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7月13日 · 你或許覺得你在「做管理」,但是這項工作本身其實包含了許多不同性質的活動。 加拿大管理大師亨利‧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在1973年的經典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質》(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中,透過觀察5位執行長的實際工作內容,歸納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的10種角色(managerial role),並且劃分為3個範疇: 一、人際範疇:提供資訊. 企業賦予經理人管理層級的權力與地位,使他的工作內容需要建立好對組織內、外的人際關係。 角色1. 精神領袖(figurehead) 管理者處於公司或部門的最高位階,成為組織的象徵,有義務代表組織參與一些活動和儀式,像是主持剪綵、參加員工婚禮等等。 這些大多與管理工作沒有關係,僅僅是出於社交需要。

    • 偶像:經理人有義務出席一些「儀式」,包括員工的婚禮、接待重要客戶等。這些日常事務或許不甚重要,但是基於經理人的「地位」和「職權」,而使他們成為少數有資格處理參與的人物。
    • 領導者:這是經理人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與部屬關係的重點。
    • 聯絡人:經理人就像一個訊息與溝通中心,擁有好的人脈網絡非常重要。除了要與部屬、同事和自己的長官溝通,也要與客戶和政府單位保持聯繫,以打聽重要情報。
    • 監督者:經理人要蒐集各方資訊,來評估組織的績效與處境。監督內部營運與外部環境,是這個角色最重要的工作。
  2. 2017年7月29日 · 高階主管中又有幾位是女性呢?. 如果沒有的話,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少了許多機會。. 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女性至關重要》(Women matter)研究指出, 如果增加高層女性人數,企業的財務業績就會有顯著擴張,員工不論薪水,或機會也多 ...

  3. www.managertoday.com.tw › articles › view閔茲伯格|經理人

    • 反噬管理 Mba≠經理人
    • 省視管理的本質
    • 傳說1:經理人是思考性、有條理的規畫者。
    • 管理6大特點
    • 有效的組織架構設計
    • 「精心打造策略」的形成

    閔茲伯格在1939年出生於加拿大,除了短暫任職於加拿大國家鐵路局(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s)之外,大半個職業生涯都待在學術界,目前是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管理研究教授。麥基爾大學是閔茲伯格的母校,他在1961年自該校畢業,取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65年,他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取得管理碩士學位,接續又於1968年取得MIT史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博士學位。同年,他回到母校教書迄今。 根據閔茲伯格在網站上的自述,他學術生涯的前半段,大部分都是致力於從事寫作和研究,特別是和管理工作、策略的形成,以及組織架構的型態等主題有關。他總共發表了大約140篇文章及13本著作,可說是非常多產。而除了與...

    閔茲伯格對管理學的影響,主要始於1973年出版的《管理工作的本質》(本書基本上就是他博士論文的主題)一書。兩年後,此書內容節錄刊登於《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名為〈經理人的工作:傳說與真相〉(The Manager's Job: Folklore and Fact),獲得當年度的麥肯錫獎第一名。 如書名所示,閔茲伯格亟欲了解經理人實際上到底在做些什麼。他以5位分別任職於顧問公司、知名醫院、大專院校、高科技公司和消費品製造商的總裁為研究對象,觀察了他們在一星期密集活動下的工作內容。他寫道,「如果你問經理人,他們做的是什麼,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他們做的是規畫、組織、協調和控制等事情。」 然而,真相就在於,上述4個字眼並不能明白告訴我們經理人究竟在做什麼,而...

    真相1: 經理人是步調非常緊湊的工作者,他們的活動特徵就是短促、繁雜,而且斷斷續續,不斷在各種壓力下,做出反射動作。進行規畫時,也不是像外界所想,空出兩個禮拜的時間,閉關進行規畫;相反地,他們的計畫似乎都儲存在自己的腦袋裡。閔茲伯格從5位總裁身上發現,他們所從事的活動中,有半數左右花費不到9分鐘的時間,只有10%的活動可以超過1個小時以上。而當和總裁們進行口頭聯絡時,有93%必須經過特別的安排,只有1%的總裁,他們的時間是可以花在開放式的巡察上。

    管理工作是一項制式和非制式工作的混合型任務;
    管理者必須是博學多才,又不乏專業素養的人;
    管理者要仰賴多方資訊,不能聽信片面之詞;
    管理工作主要體現為3個特點:簡潔、多樣和細瑣;

    在1979年出版的《組織架構》中,閔茲伯格定義了5種「理想的」的組織架構,而在《五種有效的組織架構設計》一書裡,也是談論類似主題;更精確地說,後者其實是前者的濃縮版。在劃分出組織中的各個部門及人員(包括從事基層工作的作業核心、居於高位的策略層峰、技術官僚、支援幕僚及中階主管),接著再針對組織權力分配(如水平、垂直、集權、分權等)和協調機制進行分析之後,閔茲伯格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區分出組織架構的5種類型:

    策略(strategy)和規畫(planning)之間的關係,是閔茲伯格的著作中永恆的主題,而他有關這個主題的觀點,則是他對現代管理思想最重要的貢獻。 在1994年出版的《策略規畫的興衰》一書中,閔茲伯格對於傳統的管理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在第一章就先分析了「究竟什麼是規畫」,接著轉而詢問「為什麼要規畫」,最後再追問「那究竟什麼是決策」(關於這個問題,在《策略巡禮》一書中也可以找到答案)。在接下來的章節裡,他也探討了策略規畫的基本模型及其效用、策略規畫的缺失與謬誤等等。 不過,全書的主要論點在於,規畫和策略是彼此互斥的活動,而規畫雖然很重要,但是這個過程卻會扼殺組織的創新能力並且阻礙變革。至於策略的制定,則是一個需要靈活適應的流動、非正式的過程。 最終,閔茲伯格用了相當篇幅探討規畫過程、...

  4. 2017年2月2日 · 整理.撰文 高士. 本文出自. Rafael J M Souza via flickr. 天才可以後天養成:透過刻意練習4步驟,你也能做到別人所不能.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我沒有天賦啦,所以怎麼做都只會做不好。 你是否也常聽到這種話呢,但這其實是 人不肯接受努力是可以改變一切的藉口 。 《 刻意練習 》為了證明天賦是可以靠努力培養的,舉出許多常人以為要靠天賦才能做到的事,像莫札特傳奇、帕格尼尼奇蹟,並一一打破之。 其先以莫札特擁有的「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為例,舉出2014年,《音樂心理學》科學雜誌上的研究。 心理學家榊原彩子(Ayako Sakakibara)招募了24個孩子,以刻意練習的方式訓練他們。

  5. 2016年11月28日 · 整理.撰文 高士. 本文出自. 買書去. 向上管理不是改造老闆,而是利用他的長才達成自己的目標.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俗話不一定說的對, 部屬通常都不是踩著無能上司的身體往上爬 。 如果上司沒辦法升官,直系部屬通常也會陷入瓶頸,停滯不前。 如果上司因為無能或失敗而待不下去,繼任者通常也都不是他年輕聰穎的副手。 因為組織往往會引進空降部隊,而新主管會帶著自己年輕聰明的親信來上任。 相反的,如果上司非常成功,平步青雲,那麼跟著他的部屬往往也可以跟著喝到一點湯。 所以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如何「 向上管理 」,就非常重要。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6. 2017年8月16日 ·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本文出自 《經理人月刊》2017年8月號,封面故事:管理學100年一定要懂的10個經典理論 ) 這幾年跨領域、平台的企業商戰在世界各地上演,一如優步(Uber)的出現讓計程車業者大亂陣腳、Airbnb則使得旅館業嚴陣以待,繼書店、生鮮超市之後,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下一個掠奪的城池在哪裡,大家都難以捉摸。 這些實例都印證了文章開頭的核心精神:既有的商業模式,會被那些「非傳統」的競爭給打得一敗塗地。 若想要保持領先地位,就得從現在開始放棄熟悉的路線,學習擘畫未來藍圖。 未來領導者的生存良方在哪? 第一件事,便是要學會「遺忘」現有優勢,因為「未來不是過去的延伸,」千萬別僥倖認為,現在的優勢可以讓你活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