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0月31日 · 李嗣涔博士親身實證! 掐指功防止氣血栓塞. 前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博士30年親身實證──看不見的「氣」,是新時代解百病的救星! 《科學氣功》書摘試閱: 2016-10-31. .文 / 李嗣涔. .出處 / 三采出版.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字級. 收藏. 分享. 「掐指功」,透過掐指刺激手部經絡系統,引發氣感,啟動上半身循環系統,無時無刻皆可防止氣血栓塞,活化大腦,預防失智。 掐指,啟動氣感的關鍵. 既然經絡不通是百病的根源,「如何打通經絡」就成為未來預防醫學時代保持身體健康的首要任務。 而中國傳統的氣功正是幾千年來人們強身保健的首選。

  2. 2015年11月1日 · 新世代中醫. 2003年SARS肆虐台灣,當時任職署立台北醫院的中醫師許中華參考古籍關於瘟疫的記載,以中藥有效控制SARS;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也從中醫古籍得到靈感,成功萃取出有效抗瘧疾的青蒿素,救人無數。 古老不代表落伍,融入新思維,它也可以走在時代尖端。 新世代的中醫不再只埋首看診,也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重新驗證中醫的療效,並廣泛與西醫合作,為棘手的疾病找到治療的契機,更常與國外交流,讓全世界看到中醫的智慧。 還有中醫師成立病友會,安頓患者內心的恐慌與無助。 新世代中醫為自己、也為中醫走出新的路,讓流傳千年的中醫智慧,依然可以為今人減輕病苦。 2015-11-01. .文 / 張靜慧.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馬景平. 字級. 收藏. 分享.

  3. 2007年4月1日 · 首頁 / 健康焦點 / 心靈 / 家庭關係. 瀏覽數 44,970. 不問功課,只問每天經歷的事.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柯志恩說起教養來,幽默開朗,笑聲連連。 但她和一兒一女,也曾是親子問題的苦主。 2007-04-01. .文 / 顧景怡.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呂恩賜. 字級. 收藏. 分享. 她曾自作主張,在萬聖節把女兒壯妹打扮成圓圓的小漢堡。 最後雖如她這個母親所願,奪得造型大獎,卻也惹得想要當小公主的壯妹,委屈哭泣。 她也曾為兒子的大提琴比賽緊張焦慮,緊盯練習,彷彿自己才是參賽者,後來才醒悟「你自己玩,老娘再也不奉陪了! 貴為大學教授,過去求學也是意氣風發、一路過關斬將。 柯志恩原以為一雙兒女達成同樣的豐功偉業,是天經地義。

  4. 2018年12月14日 · 51歲知名同志導演陳俊志這個月(12月)10日因心因性休克(高血壓心臟病併衰竭)病逝,令各界悲痛扼腕。 其實陳俊志的父親和親弟弟相繼在3年前和今年10月因心肌梗塞過世,父子3人都死於心臟疾病,教人不勝唏噓之餘,也不得不留意家族史對於疾病 ...

  5. 2016年10月5日 · 一、 「控制三高」 建議民眾需定期檢查量測血壓、血脂以及血糖,透過三高的控制,能夠強化心臟血管的強硬度,避免血管的阻塞,就能進一步防治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 二、 「得舒飲食」 平日飲食應該以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飲食為方針,飲食的選擇上可以多以全穀類、蔬果、選擇低脂乳、紅肉改白肉、吃堅果用好油的方針,且應吃「食物」而非「食品」。 三、 「適量運動」 近來保可夢遊戲興起,許多人為了抓神奇寶貝「脫宅」走出戶外,在不同的神奇寶貝以及撒花點遊走,這樣的健走對血管疾病其實有相當的助益,規律適度的運動除了可以有效控三高外,也可強化心臟血管的硬度,甚至可降低心血管阻塞,因此,適量運動可謂啟動健康「心」力量的不二法門。 關於心血管疾病,你需要知道的都在康健知識庫!

  6. 2016年5月14日 · 西醫治療長於驅邪(攻),中醫則在扶正(守),調節人體陰陽,使臟腑、氣血、經絡恢復平衡,幫助病人有好體質去對抗癌症,也減少病人放、化療後的中毒反應、增強西醫治療的敏感度。 扶正的中藥能加強免疫調節,補化療後之陰虛,因此得以預防復發和轉移,讓生命的品質更好。 有感於許多病人耗費大量金錢購置藥物,甚至暗行「地下醫療」,許中華設計「寬心飲」,價格平實,讓醫療真正跨越階級或性別。 他觀察到,使用寬心飲與中醫扶正療法後的病人,在身體、心理、生活品質都有明顯改善,值得進一步研究。 除了藥方之外,袪除心靈的無形癌,也是扶正的一種。 許中華叮嚀,最好的醫藥是關懷,療法應為身、心、靈的全方位治療。 他說,療程就像爬山,有伴同行、請教爬過山的人會好更快,就算成功者只有1%也無妨,「去變成那1%的人!

  7. 2017年5月2日 · *社會需要對失智照顧課題更廣泛的探討與思考. 我看完雙方對醫療與照護的看法後,十分難過,因這類似的案例常發生在許多家庭中,影響著家庭和諧、接受醫療與照護方式、患者的權益等課題,更顯示出社會需要對這方面的課題進行更廣泛的探討與思考,因在高齡化急速發展的台灣,這一案例很可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這一事件涉及著醫療專業課題,包括:何時是「病危」? 何時該安置鼻胃管、重度失智症患者安置鼻胃管後,是否可去除,恢復由嘴進食? 重度失智症患者安置鼻胃管的存活率是否提高? 另一方面,這一事件,涉及著醫療倫理、家庭倫理等問題,包括:家庭如何建立對醫療與照護上共識? 家庭對於失智症病程末期的照護方式? 家庭私下請教醫師意見,是否提供周全資訊給醫師瞭解? 是否考量對方是否是這一領域的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