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6月18日 · ★不要試圖欺騙寶寶. 爸爸媽媽可能會認為用哄騙的方式安撫寶寶就好,但 欺騙的結果只會讓寶寶失去對爸爸媽媽的信任 ,以後更難相信爸媽說的話。 ★不要突然強迫分離. 和寶寶分開的時候,都應該 跟寶寶說明離開的原因,並記得說自己什麼時候就會回來 ,切勿一聲不吭地就消失,否則會讓寶寶焦慮感加倍,得不到安全感喔! 結語. 爸爸媽媽應該要保持耐心的陪伴寶寶度過這段期間,讓他感受爸爸媽媽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健康又開心哦! 寶寶3、4個月時,就已經漸漸學會認人,到7、8個月大時,開始有表達能力,也會與主要照顧自己的人,建立起依附關係。 然而,因為寶寶大腦尚未完全成熟,物體恆存概念發展還不...

  2. 2017年11月6日 · 我們覺得很好理解的概念,在孩子心中可能是個難以跨越的恐懼深淵. 那我們能怎麼做? 掌握「一個原則、五個執行細節」真正照顧到孩子的心情! 原則|讓孩子相信「媽媽一定會回來的」 沒錯, 就是很簡單又很重要的一句話:「媽媽一定會回來的」 若能讓孩子真的「相信」這件事,分離焦慮的情況就能穩定許多. 這邊要注意: 從「知道」到「感受到」到「相信」是一條漫長的路. 像上面說的,跟孩子口頭解釋,孩子好像也聽進去了,這可能只在第一層「 知道 」 要用實際行動證明,才能讓孩子在感性層面也「 感受到 」這是真的. 最後,透過一次又一次反覆嘗試、驗證、證實的過程,孩子才會真正「 相信 」媽媽離開後會再回來. 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孩子在上幼兒園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好起來.

  3. 會員. 網羅母嬰界的潮流話題、專業醫師的育兒觀點、媽咪必讀的寶寶成長攻略。 媽咪愛致力與專家達人合作,提供給媽咪專業可靠的影音內容、最精華多元的育兒新知,陪妳發現育兒的幸...

    • 觀念一
    • 觀念二
    • 觀念三
    • 超級情緒化!!
    • 不要!不要!!不要!!!
    • 我的!我的!!我的!!!
    • 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不讓爸爸媽媽幫忙
    • 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眉角很多

    這個階段對於所有的媽媽來說都是最挑戰的時期,很多人都稱兩歲是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在美國,三歲以下的孩子叫做Toddler/Baby/Infant,三歲以上的孩子叫做Kid,分水嶺其實就是兩歲這個過渡期,代表孩子從幼兒/嬰兒「登大人」變成兒童的重要進程。 雖然很難搞,但此時此刻也是最好的機會教育。 讓寶寶可以在這個時期培養良好的EQ、學習抒發自己的情緒、學習表達自己的憤怒與哀傷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在一個急速發育的階段。他學會走路、甚至跑很遠讓你追,他學會說話組裝句子、同時也很愛說「不要」,學習和其他小朋友相處建立社交能力、同時也懂得用打、咬來攻擊別人,會自己吃飯、也很愛拿食物來玩(頭痛) 。這個時期的孩子並不理解「好」與「壞」的概念,學習的進程就是透過父母不斷不斷的提醒和反應,而從中學習到一個通則、得出結論。

    孩子雖然在這個階段似乎處處與爸爸媽媽唱反調,但其實這個過程中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正在模仿父母。無論各種不同的育兒書、各門各派不同的教戰守則怎麼說,「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為什麼小孩到兩歲的時候都特別難搞呢?兩歲小孩的「眉角」到底在哪邊勒? 以下是我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再依據老師以及書上的解釋與建議整理出來。

    Why?

    兩歲的孩子在心理與智能上日漸成熟,就像大人一樣,他們也開始感受到「情緒」這回事。 孩子們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經歷憤怒、嫉妒、害羞、沮喪、挫折、快樂...等等多種複雜的情緒,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如何面對與消化這些情緒。 同時,他們的語言能力還跟不上這些情緒,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發生問題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只好生氣又挫折的哭泣來發洩。 這個時候媽咪必須心情先保持平靜,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幫助他冷靜下來,試著了解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How?

    (1) 理解與傾聽 很多東方人(包含我自己)從小就被教育說「你是男孩子不可以哭」、「你再哭家裡都被哭衰了」、「愛哭鬼羞羞臉」等等,導致東方人一直在情感上是比西方人要壓抑許多,不輕易說愛、也不輕易掉眼淚。其實情感的壓抑對人類的心靈成長上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孩子,他們不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生氣就發怒都是正常的。 大人不應該立刻阻止孩子哭泣或是發脾氣,而是去理解孩子「有發洩情緒的權利」,讓他知道你可以哭、你可以生氣,但是我們要學習哭完、氣完之後就必須冷靜下來,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會陪在你身邊。 所以,我們可以因為孩子犯錯而處罰他,但是不要因為他情緒化而處罰他,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或是大哭大鬧而讓他去罰站,而讓他覺得宣泄情緒是一件不對的事情。 (2) 鼓勵表達 老師一直重複給我的一句話就是[Use your words],中文翻譯過來就是請小孩「說出來」有些時候孩子因為玩具被搶了而不高興,有時候只是因為不想穿外套而大吼大叫,有時候是不想睡覺而一直哭鬧。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是一點道理都不講的,事實上他們可能也不知道怎麼講?因為心裡太著急、太生氣、太難過,根本沒辦法好...

    Why?

    前面已經提到,兩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在兩歲的時候第一次體驗到「原來我也有決定權!」他發現只要說「不要」就可以拒絕大人給的指令,於是他會開始慢慢挑戰父母的極限,測試父母的底線到哪裡?

    How?

    (1) 不可妥協的事情:規矩 、危險 孩子說「不要」是他的「選擇」,但是父母有權利和義務決定孩子在此時此刻有沒有「選擇權」,孩子在兩件事情上面絕對不能拿走這個主導權,這必須由爸爸媽媽決定和負責,不論孩子是不是理解「這是為他好」。 第一件事情就是「規矩」 規定的時間要坐上桌吃飯、睡前要收拾自己的玩具、把自己換下來的鞋子襪子歸位,即便Robbie說「不要」,我們還是會關掉他的電視、收走他的玩具,告訴他此時此刻必須做爸爸媽媽交代的事情,因為這是規矩,不需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愛他,但只有爸爸媽媽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第二件事情就是「危險」 上車就要坐汽車安全座椅,不論孩子是不是「想要」,為了他的人身安全,父母有義務讓他坐進汽車安全座椅並且繫好安全帶。過馬路要牽手、不能玩火玩插座 也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這些事情都是不能妥協的。 (2) 給孩子「有限度」的決定權 當然,為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爸爸媽媽依然可以在有限度的範圍內,給孩子一點點做主的空間,讓他們享受當個「小大人」的快感。 這個限度多半是個選擇題,而不是是非題,不是A就是B,而不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讓他們隨便作答。 舉例:出...

    Why?

    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進程上,學習「分享」的前提是需求已經被「滿足」了,他們必須先理解「擁有」才能夠學會「分享」。 通常大概1歲半的小朋友就已經開始理解「擁有」這個概念,但是到3~4歲才會開始懂得「分享」,也因此Terrible 2有一個很傷腦筋的症頭,就是什麼東西都是「我的」。 他們不是不願意分享,而是在他們心中「分享」就等於「失去」,他們認為「分享」出去的東西不會再回來。所以當爸爸媽媽或是其他小朋友試著去搶他們手中的東西、或者甚至是擺在旁邊他平常最心愛的玩具,孩子會很有防備心的立刻把東西搶回手裡宣示主權。

    How?

    父母必須以「體諒」代替「耐心」、以「引導」取代「強迫」。 試想:如果今天你買了一台新車,而鄰居卻以「分享」為藉口要求你借他開,你心裡會好過嗎?同理,分享是一件美德,卻不是道德的枷鎖,不應該成為要求別人借出玩具的手段。 前面已經提過,2歲的孩子不會分享是因為他不懂,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自私的孩子 「分享」應該是心甘情願的、自動自發的一種表現,應該從這個過程當中找到「彼此一起擁有」的快樂心情。而不是因為父母的說教「會分享才是好孩子」而不情不願的把手中玩具給別人。 不分享玩具是孩子的權利與選擇,父母不需要強迫他一定要分享,也不要因為孩子不分享就立刻搬出道理來機會教育。 可以讓孩子知道你願意分享媽咪會很開心很驕傲,但如果你現在想要自己一個人玩也很棒,沒有關係。 通常我自己的處理會分成三種模式: (1) 別人想來玩他正在玩的玩具 有時候邀請朋友來家裡做客,或是去朋友家玩,小朋友都會很自動自發地去找一樣他喜歡的玩具開始獨樂樂。 對我來說,只要那個玩具現在是他在玩,不論這個玩具是我家的還是朋友家的,此時此刻他先拿到,這個玩具就是屬於他的。 不過,我會在這個時候讓他知道「所有權」、這個玩具是你的或...

    Why?

    兩歲的寶寶無時不刻都在觀察大人的一舉一動,模仿大人的行為某種程度也讓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他們無法分辨哪些事情是好壞對錯,但是他們知道大人都在做這些事情,所以他們也要學習。而且重點是,他們不願意讓大人插手! 當然這個階段有時候很惱人,他想要自己脫襪子,如果我不小心率先幫他脫掉反而讓他一肚子火,只好再幫他穿上,進房間我順手開了燈,他會很生氣堅持要先把燈關了,再自己打開...

    How?

    (1) 媽媽的小幫手 雖然這些小堅持經常造成生活中的困擾,例如媽媽明明就很急著出門,但他大爺堅持花10分鐘還沒辦法把鞋子穿好。但是!請在這個時候多多提醒自己,沒有什麼事情比孩子願意學習更重要。 有些朋友抱怨孩子不會自己吃飯、不會幫忙做家事、這個不會那個不會,很多時候是父母「太能幹」,寵出這樣的孩子。 如果孩子每次想要自己做些什麼事情,都被大人搶先一步做好,那他就會被教育成「反正我不用學做這個,爸爸媽媽都會幫忙做」,媽寶就是這樣來的。 也因此,假設Robbie每天回家想要自己脫鞋子脫襪子,想要開燈關燈、開門關門,我都會給他一個大大的鼓勵,謝謝他當媽媽的小幫手,如果嘗試的事不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危險和傷害,就讓他儘量去嘗試和摸索吧。 (2) 安全的寓教於樂--居家親子實習課 兩歲的寶寶小腦袋正值爆炸性成長的時期,任何事情都那麼有新鮮感、所有的東西都躍躍欲試,與其每天不斷在重複「不可以!」,不如考慮多花一點時間,滿足他的好奇心,又可以同時把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拿來教他實際演練一番,當作一堂親子實習課,不過前提是,剛開始絕對會一團混亂,媽咪心臟必須強一點。 例如我喜歡烤蛋糕,我會把攪拌麵糊的...

    Why?

    兩歲的孩子或許看不出來,但是在他們小小的腦袋中,都已經逐漸為這個世界建立起一套他們獨有的公式與準則,他們認為「這件事就該是這樣子的」。所以當事情的發生不如預期時,他們會生氣、會緊張,偏偏~~他們的這個遊戲規則總是經常在變。 大家一定都有類似的經驗,寶寶吵著說肚子餓要吃麵包,我撕了一小塊給他,結果他反而更生氣了! 原因1: 他想要一整塊 原因2: 他想要我裝在碗裡面給他,不是直接拿到他手上 原因3: 他想要吃的是麵包皮、或是另外一個角落.... 早上起床我聽到Robbie在床上唱歌,於是我興高采烈的開房門開燈進去找他,結果他老大不爽的叫媽咪關燈、關門然後go away?!?! 原因1: 他要我先敲門再進去 原因2: 他要自己開燈而不是我幫他開 總而言之,眉角變得更多了,並不是只要給他「他想要」的東西而已,而是凡事必須照著他希望的那樣進行。

    How?

    這時期,對我這種沒耐心的阿目來說真的非常困擾,我得了解他對於「世界的秩序」有一套邏輯,但還是必須教育他「這個秩序並不是你一個人來決定」 通常,在Robbie生氣發怒的時候,我會先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搞清楚他到底是哪個環節不滿意,請他用語言表達出來,在他說出來之後,我會點點頭認同他的想法,然後告訴他,下次你要吃麵包之前先跟我說,我會儘量按照你的要求放在你的碗裡、或是給你大塊一點的部分,但是我不喜歡你用生氣或是哭鬧的方法來表達。 必須要讓孩子知道這個家庭是父母來做主,我們理解他的不高興,也願意傾聽他的聲音,但是並不是任何事情都會如他的意,他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冷靜下來並且接受它。 ================================= 阿~~寫完了這麼多,也並不是代表羅比媽是一個多麼有才華與理性的媽媽,我也是一天到晚理智神經隨時都要崩壞的狀況。 教育出超可愛又乖巧的2歲兒並不容易,我也還在這條路上與大家一起奮鬥著,幸好身邊有許多豐富經驗的學校老師,以及從事幼教心理的一些朋友,分享出這些寶貴的經驗祕籍,讓我可以借花獻佛,分享給部落格的朋友們。 只能說,當媽媽絕對是全世界上最挑戰...

  4. 2017年4月20日 · 媳婦包山包海,不要連公婆都要她包了. 孝順父母天經地義,排除掉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之外,我很同意這句話,畢竟父母生我、育我,把我辛苦養大,當然非常同意。. 但「媳婦」這角色,結了婚就一定得孝順、照顧、配合、給公婆好臉色嗎?. 其實 ...

  5. 2017年4月22日 · 因為嬰兒會哭到憋氣,常是受到驚嚇或是疼痛的刺激所致,所以適當的安撫,就能讓寶寶停止哭泣並恢復呼吸。 若頻繁發作,父母可 準備冰毛巾放置寶寶前額上 ,來縮短症狀出現的時間。 若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至5分鐘,可透過刺激讓寶寶恢復呼吸,例如 指甲用力刮寶寶腳底板、手指持續用力按壓「人中穴」 。 倘若孩童出現抽搐現象,請先讓孩子側躺,以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 絕對不要放任何東西到他嘴巴內! 因為放置過程可能造成牙齒或牙齦受傷,放入的東西更可能阻塞呼吸道。 對於症狀較嚴重的孩童,如原本就有重度心臟或肺部疾病,當其抽搐或昏迷時,應進行急救步驟:清除口腔異物、給予心臟按摩及人工呼吸,然後立即送醫治療。

  6. 2016年7月26日 · 編輯/媽咪愛. 妮妮上學已經2個月了,時間總是過得不知不覺,至今我真的覺得讓她去上學是對的選擇,妮妮上學前,因為媽媽總是工作太晚,所以早上賴床,早起的她總是自已爬起來叫我幫他弄早餐,然後吃完默默的自已玩。. 現在進階了,早上起床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