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拉爾夫·舒曼 (德語: Ralf Schumann ,1962年6月10日 — ), 德國 男子 射擊 運動員。 他曾代表東德、德國參加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射擊比賽 ,獲得三枚金牌和二枚銀牌。 [1] 參考資料 [ 編輯] ^ Ralf SCHUMANN.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022-04-26].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22-04-26). 分類 : . 1962年出生. 在世人物. 德國男子射擊運動員. 東德奧運射擊運動員. 德國奧運射擊運動員. 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射擊運動員. 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射擊運動員.

  2. 2008年8月5日 · 拉爾夫舒曼是德國奧林匹克運動史上最成功的運動員之一。 這位來自德國施托克海姆的選手喜歡保持內心平靜,有條不紊。 他現在正在為參加北京奧運,實現他奪得第4枚奧運金牌的夢想積極地進行著準備。 此次將是他第6次參加奧運會。 向著未來瞄準 圖片來源: dpa. 廣告. 拉爾夫舒曼很小就開始了其射擊運動生涯開始時他曾感到非常失望。...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創作風格
    • 音樂作品
    • 後世影響
    • 人物評價

    舒曼(德國作曲家)一般指本詞條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

    舒曼自國小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後因手指受傷,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誌》,並開始創作大量鋼琴作品。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曲和指揮。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河被救,兩年後逝世於精神病院。

    羅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

    •中文名:羅伯特·舒曼

    •外文名:robert schumann

    •國籍:德國

    •民族:德意志

    •出生地:茨維考城

    •出生日期:1810年6月8日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a.d)誕生於德國東部萊比錫附近的小城—茨維考(zwickau)。父親奧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是一位精明能幹的書商,具有極深的文學素養,對舒曼後來的文學造詣,影響至鉅。母親約漢娜·舒曼(johanna schumann)是一位富於浪漫氣質的婦人。舒曼從母親身上所承襲的熱誠而敏感的個性,可說是他成年以後精神發展的基因。1817年,舒曼初隨昆施(gottfried kuntzsch)學習鋼琴,此時便已嶄露出即席創作的天才。1819年,他欣賞了莫薛勒斯(moschles)的演奏之後,得到父親的支持,立志成為鋼琴家,從此努力不懈。1826年,父親驟然辭世。 1828年3月,舒曼在母親的要求下,前往萊比錫改學法律。這個決定使舒曼至感痛苦。

    萊比錫是全德音樂文化中心,這裡聚集著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各種藝術活動都非常頻繁活躍。具有強烈藝術家氣質的舒曼,一到萊比錫就被這裡活躍的藝術空氣所吸引。在學校里,教授枯燥的法律課程命他感到索然無味,而音樂卻使他感到格外的親切。他幾乎每天都在從事音樂活動。為了達到高超的鋼琴演奏水平,他拜當時著名的鋼琴教師里希·維克為師。兩年後,舒曼在音樂藝術上的造詣與成就使他聲譽大振。他公開舉行的演奏會得到了音樂界的普遍承認與好評。於是他終於說服母親,選擇了音樂藝術的道路。1830年,他搬進了維克老師的家中潛心學琴。他時時抱怨老師的授課速度太慢,為了迅速提高技能,他別出心裁地用一根細繩把手指吊掛在天花板上偷偷練琴,試圖以此加強手指觸鍵的靈活性與力度。但是,錯誤的方法使他的手指受到了嚴重損傷,他想成為偉大的鋼琴家的理想從此破滅了。這個意外的不幸對他的心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挫折並沒有把他的精神與毅力摧毀。不久,他把目標轉向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方面,在新的音樂領域中開拓自己的藝術道路。三十年代是他鋼琴創作最活躍的全盛時期,許多鋼琴小品與曲集都是這時期的作品。

    1810年6月8日,舒曼生於茨維考城。父親是個頗有文化修養的書商,母親是一位外科醫生的女兒。舒曼7歲時向教堂管風琴師J.G.孔奇學習鋼琴,12歲開始嘗試創作。他在中學時代便深受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特別喜愛G.G.拜倫、J.保爾、E.T.A.霍夫曼等人的作品。

    1828年舒曼遵母命進萊比錫大學攻法律。他對此毫無興趣,不久便放棄。1830年從鋼琴家F.維克學習鋼琴,同時向H.L.E.多恩學習作曲理論。當時他立志要做一個鋼琴家,但由於手指受傷,不得不放棄鋼琴轉向作曲。1830~1840年間,舒曼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他的音樂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

    1834年,他創辦了音樂評論刊物《新音樂雜誌》並任主編。四十年代他不斷擴大音樂創作的範圍,寫了不少聲樂曲、交響曲、室內樂重奏曲、清唱劇、歌劇等,如著名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列德序曲》、聲樂套曲《詩人之戀》、《女人的愛情與生活》及第一、二、三、四交響曲。同時應孟德爾頌的邀請,任教於萊比錫音樂學院。舒曼同維克老師的女兒克拉拉相戀多年,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維克的堅決反對。維克在這一方面對舒曼十分殘酷,以至使他患了精神憂鬱症。直到1840年8月1日,萊比錫法庭才終於裁決了他們的婚姻懸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舒曼的音樂創作十分注重於人物內在感情的描寫。他喜歡標題音樂,並經常描寫一些夢幻的世界。他的鋼琴作品形式短小。但在旋律、和聲上、節奏上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獨到之處,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音樂詩人”。

    1843年F.孟德爾頌建立萊比錫音樂學院,舒曼應邀在該校任教。次年隨克拉拉去俄國旅行演出,回國後遷居德勒斯登。40年代舒曼的創作重點從鋼琴音樂和藝術歌曲轉到交響音樂、協奏曲、室內樂、戲劇音樂等大型體裁方面。

    旋律特徵

    舒曼鋼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乃在於其深具個性化的詩意表現,而旋律是呈顯其特色的主要媒介。 舒曼鋼琴作品在曲式上所表現的獨特性,最主要乃源自其音樂詩化之理想。他曾說過:音樂是詩的最大潛能。舒曼認為,做為藝術家,道德應成為一個詩人,並且努力達到詩的悟性。這種銘刻於心的理念,使他的音樂如同富於幻想的詩,自由地從凝固的形式中解放出來,用以表達自己的理想世界。 舒曼的主要鋼琴作品在多完成於一八三九年之前,也就是熱情洋溢的青年時期。這個時期的舒曼習慣於在鋼琴上傾訴自己的情感。一篇篇的鋼琴作品,其實就是他一篇篇的生活日記。作品中所湧現旋律,也大都是可歌性的語法。而在詩學的影響下,其作品的旋律,也往往離不開方正的二小節、四小節、八小節的樂句組成。這使得他的旋律顯示出極為熱情內斂而不虛華外爍的線條。它在鋼琴的中間音域以平和的音程進行,所表達的無限性內涵,必須像“朗誦詩”一般地反覆尋味,才能得到深切的同情共感。 大致上,舒曼鋼琴作品的旋律,有如下五種特徵: 1、以相同的旋律語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為特有的筆調。 2、偏愛以上拍開始的旋律。 3、絕少使用附加的裝飾音。 4、常以對位手法卡農或賦格處理旋律。這是舒曼孜孜鑽研巴哈作品所獲得的理念。 5、常以模進手法處理旋律。進而達到轉調、簡化或擴展的目的。

    節奏特徵

    “節奏”是舒曼鋼琴音樂中,重要而有力的表達手法。經由節奏和拍子之間奧妙而多樣的變化,產生了‘舒曼風節奏’所特有的飄逸性,這種飄逸性的不安定內涵,明顯地是經由重音的拖延所造成而這種重音的不規律出現,大多來自切分音的大量使用,當節奏重音和拍子重音無法同時落下時,節奏韻律就失去了慣有的重量感,因而呈現出強烈的不安定個性。 舒曼慣用的節奏規律,大體有台下幾種模式: 等節奏(homorhythmus) 互補節奏(komplementarrhythmus) 糾纏節奏(konfliktrhythmus) 以不等分節奏相互遇合的旋律與伴奏,在舒曼的鋼琴作品中,較常以2:3的形態出現於內斂的樂段。這種節奏或多或少呈顯了舒曼在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中,潛藏於靈魂深處的自我掙扎。

    和聲特徵

    和聲也是舒曼鋼琴作品呈顯其特殊風格的表達手法之一。雖然舒曼的和聲理念主要承襲自貝多芬和舒伯特,但浪漫主義追求無限美的思想,以及舒曼自身耽於夢想的主觀性格,更驅使他極力尋求多樣化而富於特性的和聲效果。 舒曼特性和聲的手法,主要有如下五種: 1、避免使用原位主和弦。舒曼為了達到調性感的消失,常使主和弦以隱伏的姿態出現,甚或將之排隊而藉著“虛為終止”(v——vi)迅速轉調。 2、經常使用轉位和弦。特別是邊疆六和弦,以造成音樂的飄浮性。 3、經常使用和聲外音。 4、經常使用“副屬和弦”與“拿坡里六和弦”(neapolitanische)。由此造成調性的擴展或藉以擴張終止式。 5、運用“持續低音”(orgelpunkt)。藉此以造成和聲的混淆,使音樂產生不協和的色彩。

    奏鳴曲式

    (sonataform)此類鋼琴作品計有下列六首: 1、1834年《觸技曲》作品7; 2、1835年《第一首鋼琴奏鳴曲》作品11第一樂章; 3、1836年《幻想曲》作品17第一樂章; 4、1836年《第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14第一樂章; 5、1838年《第二首鋼琴奏鳴曲》作品22第一樂章; 6、1839年《維也納狂歡節》作品26第五樂章,終曲。

    變奏曲式

    (variationform)此類作品有如下五首: 1、1830年《阿貝格變奏曲》作品1; 2、1833年《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作品5; 3、1834年《交響練習曲》作品13; 4、1836年《第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14第三樂章; 5、1853年《三首為青年的鋼琴奏鳴曲》作品118之一第二樂章。

    套曲曲式

    (zyklus von einzelstucken)此類鋼琴作品有如下十八套: 1、1829年《蝴蝶》作品2; 2、1832年《間奏曲》作品4; 3、1835年《狂歡節》作品9; 4、1837年《大衛同盟舞曲》作品6; 5、1837年《幻想曲集》作品12; 6、1838年《兒時情景》作品15; 7、1838年《克萊斯勒亞那》作品16; 8、1838年《敘事曲集》作品21; 9、1839年《阿拉貝斯克》作品18; 10、1839年《花曲》作品19; 11、1839年《幽默曲》作品20; 12、1839年《夜曲》作品23; 13、1839年《鋼琴曲》作品32; 14、1840年《羅曼斯》作品28; 15、1845年《為踏板平型鋼琴而寫的練習曲》作品56; 16、1845年《為踏板平型鋼琴的技巧》作品58; 17、1848年《少年曲集》作品68; 18、1849年《森林情景》作品82。

    舒曼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熱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創辦《新音樂雜誌》,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浪漫主義音樂是歐洲音樂文化進程中一種特定的音樂思潮和創作傾向。浪漫主義時期是個鋼琴特性小品盛行的年代,作曲家們都致力於創作形式各樣的特性小品。舒曼作為19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生活和藝術創造上,深刻地反映出了德國的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他無疑也是這支浩蕩大軍中的一員。舒曼在直接繼承貝多芬的古典主義風格,發展舒伯特和韋伯的德國進步浪漫主義傳統的同時,他使幻想曲、隨想曲具有了在他以前從未有過的重要性,間奏曲在他的筆下成為了獨立的鋼琴作品。“阿拉伯風格曲”、“新事曲”、“幽默曲”這些體裁名稱也首次被舒曼運用在鋼琴作品中。最重要的是,舒曼借用了舒伯特創作的聲樂套曲的形式,如同詩人將感情濃縮在數行詩中,將他的自身經歷像日記般記載在精簡而富有特性的小品上,然後將之連成套曲,表達完整的詩意。他首創了鋼琴小品套曲這一體裁形式,這成為他區別於同一時期其他作曲家的重要標誌。舒曼的鋼琴小品套曲的創作風格、創作技法,如標題性,在音樂思維中摻合著文學思維,切分、赫米奧拉節奏的運用等手法對19世紀中、後期乃至19世紀後的各個樂派的眾多作曲家們在鋼琴小品創作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舒曼狂喜的、熱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樂的個人特徵。他關注高於他內在自我和靈感的源泉,無論是霍夫曼還是克拉拉。這種思想幾乎是意識流的,造就了奇蹟般的具有獨創性的形式——在此之前,從未有像《狂歡節》或者《C大調幻想曲》那樣的作品問世。

    羅伯特·舒曼是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是受到家庭和時代的影響而形成,這個時代流行的唯心主義哲學、浪漫主義文學以及浪漫主義音樂塑造了浪漫主義音樂家舒曼。舒曼是屬於十九世紀的,也是屬於後世的,舒曼的音樂創作和音樂評論,更重要的是他那種精神,對後世樂壇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3. 射擊運動員. 拉尔夫·舒曼 (德語: Ralf Schumann ,1962年6月10日 — ), 德国 男子 射击 运动员。. 他曾代表东德、德国参加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射击比赛 ,获得三枚金牌和二枚银牌。. [1]

  4. 拉爾夫·舒曼德國最優秀的射擊選手之一從事男子手槍速射項目早在1990年就獲得了世錦賽男子手槍速射項目的冠軍並在該項目上獲得三屆奧運會冠軍

  5. 拉爾夫·舒曼德國最優秀的射擊選手之一從事男子手槍速射項目早在1990年就獲得了世錦賽男子手槍速射項目的冠軍並在該項目上獲得三屆奧運會冠軍他被稱為射擊機器”,多次獲得國際射聯年度最佳男運動員稱號是男子手槍速射項目世界紀錄保持者

  6. 拉爾夫·舒曼德語:,1962年6月10日—),德國男子射擊運動員他曾代表東德德國參加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射擊比賽獲得三枚金牌和二枚銀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