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今彩539 - 最新一期中獎號碼

    民國113年06月07日 (期別:113000137)
    頭獎得獎人數: 2
    • 1
    • 4
    • 27
    • 34
    • 35
    開獎時間 每週一至週六 晚間 8:30
    www.taiwanlottery.com
  2. 《報導者》是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為讀者持續追蹤各項重要議題。我們秉持開放參與的精神,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3. 2024年5月21日 · 立法院會21日表決國會改革相關法案,各黨團皆進行甲級動員,在藍白陣營人數優勢下,通過國民黨團、民眾黨團共提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25條再修正動議。 (攝影/楊子磊) 在5月17日衝突之前,立院周遭已多年未聚集抗議人潮。 過去除了2014年「太陽花學運」占領議場外,前總統蔡英文第一任期的2016至2020年間也曾有數場爭議,例如兩次《勞動基準法》修法、俗稱年金改革的《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修法等,皆引發朝野衝突及相關民間團體上街,民眾甚至試圖闖入立院院區。 過往各項爭議中,民進黨於2017年第二次修改《勞基法》為指標事件。 該年民進黨黨團同樣挾人數優勢在50天內將草案送入院會表決,也遭勞團批評程序黑箱、公聽會無效力。

  4. 2024年3月11日 · 它們為何需要被重新提起? 太陽花10年後──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 (攝影/楊子磊;設計/江世民) 發生在2014年的318運動(又稱太陽花學運)屆滿10年,這場大規模的社會運動震撼全台,其影響橫跨政治局勢、兩岸關係、國家認同,太陽花世代紛紛進入台灣社會各領域,成為台灣重要新生力量。 10年過去,台灣已完成3場總統和立委大選,彼時的大學生也邁入而立之年。 而當318運動逐漸成為下一世代眼中的歷史名詞,甚至僅是高中教科書的一小章節,它還有哪些訴求與內涵值得被反覆提起?

  5. 2021年1月20日 · 去年3月,精神科醫師廖泊喬和一群同仁,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創立了全台灣第一個治療賭博成癮的「博弈門診」,目睹個案們在戒癮中的空虛、憤怒、無助。 去年11月,《報導者》連續推出兩集博弈產業報導幕後,廖醫師主動和我們聯繫,希望聽眾除了理解博弈產業的背後,也理解賭癮是如何發生、以及他在診間的發現。 而Summer,則是在30歲以前,一度沉溺於賭博中的個案之一。 運彩、線上博弈、借貸無所不碰的他,輸掉2000萬後,在去年10月接觸到博弈門診,開始試著轉變。 他後來開立 Podcast《不切實記》 ,持續講述他的經驗、希望幫助更多人不要落入這個陷阱。 你三不五時也賭一下嗎? 怎麼判斷自己成癮了? 怎麼求助、想辦法停下? 空虛、懊悔、憤怒……在戒癮途中,會遇到甚麼事?

  6. 2024年3月14日 · 我們特別製作多媒體頁面,帶領讀者重回當年警民嚴重衝突的占領行政院現場,了解這些自訴案、國賠案乃至憲法官司的背景,也看見這些與國家對簿公堂、承擔長年壓力的人們,以及陪伴他們長期奮戰的律師,在318運動之後的人生變化。 監製|何榮幸. 文字|林雨佑、許詩愷. 封面攝影|楊子磊. 攝影|楊子磊、林雨佑、陳宇弘. 多媒體企劃|洪琴宣. 多媒體與圖表設計|江世民. Podcast製作與聲音處理|詹婉如. 工程|李法賢. 編輯|張詩芸、黃鈺婷. 社群企劃|陳思樺、汪彥成. 10年前的太陽花學運不但點燃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與熱情,從兩岸關係到台灣社會更留下深遠影響。 當年全台各地被捲動的青年,現在過得好嗎? 10年來成長的「後318世代」,當前關心什麼?

  7. 2022年1月9日 · 從2021年9月開始,《報導者》團隊深入調查失控的高教技職國際招生,我們跟著這群外籍生走進教室、進到CNC車床工廠、隱形眼鏡廠、腳踏車零件廠、食品加工廠裡,目睹一個個仰慕台灣、於是背債來台讀書的年輕生命,在教室裡被迫上著聽不懂的中文課,7成時間得在工廠打工甚至打黑工,陷入債務的漩渦與循環。 過去10年,大學加速招收外國學生。 來台就讀的境外學位生從25,107人到62,387人,增長148%。 他們補起了台灣152所大學的生源缺口,但是,有些後段私校毫無英語教學和管理能力,卻飲鴆止渴,編織各種兌現不了的承諾邀請學生來台,並由外包的掮客承擔起一條龍的工作,從對外招生,到安排學生進工廠,中間人一手包辦。 學生淪為學工的情況,已讓台灣蒙上人權剝削的汙名。

  8. 2016年8月18日 · 很平凡的一個星期三下午,《報導者》記者隨著今年40歲的張志偉一起走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的「成癮治療」診間。 就和其他門診一樣,房間裡沒什麼特別的擺設,等候他的只有與他認識超過10年的束連文醫師。 束連文醫師與張志偉(右)。 (攝影/吳逸驊) 張志偉20多歲時認識了吸食海洛因的朋友,他很好奇,於是也吸了海洛因。 與安非他命、搖頭丸不一樣的地方是,海洛因是許多吸毒者都流傳著「最碰不得」的藥物,因為海洛因的成癮性極高、戒斷症狀特強,價格又比較昂貴,張志偉最嚴重的時候,曾經一天花費8千元在海洛因上面。 問題是,吸食海洛因之後那種暈陶陶的快樂無法持久,一旦成癮,就變得再也不是享受,純粹是「不吃這個東西會餓死」的止饑用途。 張志偉一方面身陷其中,一方面自己也覺得這樣太可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