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最後白遼士是讓大地裂開,浮士德墜入陰間,而死後的馬格麗特,靈魂升天獲得拯救。 這兩種不同的結局,白遼士將色彩對比的非常鮮明。 處理浮士德之死,白遼士是以低沈的男生合唱、與精彩的打擊樂器,營造著對罪惡的審判結局;而後出現豎琴與清純女高音、小提琴樂音,把來自天堂的拯救形 ...

  2. 永遠的浮士德、永遠的梅非斯特. ——歌德「浮士德」文學賞析. 陳韻琳. 01、永遠否定的精靈. 梅非斯特說:「我是永遠否定的精靈。. 從某個角度來說,梅非斯特是勢必得跟定浮士德的,他得想盡辦法讓浮士德注意到他,梅非斯特太需要浮士德了,若是沒有 ...

  3. 1.原住民問題 原住民自我能力有限,無法自我提升,需要透過整個社會與大環境的改變,原住民才有發揮的空間和達到自我期望的目標。. 2.女生該不該夜歸 在討論這個議題時,持救贖主義的人就會認為女生不能夠自我提升,應該要透過種種方法來幫助女生解決 ...

  4. 2.空間運用:達文西和丁多列托都運用「透視法」創立空間,所謂「透視法」就是兩條鐵軌或道路在遠方逐漸聚合所產生的一種效果。 達文西透過天花板、掛氈、地板勾勒透視線條,所有線條匯聚於基督頭部,即畫面正中央,線條明快清晰,形成一種對稱、協調。

  5. 格林勒華特是布蘭登堡君主的御用畫家,他的畫卻很明顯有著造反的企圖,因為他在畫中為群眾說話。 他死後不久就被人遺忘,直到三世紀後才被人考證出來,那被後世藝術家激賞不已的伊森海恩祭壇畫,原來是出自格林勒華特之手。 他篤信基督,同時其信仰中含有很強的神秘主義成分。 對他而言,宗教畫就是把聖經中震攝人心的真理表明出來,也因此,他特別喜歡選擇宗教性的繪畫主題。 格林勒華特生平痛恨王宮貴族的養尊處優,對平民百姓的痛苦深感悲憫,他偉大的祭壇畫是為伊森海恩所繪,伊森海恩不僅是隱修院,也是為貧苦百姓服務的醫療、文化中心。 他為了讓前來求助的受苦百姓獲得信仰的安慰,選擇的宗教主題是聖告、道成肉身、基督受難與復活。

  6. 到韓氏去世時,一共演出56場。. 1750年5月1日在倫敦 更是演出最成功的一場,而奠定了「彌賽亞」神劇在聖樂史、音樂史上的永久地位。. 韓德爾在寫作「彌賽亞」時,似乎已經親身看見、親手觸摸到救世主,而他的生 命至此全然改變,我們可從他1757年所寫的 ...

  7. 2.人的內在不是聖者與英雄 在逃亡、等待受審的過程中,死亡的恐懼也常常緊抓著他的心。原本期望自己能像傳記、傳說中的殉道者,愾然忍受各樣刑罰,最後狀烈成仁。然而,真實面對苦刑、死亡的可能,他經歷了肉體在面對死亡不由自主的軟弱與懼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