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比馬龍效應 (英語:Pygmalion effect)或 羅森塔爾效應 (英語:Rosenthal effect)是一種心理現象,在這種現象中,高期望會導致特定領域的績效提高。 [1] 這種效果以希臘神話中的 比馬龍 (Pygmalion)命名,比馬龍是一位雕塑家,他愛上了自己雕刻的雕像,或以心理學家 羅伯特·羅森塔爾 (Robert Rosenthal)的名字命名。 羅森塔爾和 雅各布森 (英語:Lenore Jacobson) (Lenore Jacobson)在他們的書中將這一想法應用於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從而影響學生的表現,這種觀點由於其他研究結果而失去了 可信度。 [2]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認為,高期望會導致更好的表現,而低期望會導致更糟 [1],這兩種影響都會導致 自我實現的預言。

  2. 2014年12月23日 ·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原本是心理學名詞,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羅聖索爾(Robert Rosenthal)與傑柯布森(Jacobson)兩人於1968年所作的研究而來。 他們對學校裡一群6∼12歲的兒童做智商測驗,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告訴老師們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商比較高,老師因此設計較為艱難的課程給這些智商比較高的孩子,也花比較多的時間回答孩子們的問題,教學更為認真。 一年後這些孩子的智商分數果然都增加。 事實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孩子們只是隨機挑選,智商高低並沒有太大不同,但是由於老師期待學生會有比較好的課堂表現,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學態度與方法,學生經由這樣教學方法的刺激,智商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環。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3. 2022年6月14日 · 身為主管的你,可從「畢馬龍效應」中學會: 當主管對員工抱有更高的期望,員工就越可能有更出色的表現。 不被主管看好的員工,為了防止再度受傷,會避免採取有風險的選擇,反而因此招來更多否定。

  4. 2023年11月29日 · 皮格馬利翁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亦稱 “羅森塔爾效應 (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 或“人際期望效應”: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 也有譯作“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 皮格馬利翁 (Pygmalion)的故事....

  5. 2022年8月8日 · 畢馬龍效應 —主要是描述一種實現自我預言的心理現象:「信則有、不信則無」。 講白話就是: 相信會成功,就會成功;反之,若認為會失敗,最終果然會失敗。 傳說中,愛琴海上的塞浦路斯島上,有一位王子,名字叫做畢馬龍(Pygmalion),他很擅長雕刻,他用純白的大理石雕刻出容貌姣好身材曼妙的少女Galatea。 由於這雕像是那麼的美麗,王子每天陪伴、凝視、輕撫著Galatea,不禁心生愛意。...

  6. 皮格马利翁效应 (英語:Pygmalion effect)或 羅森塔爾效應 (英語:Rosenthal effect)是一種心理現象,在這種現象中,高期望會導致特定領域的績效提高。 [1] 這種效果以希臘神話中的 皮格马利翁 (Pygmalion)命名,皮格马利翁是一位雕塑家,他愛上了自己雕刻的雕像,或以心理學家 羅伯特·羅森塔爾 (Robert Rosenthal)的名字命名。 羅森塔爾和 雅各布森 (英语:Lenore Jacobson) (Lenore Jacobson)在他們的書中將這一想法應用於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從而影響學生的表現,這種觀點由於其他研究結果而失去了 可信度。 [2]

  7.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畢馬龍效應,皮格馬麗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人際期望效應,也稱為教師期望原理,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