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3日 · 1960年代的美國暢銷排行榜音樂,以盜版唱片的形式,經由在工業北方念書的叔叔,抵達他的台灣農村家園。. 老合院裡的書房開始裝滿唱片:Otis Redding的〈(Sittin’On)The Dock of the Bay〉,The Beatles,最後是Bob Dylan。. 鍾永豐的「耳朵生出美國舌頭」他反而 ...

  2. 國家真的解嚴了嗎? 體制外的表演空間又在哪裡? 解嚴隔年,達悟人第一次發起反核廢料運動,王墨林再度發起劇場人士更具規模的串聯,策劃 「蘭嶼反核報告劇」,在「220反核廢驅逐蘭嶼惡靈運動」的蘭嶼第26號地核廢料貯存場前演出,劇場更直接介入社會運動與公共議題對話,打破戲劇美學形式,讓藝術直接成為一種社會行動。 顛覆不僅於反叛,而是永遠的質問. 在牯嶺街小劇場裡,王墨林和窮劇場的跨世代工作者,總排《母親》後與大家交換心得。 (攝影/余志偉)

    • Bob Melvin1
    • Bob Melvin2
    • Bob Melvin3
    • Bob Melvin4
    • Bob Melvin5
  3. 2016年10月21日 · 〈Blowing in the Wind〉不只是美國60年代的標記,也是台灣70年代中期民歌運動最重要的參考座標。 民歌運動出現的70年代中期是台灣戰後歷史一個黎明將至的關鍵時刻,從黑暗的地平線上浮現出許多新的價值與思想,不論是政治或是藝文。 然而,相比於其它文藝領域在那個時代是以現實與鄉土作為新典範,並試圖挖掘被官方體制長期湮沒的島嶼歷史與社會矛盾,民歌在這樣一個時代精神轉向的列車中,卻是坐在比較後面的車廂。 70年代初,民間社會從長久的政治禁錮之中日益騷動。 保釣運動衝擊著國民黨政權脆弱的正當性,也讓民族主義的困惑問題開始糾纏著這座島嶼。 另方面,1972年開放增額立委選舉,黨外人士開始透過日益組織化和雜誌的啟蒙,逐步推進反對運動。

  4. 2016年10月23日 · 《報導者》是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為讀者持續追蹤各項重要議題。我們秉持開放參與的精神,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5. 盧兆麟在一場平反白色恐怖導覽中倒下,不幸過逝。 (翻拍自《人權老園丁平反大推手:追思盧兆麟先生(1929-2008)》) 《刑法》100條.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 追悼文. 馬場町. 歷史見證人,幫助受難者家屬尋根. 陳英泰個人影像留存。 (翻拍自《回憶.見證.盼望:追思陳英泰先生(1928-2010)》) 部落格. 作品. 留下的,終能戰勝遺忘.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 Bob Melvin1
    • Bob Melvin2
    • Bob Melvin3
    • Bob Melvin4
    • Bob Melvin5
  6. 2017年6月21日 · 年輕男子剛挨過百年來最寒冷的冬天,舊軍靴磨成灰白攀上褲管的破損,毛衣領口長出一張沾著泥污的東方面孔,31歲的桀驁眼神穿過海報之外,望向66歲戴老花眼鏡的他。 而他們有著相同的臉。 年輕時,他曾取了一個英文名字「Sam Hsieh」,用來隱匿自己的非法移民身份。 彼時,在暴力與活力並存的紐約城裡,還沒太多人知道他的中文名字其實叫做「謝德慶」。 「這個阿慶已經瘋了! 1973年,是謝德慶留在台灣的最後一年。 他從服完3年的兵役裡退下來,在台北市溫州街租了一間日式木造老屋當工作室。 對這個生長在屏東南州的小伙子而言,台北並不陌生,早在高二那年為了學畫,他輟學離鄉北上,進到畫家席德進的美術班裡。 學畫的日子,老師說這學生有天份,很有塞尚的風格,雖然謝德慶心裡偏愛梵谷的炙熱多一些。

  7. 研究「微歧視」的台大學者盼修復族人創傷. 沒有熟悉的原鄉、不會流利母語,都市原住民青年在「我是不是原住民?. 」的迷惘中成長,找不到定位。. 在日常生活的都市,他們得面對社會的刻板印象,但回到部落原鄉,他們卻被視為外人⋯⋯。. 原漢家庭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