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2日 · 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杉本博司等35位藝術巨匠作品. by Adela Cheng 2024-02-22. 高美館 2024展覽. 邁入30週年的高雄市立美術館(高美館),將於今(2024)年6月底,攜手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推出年度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

  2. 2014年8月12日 · 法國導演高達大聲宣告:「電影是一秒 24 格的真理」;《不可能的任務》導演則熱切主張:「電影一秒說謊 24 次!. 」 全球121位電影大師隔空風趣對談 中英對照,親炙大師文采 集結121位電影大師,148則語錄。. 精巧精裝小書,隨手一翻,風趣幽默對話隨時乍現 ...

  3. 2024年5月7日 · 此次展覽期間採預約日期、時段入場,全票550元、優惠票450元。. 奇美博物館官網 線上購票請點此.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週五至週日晚間延長開放,時間為上午9:30至晚間8:00。.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 ...

    • 誠實設計者要是做正確決策的專家
    • 邀請人們進入流動的生活場景
    • 細節中獲得靈感,不斷自問設計的意義

    因建築涉及的設計層面較多,有時不同領域各自關注的細節也會有所相斥,貫徹設計的核心思想就顯得無比重要,芦沢啓治提出的答案正是「誠實設計」(正直なデザイン/Honest Design),一種設計傳遞訊息的方式,或說是透過設計實踐的概念與想法,將設計與社會、環境議題相結合。 芦沢啓治認為設計應作為一個高度社會化的工具,經由誠實設計理念,所有的設計都可以一體完成,而正確設計會對社會有所裨益:「建築在完成的瞬間就成為『公共財產』,因為體積龐大,是誰也無法忽視的存在,也因此說建築是『為所有人而設計』,一點也不為過。」這也是他總是強調,比起創造炫目外型、媒體爭相報導的「設計」,建構一 個讓所有使用者都能安心而持續使用的空間,才是他的目標。 誠實設計聽起來似乎有些理想化,實際應用會是什麼樣子呢?芦沢啓治...

    舉日本橫濱的藍瓶咖啡港未來店(Minatomirai Cafe)為例,這是芦沢啓治與長期合作的丹麥Norm Architects,為日本老牌木家具製造商Karimoku所監製品牌「Karimoku Case」的第二個企畫,建築空間本體像是個透明的玻璃盒子,座落在一個平凡無奇的公園內、廣場上的活動也極少。 芦沢啓治從經營層面切入,在此基地條件下,光是將店內打造成為舒適的空間可能還不夠,「如果可能的話,我也想設計一下廣場。當廣場被設計得漂亮時,人們會更願意光臨這個區域。」在他的眼中,看見的不只是「設計一家咖啡館」,而是讓人們可以來到咖啡廳稍作休息或於此工作,再回到舒服公園的「生活場景」。 因此芦沢啓治客製化設計可堆疊的戶外家具,延續咖啡館內以圓形吧台為中心,創造出一種從室內擴散至戶外的景觀設計,...

    翻閱芦沢啓治網站與社群平台上的作品照,即便影像中無人,卻總能透過整體配置巧思感受到使用者存在的蹤跡。對於這發現,他的微笑爬上臉頰,解釋一般空間攝影經常會使用廣角鏡頭,運用樓梯跟窗戶的布局構圖帶來高大與寬闊之感,「但這並不是我看待空間的方式,我期望大家是將目光集中在細節之上,例如這張單椅坐下來是否舒適,咖啡邊桌上會放著什麼樣的書,我會把這些枝微末節安排適當,不需要過多解釋。」 芦沢啓治說,「我們常從非常小的細節中獲得靈感,通過累積這些小細節,從中創造出空間。就像美國建築師、家具設計師Charles Eames曾說過,細節才是創造空間的關鍵。」這些靈感並非突然湧現,而是以先前經驗累積為基礎上創造新的細節,設計者會針對各種狀況的應對深思熟慮,確保空間不會對使用者產生排拒或是不合。 家具除了是建構房...

    • Diane Tang
  4. 2021年11月26日 ·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臺灣藝術家劉家銘其一作品《Confession, Yes!》展示網路空間景觀地貌,象徵著人類和世界透過電腦網路連接形成一個共生聯盟,而網路世界成為人類最終的告解之所。 劉家銘,《通靈板》,數位微噴、機械裝置、電子元件,200x200公分,2019。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隨著後人類時代一切事物朝向具體化的虛擬,臺灣藝術家吳書原、耿寧的《迷霧花園》發出了一種超脫世界的暗喻,企圖傳達人類對真實世界具備獨特的感知能力,此作品繞過科技這一層,提出一個「明日生活指南」的假設,其背後隱含的是人類生命循環這個亙古不變的本質,及理解自然之於人類的意涵。

  5. 2023年5月8日 · ­. 曾於2004年參與第4屆台北雙年展這次比利時當代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在北美館的首次個展也以他擅長平和靜心的影像表象轉化歷史與文明背後的深切議題在墜入靜觀冥想的時空之際挑起觀者不同面向的提問。 從1996年藝術家早期、隱藏在展場最深處梯間的《安然共處的貓與鳥》作品,到去年創作、也是本次唯一一件有配樂的作品《巷弄內》,皆重建了藝術家過去25年藝術創作生涯最重要的本質。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 (影像截圖),2022,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六聲道環繞音效,15分鐘。 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大衛.克拉耶伯,《安然共處的貓與鳥》,1996,單頻道錄像螢幕裝置、彩色、無聲,6分33秒(循環播放)。 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所謂的「歷時性」

  6. 2024年1月18日 · 有鑒於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多自學院起家,畢業後至 35 歲這段時間,是自我探究與創作蛻變的重要里程碑。 自 2019 年起舉辦的「新賞獎」,鎖定 35 歲以下藝術家作品,找來「學術、收藏、策展、媒體」四大面向的專家擔任評審,協助藝術新秀藉藝博會打開知名度之餘,亦期望挖掘兼具當代藝術性、市場性與潛力的年輕作品,以下為本屆入選的五位得獎名單介紹。 日帝藝術 〈如果你想說,我會聽〉——王昱翔. 帶有神祕學色彩的作品 〈如果你想說,我會聽〉,藝術家王昱翔以原子筆巧妙地勾勒蜥蜴人卻若有似無的存在,觀者似乎被引領進入一個無盡迷宮,感受到深層次的聯繫,仿佛蜥蜴人的靈魂與畫面融為一體。 畫作色彩並非出於藝術家的意志,而是受到神秘能量的引導,引人反思神秘之存在意義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