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1年5月5日 · 身為雕塑大師楊英風兒子的奉琛,獲美術雕塑創作獎,他指出,受到父親雕塑影響,接續其創作理念,近年他更努力帶學生朝向藝術文創發展,大到建築、都市規畫,小到生活起居的設計,以自己的創新心得,結合企業、科技,將台灣優秀的創意 ...

  2. 2009年6月8日 · 1953年韓戰結束,東西方進入冷戰時期,美國渴望蒐集中共的電子情報,國民政府剛撤退來台灣,急需美援,為了維繫美台關係,成立34中隊(黑蝙蝠中隊)和35中隊(黑貓中隊),這是他們的傳奇及英雄事蹟,真正的英雄不會也不該因政權的輪替而被遺忘,台灣 ...

  3. 2007年4月10日 · 「皇帝陞下一直無法忘懷妳。 雖然,因為妳和陞下的敵對者親近而使他非常生氣,但是,他對妳個人的感情卻絲毫沒有責怪的意思。 」 法蘭西劇院的包廂裡,拿破崙興緻勃勃地將望遠鏡對著她,人們就開始竊竊私語著:「雷卡米耶夫人受皇帝寵愛的日子近了。 」 「大概不會再反對了吧?這次求愛的並不是我,而是皇帝本人哪! 」 但是,面對著再三逼迫的扶歇,她卻不停地說:「不! 」 後來,她一度還被拿破崙以「危險思想犯」的罪名逐出巴黎。 大概,這就是當權者在得不到希望的愛情時,使用的一種報復手段吧!

  4. 2006年6月28日 · 從這個數字就可以證明翁鬧小說在日治時代的重要。如果再以楊逵作品數量之大,僅得四篇,翁鬧小說只有六篇,卻入選五篇,那就更襯托出翁鬧小說真有值得閱讀與研究的價值。 (以上摘自蕭蕭作品「朝興村人 翁鬧傳奇」) 翁鬧是誰?

  5. 2006年12月25日 · 這篇小說是親身參與過社會運動者的,深刻的心靈記事,卻也是見證了小說家王錦江與社會運動者王詩琅,心境思想上的差異。 王詩琅的小說,雖然圍繞著他的社運經驗題材,但顯然並不是他社運的工具,或者說是他社運的一部分了,已經很明顯地是站在客觀的立場去反省、檢討過往的體驗了。 譬如:〈十字路〉,已經明白指出社運份子「拋棄家庭、斷絕富貴的希望」投入社運的理想,不切現實,缺乏行動力的知識份子撼不倒資本家,社會改革需要民眾自己覺醒。 明白地透露出社運過來人的挫折感。 又如:〈老婊頭〉,這個傳承、內情都極為特別的行業,作者寫來也完全沒有「社會主義」的立場,只是從妓女生涯看到世態炎涼、人間冷暖而已。 從他的文學作品看,的的確確可以說是「走過社會主義的小說家」,卻不是社會主義小說家。

  6. 2014年10月20日 · 此番提點,讓我想起閱讀阿盛散文一貫的感受,即,醇厚。 其敘情敘人,看來雖輕鬆,但非閱歷既久者不能及,非感慨之深者不能為。 經營在看似無經營處,事事入眼但能輕輕放下。 散文之體,在阿盛如修為,「學些伶俐學些騃」,要實踐這個道理畢竟不是太容易。 醇厚之味,在於積累. 阿盛的散文不避俚俗,用鄉土語言是其特色。 細心的讀者當能感受到阿盛文章簡練之處,有時已近文言文。 阿盛表示,台語是語言的活化石,保留了許多古時的用法。 不只是台語,許多方言用於朗讀唐詩宋詞,韻腳精確平仄分明不說,更是富於「神氣」。 在此,阿盛用「神氣」形容一種對於文氣的追求。 阿盛也說,自己在寫作上向台語取火,最大的目的是為傳達說話者--尤其是老一輩人--的語氣。 然而此法面臨的問題是,台語缺乏文字系統,「本字」的問題便浮現了。

  7. 2008年1月13日 · 一九四九年四月六日,「四六事件」發生後,「銀鈴會」的精神領袖逵被捕入獄,同仁不斷被調查騷擾,主編張彥勳自首,朱實輾轉逃走,埔金被捕後,可能因另涉他案被處決,林亨泰被約談,會務活動因而停止、解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