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20日 · 親愛的,若你身旁正有人面臨痛苦而自殺念頭,這篇文章將帶你破除大眾對自殺的迷思,並了解如何提供支持及幫助有輕生念頭的朋友們。

  2. 2018年1月15日 · 不論基於什麼原因,壓力感受絕對是自殺的前置因子;壓力感受也不是心理疾病的人的專利,許多人自殺前沒有太多跡象、沒就醫、沒求助過,竟也 ...

  3. 2024年5月5日 · 面對死亡積極心態. 除了正確認識和理解死亡, 想應對死亡焦慮,我們還需要培養一種正念心態。 然而,當面臨死亡焦慮時,人們通常只會採取以下兩種常見心態之一。 一種心態尋求信仰,信仰更高存在,例如上帝或佛祖,人們相信只要將自己交託給神明,並遵守神旨意,就能在死後進入天堂或極樂世界。...

    • 自殺者迷思
    • 其實,這個假設是錯的。
    • 有時做決定的並不是他
    • 為何吃藥沒有用
    • 留心憂鬱的感染能力
    • 希望術:不要放棄希望,但不要說出期望
    • 寧靜術:靜靜的就很好
    • 接納術:不要批評自殺行為
    • 如果被自殺者情緒勒索怎麼辦?
    •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相信

    如果你有類似的朋友,我想一開始一定很不能理解,為什麼他會把死一直掛在嘴邊?難到有沒有別的方法了嗎? 其實,正因為他已經想到沒有辦法可以想了,才會選擇這種方式。你可以想像它就像是一道很困難的數學題,你是寫對的人,當然知道這題有其他的解法,但他深陷其中良久,不知道該怎麼解,只想把考卷撕爛! 「正面思考」是過來人的語言。 很多人會習慣問憂鬱症患者:「你為什麼心情不好?是什麼事情影響到你嗎?可以說出來啊?」然後,當對方說不知道的時候,陪伴的人會覺得很挫折,心想:「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呢?心情不好不是都有原因嗎?」

    如果我們繼續用前面數學題的例子,當你一題的答案解不出來、怎麼寫都錯的時候,旁邊答對的人跟你說:「你知道哪裡錯了嗎?」你的感覺是什麼呢? 是不是有一種:「我要是知道,我就不會算不出來了啊!」的感覺呢? 憂鬱症的情緒是很複雜的,根據素質-壓力理論 ( diathesis-stress theory ) ,一個人想要自殺可能受到遠因與近因的影響,例如,牽涉到當事人小時候的一些負面經驗、長期以來對自己的負向語言、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不足、一個人的強韌性 ( Robustness/ Resilienz ),甚至最近的失落事件,例如失戀或者是重要他人死亡等等...在這麼多繁雜的原因之下,你要他如何確認「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當然,有些時候他們說話的方式很像在情緒勒索 ( Emotional blackma...

    你相信一個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命嗎?這是一個很難的哲學問題,不過,我的想法是,即使你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也必須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但很多時候,憂鬱症患者正在執行「自殺」這個行為的時候,他們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大腦的。 Psychological today曾經回顧了一篇研究,心理學家請那些從金門大橋上面跳下去自殺(但沒死成)的人,回想並描述「剛跳下來那一刻」的感覺。 許多自殺者的反應是:第一秒是覺得真爽、解脫了,但再來就是後悔。 下面再舉2個企圖自殺者的例子: 「我那天一個人坐在客廳,聽到有一個聲音一直叫我去廚房拿刀來刺自己的心臟。等到回過神來的時候,刀子已經抵在我胸口了,皮膚上面還微微滲出血...」憂鬱症患者霍民說。 「星期一晚上我剛回到家,就看到她一直拿頭去撞牆壁。我趕快過去抱她,發現她手腕...

    「那為何藥物、SSRI無效*?花這麼多錢看醫生,結果最後還不是死了?」我問朋友聲暉,在打字時,我發現緊咬的牙齒可以感覺心中的無力,其實也有帶一點可以感覺到我對心理治療一直以來的質疑(當然,我也不知道她吃的是什麼藥物,所以我發現自己的這句話裡面,也伴隨者自己許多朋友吃了很多藥,到最後卻仍然「沒用」的投射)。 「或許可以把它當作是消炎藥吧。消炎藥可以壓抑發炎引起的不舒服,但如果引起發炎的原因沒有察覺,那發炎反應還是會不斷的再生。而且,消炎藥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長庚醫院神經藥理研究員吳聲暉說。 「其實,成人精神疾病真的會讓人很灰心,因為許多疾病在發展出行為上的症狀時,往往『已經是』神經長歪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由體質因素和長期壓力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很難一朝一夕改變...」他接著說。 「可是,她吃藥...

    請記得:你也是肉做的(而且在這個情況下你身上的肉可能比他還要多), 長期陪伴憂鬱症、企圖自殺的人除了身心都會面臨極大的壓力之外,他的世界下的雨,往往也會淋到你。 下面這三小點可以避免被感染: 自我覺察: 你要知道自己的感覺、情緒、以及目前的狀態是什麼。如果你自己都快沒電了,還要去幫別人充電,可能要小心不但沒有辦法充到對方,你自己還有可能會有「替代性創傷」或是「複雜性悲傷」。 社會支持: 這大概是所有的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了。其實就是陪伴者的陪伴(一個後設陪伴的概念),當你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的時候,你可以找人來聽聽你的辛苦、甚至給你一些專業的建議。 孤軍奮戰下副本是很辛苦的,請務必找隊友,推王才可以事半功倍,也能省下不少紅藥水。 界線: 對於習慣當「拯救者」來說,界線大概是一輩子都要磨練的課題。 ...

    陪伴自殺的人是件很弔詭的事情,一方面你不可以放棄對他的希望,另外方面,你又不可以把你的希望說出嘴巴來。 因為說出口的,就不值錢了(喂...才不是咧),而是當你跟他說「你會好起來的。」、「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變好,你再多努力一下就好。」這些話看起來好像是給憂鬱的人希望,但實際上,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罪惡感(於是他們自責自己的罪名又+1條:我果然是很糟糕的人,不斷地讓在乎我的人失望)

    很多人以為陪伴自殺的人,總是要講很多話來開導他,但奇怪的是,當你講越多,事情不但不會好轉,還有可能會言多必失。 實際上,你光是在場陪在他身邊、讓他覺得不孤單,這樣就已經很重要了。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受用分享給大家: 其實,如果你沒有受過專業的諮商技巧訓練,只要做到「認真聽」這件事情,就已經是幫他超級大的忙了,甚至有時候,因為你跟他的關係很深厚,這個「傾聽」本身,甚至可能比一般專業人員還有效(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在節目上和藝人來賓對話,就算是講得再深刻,他們都不會被打動,但常常他們身旁朋友一句「我會默默支持你」,就讓來賓整個淚崩。)

    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些時候會有一種奇怪的習慣:用責罵代替關心。你感冒了,家人會問你怎麼這麼不小心著涼;分手了朋友會說,就跟你講過了對方是個爛人;考試考差了,他不一定會同理你的沮喪,還連帶責備你不認真讀書...所以當你看到一個人想要自殺的時候,你可能也會不由自主地說「為什麼不往正面想呢?」 當你腦袋裡面冒出這種想法的時候,可以思考看看這個比喻—如果有個病患因為肺部的疾病沒有辦法自主的呼吸,你會不會把他從床上搖醒、拔掉呼吸器問他:你為什麼不自己呼吸? 對於企圖自殺後嘗試自殺的人來說,有時候他們的行為並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是大腦的血清素以及其他的激素交互作用異常所致—換言之,你可以想像某種程度上在他進行自殺行為的時候,他是被「靈魂附體」了。 當你越接納他,他才越能夠冷靜下來。

    「你不要過來,你再過來我就死給你看!」「你知道我在做什麼嗎?我在吞安眠藥喔,或許再三個小時我就會不省人事了...」 一般的情緒勒索都已經很難克服了,但如果對方拿生死來威脅,而且他又是你重要的人,我們其實很難不被影響。 除了停、看、應,詳請參閱《心理師教你跳脫情緒勒索:你沒有責任滿足別人》(引自:周慕姿,2017)之外,這個時候其實有三種可能的做法: ●電:先確認自己還有多少電。同樣的,如果你都已經快沒電了,請先安頓好自己。嘗試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先平穩下來,再來看看現在在演哪一齣。 ●報:如果那個狀況是你沒有辦法停止或逃離的,例如,他已經一隻腳跨在窗台外面了而你就在現場,請務必請求支援。如果他是透過電話跟你求救,請確認他身邊有人,或者是請其他人幫忙。 ●定:倘若當下你真的沒有辦法提供協助...

    陪伴憂鬱和有自殺意念的人,最煎熬的地方在於自我內心的掙扎。有些時候你甚至會被他的負面思考說服,你開始懷疑自己做的是不是對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這些都是常見的狀況,這時請給自己多一點的彈性和空間。 最後,我想送辛苦的陪伴者一段話:「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前方的路還沒有明朗的時候,我們要容忍『不確定性』;當你覺得好像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請相信,這只是個路口。不要急,慢慢走,或許在桃花樹的後面,你會看見下一個村落。」(相關報導:為何年僅10歲的孩子,會哭說「不想活了」?太多爸媽沒發現,自己正在逼死子女|更多文章) 文/海苔熊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海苔熊臉書(原標題:12張投影片了解如何陪伴自殺者) 責任編輯/蔡昀暻

  4. 2018年1月12日 · 自傷刻意傷害自己身體,用來處理所遇到壓力、痛苦與內在衝突。 了解自我傷害(自傷/自殘) 也可以把它視為一種 「替代行為」 ,指的是對於我們目標來說,不那麼有效方法。 在這邊所指目標,可能為了來對應一些我們難以承受情況,例如:有一些感覺太多了(例如:孤獨、覺得自己很糟糕、創傷記憶),或是有一些感覺太少了(例如:...

  5. 2020年11月28日 · 有些天生比較敏感或是已經生病狀態,對於正常來說可能只有50%的痛苦,在這些身上卻像是受到100%或更高重擊,然而這些對於他們言 ...

  6. 2017年10月14日 · 憂鬱、孤寂可能迫尋死,精神科醫師陳家駒今天說,有自殺企圖者生活常出現訊號,如常說要自殺、濫用酒、藥物、甚至把自己喜歡東西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