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農業部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中程計畫,預估自2023至2026年將投入共54.8億元。農業人工智慧市場近年在全球呈現指數成長,相關技術愈趨成熟,尤其環控設施生產有助於應對省工、改善栽培管理、氣候變遷下穩定生產等問題,臺灣有物聯網(IoT)、資通科技(ICT)優勢,於亞熱帶栽培環境 ...

  2. 薄荷花朵非常小,顏色多為白色或淡紫色,圖為香蕉薄荷的腋生花。. 薄荷的地下莖很強健,適合栽培在盆器裡,如果直接種在庭園地上,則需要稍微限制生長區域,避免妨害其他植物生長。. 在生長季時需適時進行修剪,除了藉由摘心促使植株側芽生長外,也 ...

  3. 只要連上「農業機械耕作服務系統」平台,農友可以依需求設定查詢地區與農機種類。 農友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查詢臺灣各地,願意提供農業機械代耕服務的業者。「農業機械耕作服務系統」也結合「農務e把抓」平台,農友開啟定位功能,就能看到鄰近地區提供服務的農機具種類與業者名稱。

  4. 過去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即建置智能害蟲平臺「農業害蟲智能管理決策系統」,整合其多年研究害蟲成果資料,讓農友可輕鬆查詢害蟲資訊。農試所近來進一步透過「農業害蟲智能管理決策系統」FB粉絲團及LINE「害蟲諮詢小幫手」的聊天機器人,整合其智能害蟲平臺,讓農友可透過與聊天機器人的簡單 ...

  5. 臺灣每年汛期的颱風、豪雨總會造成農業不少災損,每當災情發生,農友可以拍照佐證申請現金救助,但因農地地景面貌雷同,常使得照片中所記錄下的田區無法辨別屬於何人所有。農委會開發「農產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預計5月上線,導入即時動態定位(RTK)等技術,讓相片可精準定位地籍 ...

  6. 農業部於2016年提出農業再生計畫,並於2017年推行智慧農業至今,鼓勵智慧科技與精緻化溫網室設施的發展,目的為改良產銷技術,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林裕彬表示,「目前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水資源缺乏與食安等問題,對農業造成極大影響,勢必要朝向精準化 ...

  7. 素有「綠色奧斯卡」之稱的「112年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表揚大會」明(16)日登場,有維護森林資源與國土生態、推動野生動物保育及維護生物多樣性、臺灣林業永續的重要推手等,共計15位有功人士。並頒發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獎,感謝為生態保育認真付出的3個團隊。農業部次長杜文珍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