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2月30日 · 1. 深呼吸. 首先找一個地方坐下來,雙腳著地,肩膀放鬆,盡量保證身體是挺直的。 然後做3到5分鐘的深呼吸。 為什麼要做深呼吸,目的是 讓我們的身體的肌肉可以放鬆下來,我們混雜的思緒可以平靜下來 。 有很多時候我們做深呼吸的方法都是不正確的,怎麼可以保證我們是正在做深呼吸,你在呼吸的時候可以把你的手放到你的肚子,就是你的肚臍的下方,如果你在吸氣的時候,你的肚子會像是一個脹氣的氣球,然後你再呼氣的時候,你的肚子會像漏了氣的氣球的話,你做深呼吸就是做對了。 2. 覺察情緒. 接下來你就可以問自己:「我最近關心、煩惱的問題是什麼,我對這個問題的感覺是怎麼樣的,是傷心生氣還是難過。 我們可以慢慢的去感知這個情緒,去感覺它在我身體的哪一個部位。

    • 我必須做得很完美。高成就者的傾向之一,就是 經常以非常嚴格的標準判斷他人與自己。另一方面,這類人通常都居於領袖地位,他們害怕受到負面的反饋或是失去他人的信任,於是更加追求完美主義,這樣的壓力可能轉嫁到下屬。
    • 我必須向每個人證明自己。高成就者除了要求自己在一件事情上必須做到盡善盡美,也會要求自己扮演好生活中的每一種 角色,迫不及待向每個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努力當一位領導者、在家要把房子保持的一塵不染;在親密關係中,要成為最體貼、最讓另一半有面子的伴侶。
    • 事情做完之前,我不能放鬆。許多高成就者認為 放鬆是一種奢侈品,在待辦事項尚未淨空之前,他們無法讓自己從工作與任務中抽離,毫無掛念地放假休息。轉換思考:放鬆與適度休息不僅是維繫健康的必要,許多科學證據也顯示長時間的倦怠會損耗腦部神經,降低問題決策與判斷力。
    • 我應該要完成更多工作。當成就越高,待辦清單上總是會不斷添加新任務;加上 他們經常對別人的辦事能力不放心,無法交付任務,因此「事必躬親」也成為龐大的壓力來源。
  2. 2018年5月28日 · 生活中或工作上,身邊總有很多「挑刺狂魔」,不管你怎麼做總被他們嫌得體無完膚。. 其實了解這類人的心理狀態,你會發現有些狀態根本與你無關,你無須必苛責自己。. 先看看身邊朋友是不是經常這樣對你。. (責任編輯:黃彩玲). 文/科普心理學家 海苔熊 ...

    • 「自我效能」是「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信念
    • 「自我效能」受「自我歸因」影響
    • 自我歸因的模式:「成長型」和「固定型」
    • 堅毅分數越高,成功機率越高

    買樂透有可能得100萬美元獎金,所以你願意試一試,學者稱這些回報為「效用」或「價值」。學生有時候認為學校教的東西沒有任何價值,所以不必認真學習。另一部分與你對自己成功的預期有關,從機率的角度思考中樂透的可能性,你可能就會打消買樂透的念頭。人們對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也有一定的預期,這個預期值稱為「自我效能感」,如果你認為有辦法操作樂透結果,你自然會去買。如果行為的效用值很高,而你對達成目標的信心也大,你就會投入參與,堅持到底。就學習而言,低落的自我效能感會釀成悲劇。 心理學家班度拉曾經說過:「成功不一定由自我信念造成,但失敗卻必然由自我信念導致。」當學生深信自己無法成功時,他們會輕易放棄,而且不會設立很高的目標。換句話說,他們剝奪了自己學習的機會。在本章我們要討論如何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我們首先...

    在班度拉的理論中,自我效能感與自尊或自信是不同的概念,自尊和自信與人對自己的整體價值有關,但人們對於不同領域卻可能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針對分別以數學與文學領域中的優秀學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員給這兩群學者處理困難的數學及詩學問題。數學學者處理數學問題時能夠堅持不懈,並找出困難之處,但當他們碰到文學題目時,卻以「文學我不會的」為由放棄。同樣,文學學者解決詩學問題時比較不會輕言放棄,並指出該詩作者故弄玄虛,但當處理數學問題時,卻自責能力不足。由此可見,在某個領域中具備自我效能感,不代表在其他領域也會這樣。這是好事,因為無知而自大是百害而無一利的特質。班度拉說:「教學的目的不是教出一群自大的笨蛋。」 班度拉指出了四個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成功經驗:過往曾有成功經驗;(2)他人經驗:看見相似...

    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認為學習使用的自我歸因模式主要有兩種:「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認為智力是先天決定的,有些人聰明,有些人不聰明,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這種歸因模式使人認為學習能力無法改變,導致他們的學習表現停滯不前。相反,成長型思維認為智力能夠靠努力提高,以下是這兩種思維模式的主要差異: 成長型思維 □ 聚焦於繼續學習 □ 堅持面對挑戰 □ 視挫折為學習的機會 □ 選擇挑戰性高的工作 固定型思維 □ 聚焦於目前表現 □ 輕易放棄 □ 避免犯錯,視挫折為能力不足的表現 □ 選擇容易的工作

    有些研究認為人們的情緒特質、歸因方式是經年累月培養出來的。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戴蒙教授投入研究「長期目的」,他在著作中這樣定義「長期目的」:「為了完成對自己及他人有意義的事情,而持續穩定地前進的意圖。」請注意這個解釋如何擴大了效用的意義,使效用不再侷限於個人利益,而是與他人利益也有關係。在生命中設立意義具大的目標(如成為醫生醫治他人),可以帶來正面的結果。幾位學者在 2007 年採用了「堅毅」(grit)這個詞來表 達一系列促成長期堅持的行為、策略及性格,這些內容大多不是認知方面的技能,當然它們也不是完全與認知無關,因為這些技能需要使用記憶力、因果推論及詮釋等能力。比較適合這些行為的描述應該是:「目前測試尚未能所定義、但能為生命帶來重大影響的事物」。堅毅強調持續不懈、熱情地向目標邁進。現在...

  3. 2018年3月13日 · 1.不合適的環境. 高敏感族需要一個寧靜的環境,並要能夠暫時遠離人際接觸或與人際有所隔離。 有時候,過度刺激且過度耗神的環境才是造成難題的元凶,那麼他們將會如釋重負。 2.不穩定的自我情感支持. 很多高敏感族並不善待自己。 我經常問他們「你在那種情況下,心裡對自己是怎麼想呢? 」或「你對你自己有什麼看法? 」之類的問題。 倘若他們的回答顯然淪為一連串的自責和自我批評,那麼就有必要開始練習一套新的處事態度了。 如果你問高敏感的當事人,要是他或她有個好朋友,相約見面時遲到了並深感抱歉,當事人會怎麼說呢? 通常當事人對於對方是極為包容的。 但要是當事人自己和人相約見面時遲到了,他們通常會自責不已,譬如會對自己說:「你應該要把行程規劃得更完善,要注意時間,要事先設想到準備出門時可能會接到電話……」

  4. 2020年1月31日 · 1. 直問內在恐懼. 首先,羨慕與嫉妒有一個特色,也就是關注的焦點大多都是在「其他人」身上,所以要一個人要把眼光放回到自己身上,逼自己看自身內在的不足,這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羨慕與嫉妒暗黑化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內在的匱乏與自卑,因此要妥善地面對羨慕與嫉妒,就必須要勇敢地認識自己。 因此,當你意識到,自己過於羨慕或嫉妒其他人時,就應該讓自己停下來。 你要回到自己身上, 問問自己:「我怕什麼? 」 是匱乏嗎? 「我在那些我羨慕/嫉妒的人身上,看到了什麼,是我自己身上所缺少的? 是自卑嗎? 「我看到對方的好、擁有的東西,我自己有嗎? 他們的好,撩起了我心中的什麼痛點嗎?

  5. 2021年3月29日 · 1.感到被傾聽. 我們都知道要經營好一段感情,持續溝通非常重要,一般人會認為好的溝通重點在於表達,其實重點在於「傾聽」。. 當一個人能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情緒是被另一半傾聽的,他會知道自己在對方心裡是重要的存在,自己也是完全被對方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