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專門研究著生在樹上的「附生植物」(epiphyte)的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雖然自陳個性不是很適合當科學家,「執行計畫全憑好惡,不喜歡的事逼我做也做不好」;但她因研究附生植物開始爬樹,因爬樹開始想找臺灣最高的巨木,最終找到「倚天劍」,一舉刷新東亞最高樹的紀錄,為臺灣 ...

  2. 從古至今,竹子與臺灣的常民生活緊密叩合,竹子參與了我們的食衣住行,曾為臺灣帶來出口年產值超過新臺幣7,000萬元的經濟效益。然而臺灣人吃竹用竹,卻不一定識竹懂竹,放眼竹產業的綠金新趨勢,《豐年》專訪長期研究竹林資源的前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組研究員、現任中華林學會理事陳財 ...

  3. 2019年木材自給率提升到1.2%,規劃伐採600公頃國有林. 臺灣一年進口600萬立方公尺木材,自給率僅0.8%,去年林務局喊出「國產材元年」,宣告重啟林業。. 經一年盤點,總計國內有將近7萬公頃人工林適合經營,林務局已訂出明年伐採量目標,國有林預計伐採600 ...

  4. 這片長輩讓出、朋友資助買下的梨園因比較偏遠,交通不便,之後他轉賣再另外買地種梨,也成為他能投入育種的一桶金,間接幫他撐過九二一震災,持續育種至今。 1989年劉申權展開梨農生涯,雖有貴人襄助,但門外漢可能一帆風順?

  5. 山粉圓本來就適合生長在山野間,播種後只需要不定期清除雜草、確認生長情況。 等到10月末或11月初,茆木聰採收完白柚,恰好輪到山粉圓產季。 此時的山粉圓已長得比人還高,細細的枝條縱橫勾勒,原本盛放的紫色小花剛凋零不久,就結滿了在地人稱「狗沙籽」的山粉圓。

  6. 二、水分逆境 水分是作物生長所必需,但水分過量或缺乏,仍會對作物產生傷害。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之下,降雨多寡受到極大影響,以2021年來說,5月以前遭逢56年以來最嚴重的旱象,造成超過新臺幣8億元的農業損失,但6月與8月則在無颱風或輕度颱風的天候下,發生極強烈降雨,是農民難以因應 ...

  7. 臺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際碳權(2023)年底掛牌交易,上架7個碳權專案,類型包括再生能源、潔淨水源,臺灣終於踏出碳權交易第一步,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第二批將爭取引入國際自然碳權,以森林專案為主,預計每公噸價格約20美元,高於首批碳權,近期即將上架交易,備受農業界高度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