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9日 · 可謂極盡喧鬧之能事。 為免「新冠」疫情在學校擴散,全港學校自農曆年假起停課,到最近才分階段復課。 教育局在這段期間呼籲學校協助學生做到「停課不停學」。 與此同時,家長也因種種原因而需「待家」,意外地獲得一個與子女長時間相聚的機會。 「停課不停學」的理念本是很不錯的,可在臨急臨忙之下推行,無論是模式、內容的闊度和深度,甚至資料的準繩度均出現了岔子。 學生在應付不來時定會求諸父母,奈何很多時父母也是有心無力,一家人就此困擾不已;正是: 停課咪以為放假,網上功課多到怕; 天南地北山角落,問到爸媽頭岳岳。

  2. 2019年10月18日 · 司馬光《資治通鑒》評子思、孟子之說曰:「唯仁者為知仁義之利,不仁者不知也。. 」亦認為「利」與「仁義」可以合一為「仁義之利」,唯仁者 ...

  3. 2020年7月14日 · 從古如斯,擁有一定學歷是改善生活、創造前途,甚或改變命運的先決條件,於是「識字」--認識文字(繼而提升學歷),成為萬千父母對子女的終極期望。 中國在經歷清政府的頹敗管治、列強入侵、軍閥割據的洗禮下,人民的「識字率」跌至前所未有的低點。 人民政府有見及此,在建國初年積極推動人民提升「識字」能力,主因是使國家能盡快與世界接軌;不到這一基本步,什麼也是空談。 文壇巨擘蘇東坡對「識字」有如下的見解: 人生識字憂患始. 意指打從「識字」的那天就開啟了憂患的人生;意味着「識字」愈多,人生愈是充滿憂慮和禍患。 這不是與傳統的「識字」觀念背道而馳嗎? 翻查蘇東坡的生平,不難發覺他是個很「識字」的人。

  4. 2021年3月12日 · 2021-03-12. 蘇軾與友人在湖北黃岡赤壁泛舟賞月,創下名篇《赤壁賦》。 全賦共分四段,首先由遊起興,然後觀景生情,弔古傷今。 文中第三段道: 蘇子愀然①,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② 』此非曹孟德③之詩乎?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④,鬱⑤乎蒼蒼,此非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方⑥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⑦千里,旌旗⑧蔽空,釃酒⑨臨江,橫槊賦詩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11於江渚12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13以相屬14。 寄蜉蝣15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16,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5. 2017年6月20日 · 「分甘同味」指與人分享美味的食物以示愛心;比喻與人同樂,也用以勸喻人有利益當與人分享。 這不是與上述孟子的理念吻合嗎? 「分甘同味」的意思非常清晰,可就「獨食難肥」,人們一直存疑——「獨吃所有東西,不是更易肥胖嗎? 」原來如果從孟子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出發大家當不會懷疑其邏輯性剖析如下: 「獨食3」,即不與人分享;比喻獨佔其利,不許他人染指。 「肥」者,胖也,心廣而體胖;原指人心胸廣闊,外貌自然安詳。 後多指心情愉快,了無牽掛,因而人也發胖。 那「獨食」相當於「獨樂」,「難肥」則相當於「不快樂」了。 由於「獨食難肥」的表面意思犯駁,有人就認為原語應為「獨食難飛」;從表面看來,這是說得通的。 首先,此語涉諧音化(飛、肥諧音);其次,鳥兒因獨個兒把食物吃光而導致肥胖,是故飛不起來了。

  6. 2017年6月14日 · 2017-06-14. 在孔門弟子中,有所謂四聖與十哲,能兼此二譽的,僅顏回一人而已。 顏回,是四聖中的「復聖」,意為「復見聖人」,用現代語言說之,則是「複製的聖人」,可見其譽之高。 顏回又是十哲之首,儒門第一,以德行睿智、沉默愚、安貧樂道見稱。 三月不違仁 不重複犯錯. 孔子對他的印象是:「吾與回言終日,不違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去之後,他懂自我反省,對所學的又能進一步加以發展)。 回也,不愚。 」孔子對魯哀公稱讚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說他從未見過如此學生,三月不違仁,又從不遷怒於人,不犯重複錯誤。 有時,父母在辦公室、子女在學校遇上不快的事,回家後或會找身邊的人出氣,做成家人牽連受害。

  7. 2021年3月22日 · 2021-03-22. 「禮」,可指「禮貌」,也可表示「禮儀」,更可代表「典章制度」。 儒家重「禮」之本,這個傳統自孔子始。 「儒」在孔子以前,以掌管禮儀為業,上自天子祭天,下至平民喪葬,都需要「儒」來參與禮儀。 不過,以往的「儒」,只注重「禮」的技術操作層面,而孔子則深入思考「禮」的本質,主張「禮樂治國」。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其時雖有周天子,但周室衰微,諸侯各自在其國土發展勢力,與王者無異。 諸侯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他們要面對內憂外患,以魯國為例,於昭公、定公在位時,朝政被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所把持,他們不把魯君和周天子放在眼內。 孔子曾抨擊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音「逸」,意即舞隊的行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