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2月21日 · 52歲男子診斷出肝內膽道癌時已經是第四期,淋巴轉移,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看似治癒機會渺茫的他,卻在參與臨床試驗、接受7個月的NGS複方免疫化學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轉移至淋巴結的腫瘤也幾乎消失;109年10月,醫師評估後為他進行手術切除腫瘤,至今腫瘤沒有復發的跡象。 膽道系統遍布整個肝臟,從肝內膽管匯集到總肝管、流向膽囊貯存膽汁,再進到總膽管最後匯流到十二指腸,因此根據膽道的結構,膽道癌主要又分為肝內膽道癌、肝外膽道癌和膽囊癌。

  2. 2012年9月17日 · 用藥是臨床醫師必須與時俱進的基本功。. 我出道得巧,恭逢近20年精神科藥物成為製藥產業當紅炸子雞,抗憂鬱藥、抗精神病藥,加上延緩失智症惡化等新藥推陳出新,治療概念連翻幾番。. 新的治療概念告訴我,包括恐慌、強迫、畏懼等慢性焦慮疾患 ...

    • 控制血糖和膽固醇,但血糖不穩者不能喝太多。燕麥是全穀雜糧類食物。除了澱粉,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指出,主要營養是碳水化合物,還有膳食纖維及 β-葡聚醣(β-glucan)。
    • 乳糖不耐症的人可以喝。燕麥奶不含乳糖,喝牛奶會腹脹、腹瀉等乳糖不耐症的人可以喝,甚至可以替代牛奶加入各種烘焙糕點中。另外燕麥雖然含有麩質,但含量相較於小麥來說少很多,有麩質過敏的人可以嘗試,或可以選擇無麩質的產品來喝。
    • 排碳量低。植物奶(例如燕麥奶、杏仁奶等等)會受到歡迎,除了營養,一部份跟環保有關。根據牛津大學的研究,發現同樣200cc的牛奶和燕麥奶,養牛會排放0.6公斤的溫室氣體、要使用131公升的水;而燕麥只會排放0.2公斤的溫室氣體和需要9公升的水。
  3. 2024年4月11日 · 4點檢測. 引起汗皰疹的常見原因. 汗皰疹雖然有「汗」這個字,但跟汗腺異常、流汗沒有直接關係,陳偉迪醫師指出,雖然臨床上看到容易流手、腳汗的人罹患汗皰疹的機率比較高,但實際上和流汗沒有什麼關係,汗皰疹可能的發生原因包括: 壓力、熬夜. 異位性皮膚炎病史. 攝取太多含有鎳、鈷、鉻的食物. 鎳:例如巧克力、牡蠣、洋蔥、菠菜、香菇. 鈷:例如啤酒、巧克力、咖啡、動物肝臟、甜菜、堅果類. 鉻:各種菇類、起司、牛奶、瘦肉. 接觸到含有鎳、鈷、鉻的金屬. 因疾病需注射免疫球蛋白. 抽菸. 外界刺激,例如酒精、清潔劑等.

  4. 2018年7月1日 · 《當父母罹癌時》 一書作者山口建,特別整理出上列這張可病患與家屬能有效和醫師對話的表格,因為許多病患與家屬的焦慮不安,其實都可透過明確的醫療問答而獲得減緩。 吳璇說,就醫時人人都希望遇到「好醫生」,相同的,醫生也會希望遇到「好病人。 理性提問並且能夠溝通思考,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往往事與願違。 吳璇說,曾經遇過家人輪流照顧病人的例子,但各自選擇自己相信的醫療方式,「比方說手足輪流照顧生病的爸媽,老大很討厭中醫,都帶去看西醫;老二相反,只信中醫,西藥就被停了,對醫生來說,這就是麻煩的病人,也是醫病關係的不良示範。 「還有的患者及家屬,堅持要做最新最貴的療法,卻忽視或不顧患者本身的狀況能否承受療程的副作用,結果最後喪命的原因,已經跟癌症本身無關,反而更縮短了餘命,這種例子也是屢見不鮮。

  5. 2014年3月1日 · 台灣腫瘤心理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指出,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中,近半數有精神方面的症狀,其中三分之二是憂鬱情緒為主的適應障礙,13%為重度憂鬱症,7%為焦慮症。 隨著癌症發生率和存活率不斷提升,面臨同樣困境的人愈來愈多。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台灣每5分48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2013年全台已有48萬名癌症患者,2014年預計突破50萬大關,相當於我們身邊正有將近25萬人深陷癌症的情緒魔障。 失志情緒引發高自殺率. 癌症病人的憂鬱情緒不容小覷。 美國統計1973年至2002年的癌症資料庫,發現癌症病人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2倍,男性肺癌病人自殺死亡率更高達10倍,台灣的研究也發現,癌症病人出院後有相當比例出現自殺行為,甚至死亡。

  6. 2018年9月1日 · 久坂部羊是位醫師作家,曾任職日本的在宅醫療診所13年,把他行醫時的6個實例,包括癌症、失智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案例加以改編,成為虛構小說。 書裡的「羅漢柏診所」共有6位成員:院長是中年的一瀨醫師;年輕的三澤醫師剛入診所半年;3位護理師和1位負責庶務的員工。 這是個不接受門診掛號、只從事「在宅醫療」的診所,接受從醫院轉介來的個案,醫師與護理師定期到家中訪視,給予必要的藥物和治療(如抽腹水、清理褥瘡);去世時醫師開立死亡證明書,護理師做遺體護理。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推薦閱讀:(本文還沒結束,後面還有喔) 台灣真是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我不要被插鼻胃管,我要美美地死去. 本書以資深護理師中鳩小姐的第一人稱,透過她的眼睛、臨場經驗和思考,深入探討臨終問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