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979年,臺灣相繼發生「米糠油中毒」、「假酒」事件,進而引發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等民間消費者保護團體興起,揭開 食品安全 征戰序幕。. [1] 著名食品安全事件,如含有瘦肉精及四環素肉品、 塑化劑 、黑心油(油品摻銅葉綠素、 地溝油 、飼料 ...

  2. 寶林茶室中毒案為2024年臺灣一宗重大食物中毒事件。3月下旬,臺北市信義區遠百信義A13寶林茶室疑似處理食物不當導致滋生唐菖蒲伯克氏菌(學名:Burkholderia gladioli),並分泌邦克列酸(英語:Bongkrek acid),導致19日起[6]有多名食客食物中毒就醫。截至4月28日 ...

  3. 生魚片是生食海鮮,常吃容易造成 寄生蟲 感染;現代人只吃海水魚生魚片,而且經由冷凍殺蟲處理;海水魚寄生蟲幾乎無法感染人類,而冷凍處理可以殺死 海獸胃線蟲 。. 然而,淡水魚養殖環境較容易滋生細菌和寄生蟲,因此食用淡水魚生魚片染病 ...

  4. 於是受到更大質疑,有記者表示他10個月大小孩正因為食物中毒住院中。最後石川哲郎雖然有道歉,但他回應在大眾媒體上播放,受到社會大眾批評。 後續影響 [編輯] 之後雪印集團所有商品下架,雖然是母公司事件,但造成整個集團經營惡化。

  5. 蠟樣芽孢桿菌(學名:Bacillus cereus,另稱仙人掌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及β溶血性桿菌,經常在土壤和食物中被發現,有些菌株會引起食物中毒,例如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另外一些菌株則對其他動物有益。 蠟樣芽孢桿菌是兼性厭氧菌。與其他芽孢桿菌相同,它會產生防禦性內生孢子。

  6. 維基百科中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illness/disease)又稱食媒性疾病,俗稱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泛指所有因為進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細菌、病毒,又或被寄生蟲 [1]、化學品或天然毒素(例如 ...

  7. 腸炎弧菌(學名: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又稱為副溶血弧菌,屬於弧菌屬,是一種常見病原菌。腸炎弧菌是一種嗜鹽性革蘭氏陰性菌,主要棲息地在海水中。 如果食用了遭此菌污染海鮮,會引發食物中毒。 1950年,日本 大阪發生了一起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原因是食用遭腸炎弧菌污染青魚乾。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