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7年9月22日 · 敬老尊賢是中國傳統美德之一。 古代王朝不僅對老年人屢有尊崇奉祿之舉;也挑選德高望重、閱歷豐富的老年人,協助教化教育…… 何謂老年? 中國古代醫學、儒家經典、國家的免役和致仕制度、民間風俗均多有反映。 醫學的衰陽論 中國古代醫學對人的生命衰老有獨特的認識。 《素問‧上古天真論》闡述了生命個體的發育,指出: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道,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即認為女屬於陰,男屬於陽,女子七七四十九歲左右為更年期;男子以六八四十八歲,陽氣從上到下開始衰竭。 《靈樞‧天年篇》則根據臟象學說,認為人從五十歲到一百歲,肝、心、脾、肺、腎之氣依次衰退;肝屬春為木,是五臟衰退之始,故五十歲為衰老的開端。

  2. 2007年8月9日 · 名片. Aug 09 Thu 2007 20:46. 【延伸悅讀】寒山拾得忍耐歌. 寒山拾得忍耐歌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無普賢,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郝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3. 2007年9月18日 · 「知道了。 但是可以借一條牢固的繩子嗎? 一休站了起來,並捲好雙袖。 周圍的人倒不是驚奇,而是有些擔心。 而足利義滿內心想看看一休即將出醜。 於是命令部下:「快找一條牢固的繩子來! 一休接過繩子,在屏風前擺好架式,說道:「好,我已經準備好了。 那一位請幫個忙,快把老虎趕出來! 眾人「啊」了一聲,沒有話說。 足利義滿也承認一休的急智,當場賞給一休一份兩張疊在一起的薄餅。 「嘗嘗餅乾,不用客氣。 「感謝大將軍的賞賜! 」一休也就將餅乾三口兩口的吃得乾乾淨淨。

  4. 2009年1月14日 · 今在此時才扔給天公。 --利休. 利休出生於和泉國堺市的一個鹹魚商家庭裡,他因擅長茶湯成為織田信長的茶頭。 信長死後,他轉而侍奉豐臣秀吉。 他的死因古來是個謎,利休自殺那天,天下大雨,雷電交加,在北野的坊官還下了冰雹…… 茶初次從中國傳到日本是在奈良時代,由遣唐使們帶回來的。 當初茶只作為藥用,並不普遍。 然而茶道從「唐風茶禮」變為「倭風茶湯」,即形成具有和風的茶道,卻是數個世紀後的室町時代的事了。 平安時代飲茶開始成為一種風習,後來飲茶風曾一度衰落,直到宋朝中國盛行飲茶,此風又被榮西(1141年—1215年)傳到日本,但只限於公卿之間。 後來一般武士也漸漸吃茶,並形成「茶道」。

  5. 2008年1月13日 · 「銀鈴會」就是詹冰與其台中地區的文友林亨泰、張彥勳、舊金堆、錦連等人合組的文學團體。 詹冰在《潮流》上發表的文章以論述為主,頗能見出他基本的文學觀點。 例如,應用現代醫學人體解剖的原理,分析莫泊桑的小說,從小說結構必須具備的幾項要素,以圖解的方式解析作品。 顯示他有文學作品解讀、剖析「科學化」、「規格化」的想法。 又如,他強調文學作品中,不可忽視人的尊嚴,不分白人、黑人,或任何人,「一切的人只要是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尊貴.... 」不得以任何理由損壞。 此外,他呼籲詩人寫有良心的作品。 他不同意詩人作詩是「像小鳥一般地歌唱」,小鳥唱歌,只是自然發生,沒有「歷史努力」,因此沒有進步可言。 詩人的每一篇詩,「必須是一支支小小實驗管」。

  6. 2007年7月29日 · 自古以來神不曾住過教堂或條理之中倘若有神神必定存在於人類的溫柔的心中─ 錦連 錦連,本名陳金連,詩人「銀鈴會」同仁,也曾加入「現代派」,《笠》詩社發起人之一。 公元一九二八年出生於彰化市,畢業於鐵道講習所,因此,自日治時代起即服務於鐵路局,直到退休為止。 退休後,從事寫作、翻譯及教授日文。 自稱因工作性質關係,不太參加文壇活動,只是默默地寫作。 戰爭時期就開始寫詩,因發表的機會不多,大部份作品都是保存在自己的筆記本裡,戰後有一部份由自己譯成中文發表。 大概由於詩人過分謙抑的個性,文學史家很少人提及他戰前的作品。 其實,錦連在戰後仍繼續以日文寫詩,且寫了二、三百首之多,他不僅是日治時期台灣詩香火的傳遞者,也是屬於「跨越語言的一代」,成為轉型成功的中文詩人。

  7. 2007年5月9日 · 「溫州街到溫州街」是林文月非常著名的一篇散文,這篇相當長的散文寫朋友之情、師生之情,在平淡中見真情,深刻而動人。 文章從林文月的兩位老師:鄭騫先生和臺靜農先生都住在溫州街開始寫起,寫他們相交數十年的友誼,也寫他們年邁之後,因為行動不便,彼此不能經常到對方家拜訪的惆悵。 以下摘錄文章中描寫鄭先生出了新書,林文月載老師到臺先生家送書的一段描述。 原文: 車轉入溫州街十八巷時,遠遠便望見臺先生已經站在門口等候著。 由於我小心慢駛,又改道耽誤時間,性急的臺先生大概已等候許久了吧? 十八巷內兩側都停放著私家小轎車,我無法在只容得一輛車通行的巷子裡下車,故只好將右側車門打開,請臺先生扶鄭先生先行下車,再繼續開往前面去找停車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