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月10日 · 作者提供. 黃仲鳴. 二零一七年元旦,在書齋偶看到吳義勤、王素霞合著的《我心彷徨:訏傳》(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遂隨手翻翻,翻到香港那一章,劈首有云:「1950年5月中旬,訏抵達香港,開始了他那長達三十年的流亡生活」,立被吸引。 不錯,訏在港時期,確是「我心彷徨」,確是「流亡生活」。 一直以來,有兩個作家,在那烽火歲月裡,流落到香港,一留就是數十載,他們的心從無留在香港,一心只戀着那莽莽神州,從不視己為香港人。 他們的作品,雖然有香港的「形」,卻無香港的「肉」,他們就是訏和李輝英。 「當火車在隆隆汽笛聲中徐徐駛入香港時,他對自己的這一重大人生抉擇並沒有足夠的信心。 他不知道迎接他的會是什麼,但他知道在身後漸漸遠去的卻有他太多的掛念。 」吳義勤和王素霞這麼寫訏。

  2. 2014年11月12日 · 及至1938 年四月由劉吶鷗編劇徐蘇靈導演的電影初戀上映此片有一首主題歌由王人美主唱叫做初戀女》,由戴望舒填詞改編自 ...

  3. 2017年6月8日 · 該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五代南唐大臣韓熙載放縱不羈的夜生活。 全畫共分為「聽樂」、「觀舞」、「歇息」、「清吹」、「散宴」五部 分。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田藝珉指出:顧閎中身為御用畫師,無論是家伎的素裝艷服,男賓的青色衣衫,還是傢具的沉厚黑色,簾布的絢爛華麗,不同物象的敷色豐富大膽和諧,體現官宦家的典雅格調。 畫卷每段之間以屏風相隔,進行着自然的切換,設色非常深著,最為值得關注的是畫者透過技法,對人物神態的刻畫和複雜內心世界的精準表達。 宴中主角韓熙載其人. 雖然對於《夜宴圖》作者顧閎中,諸多史料中只是簡略介紹為「江南人,以善畫人物著稱,長期擔任南唐翰林畫院待詔」,但是畫中主人公韓熙載,卻世世代代被人們熱議。

  4. 2017年4月21日 · 織「帶仔」技藝失傳三代 傳承人月清冀客家花帶產業化. 清姐涼帽上吊着兩條紅色客家花帶,格外引人注目。. 在西貢土生土長的客家人月清 ...

  5. 2018年11月25日 · 劇目《女帝香魂壯士歌》是上世紀最盛行三生一旦戲的名作之一,當年由三生︰陳錦棠、蘇少棠、黃千歲聯同鳳凰女主演,此劇重現舞台,有多重意義。 高麗說︰「師父有很多劇本交予我,由於我只懂演戲,無能力去整理,近年圈中鬧劇本荒,有人問起可否找出師父最鍾意的戲(除《鳳閣恩仇未了情》、《紅菱巧破無頭案》等),給人再整理重演? 作為師父的徒弟當然希望她的作品能源遠流長繼續在舞台上和觀眾見面,負責製作的永高粵藝推廣會率先揀了這齣有文有武,又符合潮流的宮闈爭權戲,並得康文署排期,我可重溫師父的戲寶了。 有打有唱 絞盡腦汁.

  6. 2017年10月11日 · 志怪小說 二次創作. 這篇《光種瓜》的故事,情節與《種梨》相近,只是《種梨》篇幅較長,情節的安排較仔細,在文末作者又大發議論,但兩文的關係可見一斑。 《聊齋誌異》出於清代康熙年間,遲《搜神記》1,300多年,所以可以說《種梨》是《光種瓜》的「二次創作」。 《搜神記》是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 「志怪」便是記載怪力亂神的意思。 魏晉時期尚未有現代「小說」的概念,作者干寶記載這些古怪事時,或者是作為真人真事記錄。 蒲松齡也喜歡怪異的故事,常在酒肆上搜集這類故事,最終撰成了《聊齋誌異》一書。 在清代,中國「志怪小說」已發展了千多年了,所以《聊齋誌異》是一本較成熟的「志怪小說」,撰述編排也較《搜神記》完善。 《聊齋誌異》是一本大受歡迎的小說,書中的《聶小倩》、《畫皮》、《考城隍》等早已家傳戶曉。

  7. 2013年12月3日 · 好書說不完:《情與中國文化》 與生俱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2-03] 我要評論. 學生:劉欣鴻. 學校:天主教新民書院. 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充滿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