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31日 · 中央山脈以東,一場寧靜的低碳革命早已持續十幾年,花蓮東豐拾穗農場主人曾國旗19 年前回鄉,協助家族有機米事業,不僅用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堆肥、水旱輪作減肥料,而且連育苗、栽種、包裝都在100 公里內完成,充分實踐取之於大地、還之於大地 ...

  2. 邱經堯(右二)曾獲「十大神農」。 (取自邱經堯臉書) 邱經堯說,嘉義屬於半鹹水養殖環境,物種多樣性、豐富度高,而黃錫鯛為西海岸潮間帶物種,在海水引進過程中一起進來,同時也引入了許多貝類。

  3. 「臺灣的土魠魚9成來自澎湖海域。」水試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翁進興表示,洄游性的康氏馬加鰆,主要捕撈產期以冬季至初春為主。根據漁業署統計年報,2001年沿近海康氏馬加鰆產達3,200公噸高峰,但近年已下滑至500公噸左右。

    • 曾國城1
    • 曾國城2
    • 曾國城3
    • 曾國城4
  4. 今年83歲的臺灣草蝦之父 廖一久肅穆而親和的侃侃地說出這51年來,他在臺灣掀起的草蝦養殖巨浪;他及團隊帶領臺灣成為世界頂尖的草蝦養殖王國,全盛時期一年生產10萬噸,但同時也面臨高密度養殖引爆的病毒侵襲,最後不得不宣布失敗。

    • 曾國城1
    • 曾國城2
    • 曾國城3
    • 曾國城4
  5. 作為「日本首次征臺紀念物」的恆春城,除了因開路需求被截斷部分城牆外,大致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成為臺灣現存最完整的古城。 沿著西門旁側的城牆往南門方向走,如果夠細心的話,會發現其中一段散落著坑坑疤疤的凹洞,那是二戰期間聯軍掃射留下的彈孔。 西門外,住著一名矢志追尋恆春歷史的文史工作者念吉成,他積極訪談耆老,挖掘散落各地的史料,並熱切分享所知的一切。 這樣深刻的使命感,要從二戰說起。 由一疊老照片 而起的狂熱文史情. 念吉成是風櫃來的人,使他從澎湖望安島跨海遷徙到恆春的是時代的巨輪。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展開接收臺灣的各項工作,在廈門擔任燈塔守的念興培奉命前往望安接收漁翁島燈塔,卻在1949年兩岸分治後,再也無法與妻兒團聚。

  6. 「農村發展」一直是穩定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施政議題。 但隨著1970年代後農工結構變化和城鄉轉型的發展歷程,農村逐漸被都市吸走了大部分的發展能力,農業與農村開始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 臺灣農村再生的特質與實踐. 1980年代中期之後,農村環境改善的議題重新獲得重視。 從1989年的「現代化農村發展計畫」,到2000年的「農村新風貌計畫」,如何改善農村的環境景觀和提升農村發展能力,成為農業政策之外同樣重要的發展策略。 2008年所提出的「農村再生」,則是銜接改善農村發展和社區營造的雙重策略,強調動員農村居民共同參與,試圖結合生活機能改善和文化特色建設等工作,打造一個減緩人口外流的農村。 這其中涉及兩個很重要的辯證命題,該怎麼動員居民一起改善農村? 以及該怎麼引導居民找到適合的方向和行動策略?

  7. 兩百多年前,英國探險家卜萊氏來臺採集,望見滿山翠綠的樟樹林,讚嘆世上竟有一方地,擁有如此繁盛的「綠色海洋」。遍布中低海拔山區的樟樹,自明末清初用來提煉樟腦,為森林利用的開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