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9日 · 在 Disney+ 上線的紀錄片《大谷平:超越夢想》,逐步揭示這位傳奇球員的成功之路,透過以下金句一起來看大谷平如何成就今日的自己。 (延伸閱讀/ 「感情又不是考試,努力就有收穫」Netflix《此時此刻》十大金句的啟示 )

  2. 2006年12月15日 ·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想要有CASH,要先懂KASH!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在日常生活處事中,有一條個人成功方程式:「CASH=KASH=Knowledge(知識)+Attitude(態度)+Skill(技術)+Habit(習慣)」。 這條公式意味著,如果你想要賺錢(CASH),就必須要具備KASH這4種要素。 知識不足的人,缺少掌握全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頭腦和視野,只能做一些格局不大的技術工作;技術不足,則無法掌控具體的案子,執行力也會發生問題;一個人若態度惡劣,不僅難以與人共事,遇到重要的決策也無法和人達成共識;而需要獨自工作的類型,習慣不好則難以得到信賴。

  3. 2022年12月6日 · 善用 3 個小心機,再不對盤也能好好溝通. 即使是你平常覺得很難溝通的人,只要你改變看事情的角度,或許就能溝通。. 公司裡總有些很難溝通的人。. 你應該不太可能喜歡那種人;當然,對方也會察覺到你不喜歡他的心情,所以不難想像對方也不太 ...

    • 拆解 Dei 的核心概念!隨著 Z 世代步入職場,落實平權、照顧員工已勢在必行
    • 聽起來不難,做起來卻不容易!台灣企業推動 Dei 文化的「常見迷思」
    • 別讓多元共融淪為標語!陳玉芬:想具體落實 Dei,能從雇主品牌 3 要素著手

    要做到這件事,陳玉芬進一步解析 DEI 的 3 個核心概念: 1. 多元(diversity):強調對差異的尊重,領導者必須「看見」公司成員組成的多樣性,避免無意識偏見甚至不自覺的歧視 2. 平等(equity):倡議公平性對待,但並非錯誤的齊頭式平等。例如不論業績表現差異給予同等獎勵,而是給予均等的機會,在組織內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衡量機制 3. 共融(inclusion):在成員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組織的認同與歸屬感,透過公司的永續發展,也能帶動個體的永續成長。 「無論是因情勢所需,或原本就贊同這些主張,台灣企業都應該要認知,企業營運與 DEI 價值議題之間的關係,早已密不可分。」 如今 DEI 成為顯學,一部分也得益於環境因素。1995 年後出生的 Z 世代多已步入職場,他們一出...

    DEI 的核心思維,看起來並不難理解,為何台灣企業在推動 DEI 上卻沒想像中順利?陳玉芬認為,這與環境因素有關。台灣有 9 成以上都是中小企業,尤其多以製造業、代工業起家,爭取市場生存機會無疑是過往企業的優先目標,「相較之下,照顧員工的價值議題就是次要順位,甚至多數都被輕視了。」 企業界也不時出現質疑的聲音,像是:國外許多成功推行 DEI 的企業,都是具備一定規模、發展相對成熟的公司,以中小企業為主要組成的台灣,推廣起來自然相對困難。陳玉芬不贊同這樣的看法,如果把視野放到國外,不特別聚焦成功的大企業,會發現許多規模不大的新創,也不用多花心力學習像是 ESG 這類的價值理念,很可能從創業一開始,這些價值主張就是企業理念的重要基礎。 此外,傳統上認為 50、60 歲的女性,重心應該更放在家庭、...

    當 DEI 的理念逐漸獲得重視,如何讓這些主張不只是「張貼於辦公室牆上的標語」,而是透過具體做法更加落實、深植進公司的日常運作與企業文化? 以建立雇主品牌為例,組成雇主品牌的 3 大要素分別是: 1. 雇主聲譽:包括企業透過線上線下呈現出的外在形象,綜合了公司、員工、甚至品牌給外界的觀感。 2. 價值主張:透過內部運作如招聘、培訓、福利提供、維護員工身心健康等作為,展現雇主的想法或價值取向。 3. 員工體驗:從尚未進入公司(像是透過網路評價來認識企業)、入職一段時間、再到離職這趟旅程的經歷與感受,藉由員工話語權對外傳達與擴散。 陳玉芬建議,透過建立雇主品牌,除了能強化員工對公司的認同與歸屬感,也能藉由員工向外分享自身經驗,讓外界認識企業如何落實 DEI 的價值理念。舉例來說,企業能在新員工到...

  4. 2021年4月7日 · 因為只要一直比較,總會遇上比你好的人。 想減少比較心態帶來的痛苦,你可以練習以下 3 種常見的思考方式: 1. 重新定義自己的位置. 研究指出,當受試者被詢問,自己的能力是否優於平均?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而且受測者多半認為,平均水準等於能力低於平均,而非字面上的定義。 但在一個團隊中,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優於團體平均。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想調整「被比下去」的感受,建議從衡量成功的方式開始改變,由量化標準,變成質化指標。 比如說,不再用第一、第二來衡量自己,而用自己是否開心? 質化指標讓人認識到,平均原來這麼快樂,自己已經夠好了,然後放過自己。 2. 少擔心「比別人少做了什麼」 不要因為別人做了什麼,所以我也要做什麼。

  5. 2021年12月3日 · 24歲,接下沉重家業. 不同於台灣一般企業家第二代,都是父母逼、推著孩子出國念書,嚴凱泰隻身赴美,卻是 14 歲的他,向萬般不捨的母親「求來的」,當時一同念書的同輩雖然羨慕他的優渥生活,但也不時指著路上跑的裕隆汽車對他冷嘲熱諷,「我當然知道裕隆有問題,可是我怎能一起跟下去罵? 」嚴凱泰回憶,這樣的不平使他近 20 年背負著一種屈辱,雖然「別人是生病時吃蘋果,我是生病時不吃蘋果的」,但從他懂事起心頭就沒有「小王子」的尊榮,「極端的虛榮、極端的悲哀、與極端不平等,」他說:「我如果不離開台灣,一定會崩潰! 」。

  6. 2015年10月14日 · 分享. 收藏. 「成功」對於大部份的人來說,可能是事業上的成功、財富上的成功,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也很可能是人際關係上的成功,或是家庭、婚姻等經營上的成功。 成功的定義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也因人而異。 ProGhostwriters.com 的創辦人Bill Murphy Jr. 在《Inc.》雜誌網站上談到,他認為頂尖的成功人士都了解, 成功並非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是習慣造就了成功 。 他並列出了10 個頂尖成功人士都有的每日習慣,供我們參考。 1. 面對沒這麼好的一天,試著放鬆一下. 「成功」是一種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每一天你並不會那麼幸運,每天都過得很棒,你很可能會遇到令人沮喪的一天,因此,讓自己偶爾放鬆、休息一下,不要把自己像彈簧一樣繃得太緊,懂得放鬆才能走得長久。 2.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