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郭亮吟繼《綠的海平線》之後,2010年完成影片《軍教男兒》紀錄「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獲得第30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獎。 目前正在製作紀錄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6 天前 · 郭亮吟與藤田修平導演耗時十年的作品《灣生畫家-立石鐵臣》,不僅榮獲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觀眾票選獎...
2024年7月4日 · 郭亮吟老師 (Liang-Yin Kuo, Assistant Professor) 職稱: 助理教授 聯絡分機:6123/2250 辦公地點:化214室 電子信箱: l.kuo@mail.mcut.edu.tw 研究專長: 1.密度泛函理論 2.第一原理分子動力學 3.表面和界面模擬 4.能源材料 5.熱力學 期刊論文: 點擊 研發能量
2012年12月25日 · 郭亮吟則是上溯至1950年代重新挖掘歷史事實,然而時空的差距並不影響行為的本質,郭亮吟面對的是更複雜的歷史,她發掘的是那許多當初被各種強大的力量所壓抑、扭曲、掩蓋,導致被隱沒甚至無人知曉的人和事,她自1999年開始的第一部紀錄片《尋找1946
郭亮吟 美國南加大(USC)電影製作藝術碩士畢業。 2003年 《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紀錄戰後日本軍機被製成鋁鍋的家族故事,獲得第2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影片獎。
2010年12月2日 · 郭亮吟,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美國南加大電影製作藝術碩士畢業。 曾製作過《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和《綠的海平線》。 個人曾獲頒贈「K氏臺灣青年人文與科學獎」之「青年人文獎」和臺北市西區扶輪社之「臺灣文化獎」。 2003年《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記錄阿公將日本人留下的軍用飛機製成鋁鍋的故事,獲行政院新聞局第25屆「金穗獎」、第1屆地方誌影展「最佳紀錄影片獎」,並入圍第5屆臺北電影節紀錄片類。
從《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綠的海平線》到《軍教男兒》,導演郭亮吟的三部影片讓後人得以從常民觀點一窺戰前、戰後的轉折時期,台灣社會、政治和軍事在時代、政權交替下的轉變。
2016年5月8日 · 郭亮吟與藤田修平導演的作品《灣生畫家-立石鐵臣》,透過立石鐵臣的畫家之眼與特異的灣生身份,帶出日治時代前後的台灣文化美術歷程,同時入圍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視野競賽」及「台灣競賽」。
郭亮吟認為,「影片承載著特定的主題跟故事,但導演想要說的話可能都藏在其中。 」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很有意識地對身邊各種語言、文化在生活中的斷裂感到困惑,而大環境卻迫人去接受這些不合邏輯與荒謬,她不停地追問這些荒謬,也因此作品多追溯至問題的源頭,「我會不斷去探索戰後跟戰前這段臺灣歷史,跟我自己有關,我一直很想要瞭解那段歷史,我覺得那段歷史是很渾沌不明、交代不清、很斷裂、讓很多人的心很破碎的一個年代,同時也是影響臺灣不論歷史、文化,各方面很關鍵的一個年代,這個關鍵性如果沒有辦法解開,很多東西我沒有辦法繼續理解下去。 《蓮池日輪》1942年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他成長、習畫於日本。 1939年遷居台灣工作,並活躍於台灣藝文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應召入伍。 日本戰敗後,以「留用日人」身份在台工作,親歷台灣戰後社會秩序混亂的情形, 1948年賣掉重要畫作、引揚返日後,雖持續創作,但終究未能獲得日本藝術界的關注,畢生窮苦抑鬱。 灣生畫家 立石鐵臣的創作歷程鏡映台灣美術、政治和歷史在戰前戰後期間的轉變。 他被遺忘在斷裂的時代夾縫裡,但他沒有忘卻對台灣風土的情感,他以台灣為題材所創作的速寫、油畫和版畫,為台灣風景、人情和民俗等留下珍貴紀錄。 本片透過立石鐵臣的手稿、照片、畫作、報章雜誌上的美術評論等,立石家人與其他相關當事者之口述採訪紀錄,並追尋其在台灣繪畫寫生、採集資料時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