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W
    L
    ERA
    K
    BB
    本季2
    0
    2.35
    39
    5
    終場
    7月 14日vs落磯
    L
    5 - 8
    7:10 下午 EDT
    7月 19日@馬林魚
    4:10 下午 EDT
    7月 20日@馬林魚
  2. 2022年6月25日 · 製造新二代:證明自己的特殊,不是我們的義務. 作者 林宗洧. 2022-06-25. 該是時候我們重新想像「新二代」,不再要他們證明自己特殊,而是知道自己就正在台灣生活,在生活的過程裡,他們也正在成為台灣的一份子,不新也不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 成為國家公敵
    • 一場莫名其妙的囚禁、莫名其妙的釋放
    • 沒有記憶的地方
    • 做好一個記者,你要對得起自己的名字

    于切爾出生於1973年的德國。那個年代,正是德國大舉向土耳其招募勞工的時候。他的父親帶著全家來到德國黑森邦,他便在土耳其家庭與德國環境中長大。 如同無數的其他土耳其孩子,他們在家說土耳其語,在學校與同學們說德語,畢業後投入了德國職場,終生都在多元文化的交錯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高中時他便立志當記者,在家鄉的地方報實習,開始寫作。 20幾歲時,他去了柏林自由大學讀政治學,在統一後的柏林感受首都魅力。畢業後他如願成為記者,為許多知名媒體寫稿,後並成為知名左派報紙《每日報》(taz)的編輯,直到2015年才轉換跑道,赴土耳其擔任《世界報》(Welt)的特派員。 這個轉換,應該與當時的土耳其局勢有關。2013年發生了大規模抗議政府的「土耳其之春」運動後,于切爾即密切關注土耳其局勢,發表多篇評論及出版專書...

    2017年2月14日,于切爾走入伊斯坦堡的警局,想知道為何土國政府針對他展開調查。警方並不清楚詳情,但為求小心,便暫時扣押他,這一關,就是一年。 這一年內,沒有起訴,沒有審判,完全無正當法治程序。他就被殘忍地關在狹窄的單人監獄中接近300天,後來才得以被關到雙人牢房。這一年內,德國政界、媒體與民間想方設法營救他,社群媒體上「#FreeDeniz」成為熱門標籤,音樂人波諾(Bono)、斯汀(Sting)、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穆克(Orhan Pamuk)、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阿列克謝耶維奇(Swetlana Alexijewitsch)、慕勒(Herta Müller)和柯慈(J.M. Coetzee)、導演文德斯(Wim Wenders)、施倫多夫(Volker Sc...

    在這本書中,于切爾描述了他被囚禁的過程。在他主動走進警察局、被囚禁於看守所的兩個星期,沒有人告知他犯了什麼罪。後來他被移送到土耳其最大、戒備最森嚴的Silivri監獄,也是大部分政治犯──包括敦達爾──被囚禁的地方。那裡限制重重,而對他來說最大的限制是:不被允許擁有紙筆,不能寫作。 當然,這可以想像,他就是因為寫作而惹惱了當局,怎麼可能再讓他有寫作的機會? 但是血液裡流著記者基因的他不可能停止寫作。他把塑膠餐叉折斷,沾著醬,困難緩慢地寫下獄中的一切。後來,在一次醫師會診時,他藉機偷了筆,在女友帶來送他的土耳其文版《小王子》書頁空白處,寫下了幾篇獄中的評論,一頁一頁撕下,由律師夾帶在髒衣物裡偷偷帶出,交給媒體刊載。最後,才與他被囚禁前的文章集結成書,在他入獄滿一年的那天出版。 閱讀那兩篇他被控...

    德文中的「職業」(Beruf)一詞,帶著受天命「召喚」(berufen)的意味,而作為記者的于切爾,確實落實了這樣的精神。在本書第一篇文章〈保重了,每日報!〉(Mach’s gut, taz!)中,他寫離開工作多年的《每日報》感懷,開頭是一段往事,談他走入媒體的起點。 在他還是個16歲少年時,去地方報實習,繳出第一篇習作,那是關於一個童書作者的書評。當時負責指導他的編輯名叫Dirk Feuerriegel,接下這篇習作後看著少年,問他為什麼想成為記者。少年答道:「我想要帶給人們資訊。我想要釐清不正確的地方,我想改變世界。」 前輩編輯並沒有嘲笑聽來稚氣的理想,只是淡淡告訴他說:「所有記者中有90%之所以成為記者,是因為他們覺得,在報紙上讀到他們的名字是很棒的事。這沒什麼問題,只是你得清楚地意識...

  3.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在安養院培養了一位臥底記者,她以敏銳的眼光和文字,每天書寫失智奶奶的日常。. 尤絲妮的真實身分是印尼看護,她不曾在台灣上過一天學校,中文全是自學,一年前,她寫了一篇日記:. 農曆9月24日,今天是奶奶98歲的生日。. 先生 ...

  4. 2018年6月4日 · 用正念趕走憂鬱. 牛津大學心理學家約翰.蒂斯岱(John Teasdale)和辛德.西格爾(Zindel Siegal)、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合著《憂鬱症的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一書,研究顯示: 藥物或電擊療法都無效的嚴重憂鬱症病人,正念認知療法可以把發作的比例減低一半,比任何醫藥都有效。 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的官方出版物)一篇卓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得出結論: 正念可以減少焦慮和憂鬱,同時也減少疼痛。 改善的程度,大概等同醫藥,卻沒有令人困擾的副作用。 因此對於這些病況,正念療法變成一個可行的藥物代用品。

  5. 2022年8月18日 · 國際. 為什麼我們需要《難民法》? 從國際案例思考台灣接納難民的處境. 作者 林汝羽. 2022-08-18. 當尊重與保護人權的台灣,在別人眼中是一個夠好的地方,想要移民和求助的人群自然會出現,希望在這裡實現他們理想中的生活。 所以,台灣《難民法》要往哪裡去? 圖片來源:Unsplash. 2020年當全球疫情剛開始興起時,洛桑和其他5人前往法國尋求難民庇護。 這是一個縝密思慮過後的決定。 洛桑是在印度出生的藏人,他這輩子都沒有法律上正式的國籍身分。 從成長、求學、進入職場到結婚生子,他一直努力爭取更好的機會,但他也很清楚,如果想要讓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社會競爭上有更好的起點,他必須跳脫這條路徑做點什麼。 在異國定居重生,難民也可以自食其力.

  6. 2022年1月10日 · 老子思想超越古今,歷久彌新,用於人間,不僅能圓融處事,也是修身立己的「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西方國家除了聖經之外,老子的《道德經》是被翻譯最多也最熱銷的著作,其獨步千古的思想,令許多哲學巨擘拜服。. 德國哲人尼采曾大加讚歎 ...

  7. 《人選之人》以政治為題材,精確來說是一齣「政治幕僚職人劇」。 政治是背景,選戰是主軸,但劇情並不圍繞在政客財閥的高來高去與爾虞我詐,來到觀眾眼前的是一群從事幕僚工作的上班族,透過他們的工作,我們接觸到熟悉的民主政治、選舉文化、職場生態等熟悉的「台灣味」,也從他們的個人生活中,看見神似你我的生活課題與脫困的努力。 《人選之人》以逼真的選舉造勢大會開場,讓觀眾不知不覺熱血融入。 這種「自然真實感」持續貫穿全劇,人物塑造立體精準,加上選角貼切及演員演技精湛,不論主角、配角都像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 劇中的對白生動流暢無劇場感,各種語言、語境的切換也十分自然。 幕僚工作現場的寫實群戲是《人選之人》的一大亮點,他們溝通接話快速、默契絕佳,且不時閃現機鋒,更厲害的是嘴上金句連發,手上還能同時打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