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經國 (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字 建豐 ,出生於 浙江 奉化 ,曾任 中華民國總統 、 行政院院長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 制憲國民大會 代表、 國防部 部長、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為 中正 與 毛福梅 的獨子。 1925年至1937年在 蘇聯 期間,經國接受正統 馬列主義 教育 [2] :1 。 回中國後成為 三民主義 忠實信徒 [2] :1 。

  2. 2021年6月29日 · 經國日記當中的諸多跡象都顯示,在各種決策當中,經常面臨感情和現實政治的掙扎,從事後的決策方向看來,經國明顯是一個把他所認為的國家利益,當做優先前提,感情先放一邊的政治人物。

    • 從小開始,小學生的愛國課文與偉人教育
    • 因時制宜,順應時局調整的歷史觀點
    • 僵化的教育,傳統的思維
    • 街頭狂飆,一言堂也要開放融入多元聲音
    • 未完待續,當我們也成為爸媽以後

    好的教育要從小做起,所以黨國知識的灌輸就從國小開始吧!回顧戒嚴時期的小學國語課本,當中收入許多愛國旗的課文: 或是 上述國小低年級的課文,可以看出當時教育意圖要從小培養學生愛護國旗與國家的觀念。最廣為人知的國旗課文〈國旗的故事〉,講述一位神勇的女學生,在中國抗日期間穿過槍林彈雨衝到前線,將國旗交給國軍弟兄,令八百位士兵士氣大振的感人故事。 然而,這段源自於中日抗戰國軍死守四行倉庫的典故,雖有幾分真實,但與史實仍有不同之處,像是當時的士兵,其實只有四百多名,不過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涉及政治,出現較為誇張的歷史轉譯,或許也更彰顯了當時「愛國大於一切」的社會氛圍。 當小朋友了解國旗與國家有多麼重要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學習認識「世界偉人──蔣介石」了!首先,為了表示尊敬,「蔣總統」三個字前一定要空格...

    除了國文,前文提及的「三民主義」也是進入高中之後的必修課程,透過這堂課,國家的青年棟樑們要學習反共抗俄、復國,並且了解三民主義與「國父」思想。然而,課本的內容除了孫文的理念之外,還加入了不少「偉人」(例如蔣介石、蔣經國)的註解與闡釋,使三民主義可以更符合當代領導者的想像。 也因為加入不同領導者的詮釋,過去的三民主義課程比想像中更加與時俱進,甚至可以隨著社會現況調整教學方針。例如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出現外交危機時,課本內容便特別著重民族團結精神、堅定反共復國意志;到了臺灣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課本則更強調三民主義精神的實踐與經濟發展、國家建設的關聯,由此可見三民主義在一綱一本的教科書時期,實際上富有極大的「彈性」。 要成為一位愛黨愛國的「好國民」,還需要擁有良好的歷史觀。如同小說《一九八四》的名言...

    除了黨國教育之外,過去的課本也充斥著傳統思維。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1985 年的國小國語課本第三冊(二上),第三課〈給爸爸的信〉,課文中的父親在外地工作,子女寫信給父親傳遞思念,看似真摯動人的情感,課本圖畫中卻僅單一、片面地呈現了母親在家中顧家的意象,「男主外、女主內」的價值觀默默地進到小學生的腦袋中。 不僅如此,該冊第十六到十八課,為「我的爸爸是農夫」展現男性吃苦耐勞;「我的爸爸是軍人」展現男性的勇敢;「我的爸爸是老師」展現男性做為社會的榜樣與智慧的象徵。在課文之後的練習題,甚至跳過媽媽,直接問學生「你的爸爸是做什麼?」參考選項中以圖像示意的職業,清一色都是男性,彷彿女性只能擔任在家打掃、煮飯、洗衣的角色,無意間傳遞出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從課文中可以不時地看見,在父權結構下所編輯的內容,反...

    威權時期從國小到高中的課本、課程編排,主要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為依據,有點類似今日課綱的概念。不過,在過去以國立編譯館為主的統編本教科書中,學校教育可說是掌權者對內宣傳的絕佳工具,教學完全符合掌權者的喜愛,知識正不正確或合不合適則為其次,以國小的國語課程標準為例,學生除了需要識字之外,激發愛國思想、宏揚民族(中華民族)精神也被排入教學目標中。 就連社會科也是一樣要愛鄉愛國,歷史地理則要了解「本國」史地,激起保衛國土的意識。到了國中與高中,基本上國文與社會類科的目標也都會加入愛國、愛黨、效忠領袖的元素。在當時的執政環境中,要成為一位良好公民,「愛國精神」與「效忠領袖」是相當重要的。 隨著臺灣社會運動的逐漸蓬勃,迎來街頭狂飆的年代,要求本土化、民主化浪潮甚至轉型正義的追求,也對學校教育...

    教育改革或許抽象,但是從教科書的演進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歷史的痕跡。對多數已經成為爸媽的人來說,五〇與六〇年代的課文不外乎是黨國教育藉由教科書宣傳愛國思想的工具,從小培養國民對於國家的認同;而到了九〇年代後,政府開放民間編纂教科書,首先以藝能科教科書作為開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康軒出版,便是開放後首家投入的業者,之後仁林、台聯、牛頓、南一、明倫、翰林......等約 14 家業者也一同加入,在不斷開放的市場中良性競爭,同時也讓教科書的樣貌變得更加活潑。 然而在教改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也出現過專家學者的質疑與恢復一綱一本的聲浪,認為過去的方針比較簡單、目標清楚,對學生負擔也不會過重。2006 年臺北市長郝龍斌便提出一綱一本,由北北基共同舉辦基測的教育政策,當時的臺北市政府認為一綱多本讓學生壓力...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1年4月27日 · 【編者按】本文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林孝庭最新出版著作《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導論,端傳媒獲出版社遠足文化(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授權刊出。

  5. 繁體. 閱讀. 工具. 經國 (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字 建豐 ,出生於 浙江 奉化 ,曾任 中華民國總統 、 行政院院長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 制憲國民大會 代表、 國防部 部長、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為 蔣中正 與 毛福梅 的獨子。 1925年至1937年在 蘇聯 期間,經國接受正統 馬列主義 教育 [2] :1 。 回中國後成為 三民主義 忠實信徒 [2] :1 。

  6. 蔣經國手札:出自國史館藏《蔣經國總統文物》「文件」系列之「專著手札講詞」副系列,收錄蔣經國先生在1950年至1960年以及1963年的手札,2015年曾於國史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叢書出版。

  7. 1991年3月31日 · 台灣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大陸同胞回鄉探親, 以及早年修築橫貫公路、安撫退役軍人、創辦青年救國團, 都是經國在台灣值得大書特書的政績。. 這些政績給台灣帶來了安定與繁榮。. 歲月無情,享受這些成果的人, 對死去的經國卻日漸淡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