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1年12月1日 · 一個皮膚科醫師的告白:我不願再傷害我的病人. 我曾經是一家大醫院的皮膚科主任,我會的,別的醫生也會,別的醫生會的,我也會。. 後來開業,生意也很好。. 淨膚雷射引進台灣的第一年,我就做了5000~7000例,當時導致的肩痛職業傷害,迄今未癒。. 我打到 ...

  2. 2015年7月1日 · 前監察院長王作榮腦中風後臥床1年餘,因肺炎過世;享譽華人文壇的作家陳之藩也是在中風臥床4年後,因肺炎去世;音樂教父李泰祥飽受巴金森氏症折磨,離前臥床多年、形容枯槁;前高雄縣長余陳月瑛因跌倒昏迷,多次進出加護病房,臥床近1年後 ...

  3. 2021年7月13日 · 2021-07-13. .文 / 廣告企劃製作. .出處 / 廣告企劃製作.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心房顫動的盛行率也較過去來得高,一項本土研究發現,20年前盛行率僅約1%,去年臺北榮民總醫院以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盛行率已達2%,預估在2050年,可能將達3%至4%。 對於老年族群而言,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不僅是導致中風失能的罪魁禍首,更是造成心臟衰竭的最大原因。 近幾年,在治療的發展上一直備受醫界矚目。 治療以藥物為首選,控制不佳可考慮電燒手術.

    • 醫療會發生合併症與突發的意外狀況
    • 醫學的進步使醫師更有能力幫助病人
    • 凡人會犯錯,犯錯是人性
    • 與我心有戚戚焉

    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急診科與其他所有的醫師都一樣,沒有任何一位醫師是抱持「殺人」或「害人」的心態去執行醫療行為。醫師比一般人多一點醫療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但並非無所不能,當醫師秉持「醫人」、「救人」的心情治療病患時,若稍有差池,像是發生合併症或突發的意外狀況,以及未達到預期的結果,病患與家屬就會認為是醫師的錯誤、疏失,為什麼會這樣呢? 生過孩子的母親都知道,懷孕及生產絕對不是一件簡單、順利的事,有些人很幸運,可以順利懷孕並生下健康的小孩,有些人卻沒有如此幸運;在醫療科技已經相當進步的現代,雖然生產時發生胎兒或母體死亡的情形已經大幅減少,但是羊水栓塞、產後大出血、胎兒腦性麻痺、胎兒神經受損等生產合併症,仍無法根絕。 有幾位婦產科界的「名醫」也曾面臨自己的家人發生了生產合併症,眼睜睜見證死...

    與古代相比,現代醫學已經進步到,可以幫助許多原本會因懷孕或生產而死亡的母親與嬰兒,也可以讓無法受孕的女性再度懷孕。 舉例來說,子宮外孕(在子宮以外的部位懷孕,最常見的是輸卵管內懷孕)的女性容易發生輸卵管破裂,導致大量腹內出血,在100年前,幾乎都死於大量出血與休克,現在利用抽血檢驗「姙娠激素(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加上超音波檢查,可以在輸卵管尚未破裂與出血之前,做出精確的診斷,接著以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外孕的輸卵管,讓死亡率已經少到接近於0。 有些女性還會發生2次子宮外孕(輸卵管內懷孕),把兩側輸卵管都切除後,若在50年前,就沒有機會再懷孕了;而現在有試管嬰兒療程的技術,可以讓已經切除兩側輸卵管的女性再度懷孕。這種「與天爭命」的醫學奇蹟是人為的,絕對不是「神蹟」。 雖然醫學的進步...

    西洋有一句諺語:「犯錯是人性(To err is human)」,意思是每一個凡人都有機會犯錯。正因為如此,公司、醫院、機構都發展出一套防止發生人為錯誤的系統,例如:醫院的手術室執行手術時,參與手術的醫師、麻醉醫師、護理師、技術師等,都須執行「三讀五對」,以杜絕人為錯誤的發生。至於手術中發生的意外狀況與合併症,往往不是人為錯誤或疏失所導致。 此外,工作時間過長會導致疲累、精神狀況不佳,容易發生判斷誤差與人為錯誤,因此限制工作時間也是防範人為錯誤的一項措施。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讓我很感動,也激勵了熱心為疾病纏身的病患積極治療的醫師們!那段文字如下: 「如果你在網路上、媒體上,看到任何人在批判一個(被病人或媒體認定?)失職的醫師,請你不要轉寄這樣的訊息,也不要去按讚,因為除了當事人,沒有人知道所謂的真相。而我們自以為是正義的一個小舉動,卻有可能殺了一個醫師。」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4. 2021年1月13日 · 2021-01-13. .文 / 李淑君.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事實上,台灣的高齡人口有超過8成並非失能,而是健康、亞健康狀況,長者健康照顧除了過去的慢性病管理,應向前延伸至預防及延緩失能,因此老年肌少症與衰弱的預防,實為現今社會重要課題,亦是迎向高齡社會重要的努力方向。 (推薦閱讀: 小心這5種壞習慣 容易讓肌少症找上你 ) 守護長輩必知,肌少症成因與檢測. 在老化過程中,由於生理功能逐漸下降,使得老年人身體活動量減少,導致肌肉流失、肌力下降並伴隨肌肉功能降低的情形,若減少程度太快或大量減少,就會形成所謂的 肌少症 (Sarcopenia)。

  5. 2022年10月12日 · 2022-10-12. .文 / 游奕凱.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屬於重大傷病,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體內的免疫系統出現不正常的反應,攻擊體內的正常組織,通常從關節開始侵犯,隨著病程進展患者的其他器官也可能出現多種併發症,包括皮膚、眼睛、心臟、肺臟、腎臟、血管等。 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為0.3~0.4%,女性的發病率約是男性的3倍,所有年齡都可能發生,好發於30~50歲。 推薦閱讀:皮膚紅疹種類一次看! 濕疹、蕁麻疹、病毒疹等6種紅疹.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

  6. 2017年1月4日 · 2017-01-04. .文 / 康健網站編輯.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字級. 收藏. 分享. (來源: 五月天 怪獸 臉書) 長期照顧資源介入,分擔照護重責. 很多臥床病人,生活相當辛苦,不是插著鼻胃管餵食三餐,就是靠氣切管呼吸,以尿管、尿布處理民生大事,甚至躺在床上無法溝通言語;狀況好一些的,可下床但要人攙扶,出門得坐輪椅,一直到離那一日,這是台灣48萬名長輩的生活寫照,如此缺乏尊嚴的生活,在台灣平均長達7年。 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加,但卻不是健康活著。 主計總處和衛福部統計,國人平均餘命79.5歲,但健康平均餘命僅70.8歲,等於有長達8.7年的時間受病痛之苦,處於程度不等的失能狀態。 在這段期間,不只病人受病痛折磨,也是家人、照顧者沉重的負擔。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