. 2018年3月28日 · 王金河醫生,受人尊稱為「台灣的烏腳病之父」。 1916年4月23日出生於台南縣北門鄉,父親王讚是以捕漁及養殖牡礪為業,並兼營運輸船。 王醫生七歲時進入北門公學校。

  5.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過去稱為金河診所,是一座位於臺灣 臺南市 北門區永隆村的一處診所,由「臺灣烏腳病之父」之稱的王金河所創立,現則作為展示王金河、烏腳病歷史等相關紀錄的紀念館使用。

  6. 王金河醫生,受人尊稱為「台灣的烏腳病之父」。 1916年4月23日出生於台南縣北門鄉,父親王讚是以捕漁及養殖牡礪為業,並兼營運輸船。 王醫生七歲時進入北門公學校。 畢業後,在老師的建議下考進台南長榮中學,在三年級時受洗。 畢業後與同學共赴日本求學,1941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醫科大學。 受聘於當地太久保病院擔任外科醫員。 1942年與夫人王毛碧梅女士結褵。 兩年後,因母親病危,趕回台灣,母親過世後就留在台灣。 王醫生於1943年在省立台南醫院外科服務時,一直有教會生活,因此認識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孫理蓮牧師娘,及謝緯醫生,結下他們為烏腳病患服務的因緣。 後來,北門鄉有一位老醫生,他在過世之前曾鼓勵王醫生回鄉服務。 1944年3月終於回鄉開業「金河診所」,同時也擔任衛生所的醫生及法醫。

  7. 王金河,1916年出生於臺南北門。 年幼樂天的王金河,就讀北門公學校(今臺南市北門國小)時,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王戊己。 甫從師範學校畢業,奉派還鄉的王戊己老師,常帶著班級學生外出遠足。 走遍北門、學甲與佳里等一帶,王金河與同窗們凝視著純樸的農漁村風情,老師於一旁講述當地的史地人文,一面說道:「瞭解是愛的開始。 有了愛,將來長大有能力以後,才會有感情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服務。 在王老師的建議下,王金河進入長榮中學就讀,因而接觸了基督教。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長榮中學的老師於宗教課堂上寫下了這段話,願人們未來實現的,是一個有公平正義的社會。 他在臺下想起以前王老師曾跟他們說過的話語,陷入了沈思,為民服務的責任心如同一粒種子落於心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