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1日 · 汗皰疹是常見的皮膚問題台灣天氣溼熱汗皰疹的盛行率很高汗皰疹不僅會反覆發作而且奇癢無比。 汗皰疹原因為何? 汗皰疹止癢有哪些方法? 皮膚科醫師一次解答。 2024-04-11. .更新日期 / 2024-04-11. .文 / 陳蔚承.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汗皰疹症狀是什麼? 汗皰疹症狀是在手、腳掌或指頭的邊緣的小水泡或紅疹,水泡看起來像是小顆、密集群聚的西米露。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偉迪指出,大多數人汗皰疹發作起來非常癢,但少部分的人不會有任何感覺,「這些水泡有可能會合併成大水泡,這時就不只是癢,還可能會疼痛。 推薦閱讀:乳頭癢原因不只懷孕、哺乳,乳頭癢恐是乳癌?

  2. 2022年4月22日 · 唇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所引起,唇皰疹具有傳染力,唇皰疹症狀通常分為四期,唇皰疹如何治療? 藥膏該選哪些成分? 醫師完整解答。

  3. 2011年8月2日 · 汗皰疹是體質性的濕疹,好發於手掌、腳掌等汗腺發達部位,早期原以為是汗腺發炎造成,後來才發現錯怪汗腺。 汗皰疹與過敏體質有關,每當溫濕度變化劇烈、壓力過大或經常接觸清潔劑,就會容易誘發汗皰疹。 由於工作壓力大、看門診一天至少要洗三十幾次手,都讓朱家瑜二十幾年來難以擺脫汗皰疹糾纏。 清潔劑、酒精,甚至清水都會刺激皮膚,朱家瑜說,除了醫護人員外,像是美髮師、家庭主婦、廚師,也都容易得汗皰疹。 「汗皰疹很常見,我周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有,」不少朱家瑜的同事和學生並未出現水泡等明顯症狀,頂多只是環狀脫皮,或手指邊緣輕微脫屑,他們都是在朱家瑜提醒後才知道這就是汗皰疹。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難根治 易復發 中醫治療重視健脾.

  4. 2024年1月9日 · 1x. 富貴手是一種濕疹,會造成手部脫皮龜裂,很多人以為富貴手是黴菌感染,實際上與感染無關。 富貴手跟汗皰疹、手癬有什麼差異? 怎麼治療? 富貴手原因、特徵一次看。 2024-01-09. .文 / 陳蔚承. .諮詢專家 / 志勛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陳偉迪. .責任編輯 / 黃玟綺.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富貴手原因是什麼? 富貴手是種手部濕疹,跟感染無關,也不會傳染,而是因為手掌皮膚受到外界刺激而發炎。 志勛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陳偉迪表示,富貴手的原因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包括: 先天因素: 有的人天生體質容易有富貴手,或是皮膚保護層天生就脆弱敏感,因此受到刺激就會導致發炎。

  5. 2022年10月26日 · 食藥署指出,我國核准的含銀杏葉口服處方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指示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之輔助治療」。 白果則屬於一般食品,沒有任何治療疾病的效果(但在中醫的角度仍具療效)。 推薦閱讀:杏仁功效與禁忌一次看,杏仁堅果分3種,過量有副作用. 銀杏功效和好處? 銀杏對人體的功效大致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銀杏葉的萃取物。 銀杏葉的萃取物中含有類黃酮類物質(Ginkgoflavon)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進而保護腦神經細胞對抗氧化壓力以及降低神經細胞受損;也能增加血液的流動性,達到改善末梢血液流通障礙及腦血管循環不良等問題。 二萜類化合物(Ginkgolide A、B、C、M)則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 簡單來說銀杏葉萃取物的效果包括抗氧化和促進血液循環。

  6. 2023年5月24日 · 血紅素(英文 Hemoglobin)又稱血色素,它是包含在紅血球中的血鐵質與血紅蛋白組成,根據 台灣血液基金會 指出,血鐵質為含有鐵的成分,經過食物的攝取後形成血紅素的血鐵質,而血紅蛋白則是由胺基酸連接而成的多肽蛋白, 最主要的功能,即是將氧氣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 推薦閱讀:女性跑步特別喘? 可能是血紅素過低 這樣吃快速補鐵. 血紅素標準是多少? 血紅素的男性與女性的標準略有不同,因血紅素中的血鐵質含有人體不可或缺的鐵元素,因此如果濃度過低,會引發 貧血 現象,血紅素濃度過高則稱為多血症,此症較為少見。 血紅素的正常標準值如下: 男性血紅素正常值:13.0~18.0 g/dL。 女性血紅素正常值:11.0~16.0 g/dL。 血紅素多少不能捐血?

  7. 2023年9月15日 · 2023-09-15. .文 / 謝佳君. .諮詢專家 /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曾屏輝.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胃發炎常見5原因. 造成胃炎的原因很多,主要分成以下幾大類: 刺激性食物: 包括太甜、太辛辣、太油膩、太酸的食物,或是暴飲暴食,都容易造成胃發炎。 食物進入胃之後,胃會分泌胃酸、蛋白酶來把食物消化,並透過蠕動把食物磨碎,而太甜、太辛辣的食物都會刺激胃酸分泌,太油膩的食物則會使胃排空功能變慢,當食物在胃停留的時間較久,也會刺激更多胃酸分泌。 吃太多則會把胃和胃黏膜撐大,也容易造成胃發炎。 藥物: 較常見例如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消炎 止痛藥 等,都容易引起胃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