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5月29日 · 有派說法:當我們把別人的生活方式當作物件,將異國情調當成裝飾,而不理解背後的意義、或當作學習的對象,文化就不再文化,只一種任人使用的配件。尤其,當有能力自由使用各種不同文化的人產生優越感時,特別容易傷害到弱勢文化。

  2. 2017年6月5日 · 然而,「宇宙的本質恐怖的」意謂著什麼?為何會瘋狂?如何理解蘇魯教徒眼中的世界?蘇魯神話,究竟怎樣的形上學? 形上學:我們該如何理解世界 形上學(Metaphysics)哲學最古老的學問之一,形上學家核心的關懷,在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

  3. 2016年12月30日 · 在本文中,我將援用哲學與心理學的一些研究,從道德的觀點出發,對人文素養提出一種合理詮釋。1 我希望這套觀點能協助我們理解人文素養,以及人文素養「要做什麼」。 我認為對「人文素養」的釐清必要的,並且不怎麼講都行:既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對話中,還是會隱約認為缺乏人文 ...

  4. 2018年5月23日 · 《不即不離》從導演廖克發父親對祖父的追憶開始,在得知祖父曾馬共成員後,尋覓散落世界各地的馬共成員,透過採訪及拍攝,為馬來西亞建國史拼上遺失的一角,然而這部片卻在馬來西亞禁止公開放映。

  5. 2021年10月18日 · 網路上的性別議題常常吸引兩類立場完全相反的人:女性主義的支持者和反對女性主義的人,他們的實際討論往往不會有什麼進展,甚至根本不在同個「頻道」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某些女性主義相關詞彙的誤解。這篇文章並不打算探討溝通不良誰的責任,僅說明常被誤解的相關詞彙,希望降低 ...

  6. 2019年8月14日 · 反送中運動的警民衝突場面成為媒體最吸引讀者觀眾的影像,觀眾坐在電腦或電視前長期觀看,好像很貼近真實,身歷其境,但又有多少思考空間?是否真能透過鏡頭對現場有很深的了解?現場直播最大的功能之一,可能不報導,以增進觀眾的認知,而是見證及監控。

  7. 2021年1月25日 · 2021年學測哲學入題,國文寫作討論「記憶可以刪除或修改嗎?」之後,給了一個哲學點子:此外,也有政治哲學教授諾齊提出「經驗機器」思想實驗:假設有一臺機器可以提供所有想要的幸福經驗,甚至可以定期修改,無論領袖群倫、環遊世界.....,使用者想要的「幸福人生」,都可以事先設定。

  1. 相關搜尋

    葉克膜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