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最終本次評鑑會的白肉組冠軍由來自南投縣集集鎮的呂坤龍獲得亞軍為紀順元季軍為劉興陽與優選兩位劉興政陳清圳共計5位獲得榮耀;「紅肉組冠軍則由來自台南市白河區的張博皓一舉拿下亞軍為林旻謙季軍為傅柏琮

    • 松露市場產值高,採收量逐漸下降
    • 臺灣曾有人工塊菌造林地
    • 計畫與松露續前緣
    • 從雲南調查到國內塊菌研究
    • 翻山越嶺,國內研究艱困
    • 5年發現6種塊菌,4種為全球新種

    松露與高價幾乎畫上等號,松露涵蓋真菌界中的三個類群,包含接合菌中的豆松露、子囊菌中的真松露,與擔子菌中的假松露。一般民眾熟知具有特殊香氣及風味的松露,屬於子囊菌門下的塊菌科(Tuberaceae)塊菌屬(Tuber spp.),為松露家族中最具經濟價值,國內研究通常會以塊菌或塊菇稱呼。 全球塊菌發展最早從歐美開始,塊菌特殊風味讓許多人深深著迷,但數量稀少價格也居高不下,如義大利白松露1級品經估計可達每公斤13,000美元,亞洲地區也陸續發現新種塊菌,這些新種也逐漸走入全球貿易市場。 19世紀時,法國、義大利皆發展黑孢塊菌的種植技術,這可能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大量黑孢塊菌生產的主因,不過1960年代歐洲松露產業卻開始走下坡。 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張東柱表示,這與兩次世界大戰破壞松露...

    國外塊菌研究起步早,臺灣30年前也有開展塊菌研究,1987年10月30日臺灣首次在南投的東埔山區發現黑塊菌,塊菌研究就此展開,1989年臺大森林系教授胡弘道在臺大實驗林和社營林區完成全亞洲第1個人工塊菌造林地持續造林撫育8年,先後發表世界新種臺灣塊菌(Tuber formosanum Hu)及屑塊菌(Tuber furfuraceun Hu & wang)。 傅春旭指出,臺灣森林覆蓋面積約有2/3,可發展塊菌種植,但沒有單位願意投入多年時間複製胡弘道成功經驗,臺灣塊菌產業也沒有被建立。

    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副研究員傅春旭因為執行松露產業化研究計畫,在5年前正式投入國內塊菌研究。 傅春旭回顧與松露結緣過程,他表示,自己曾參與過1989年胡弘道設置和社樣區,協助撒石灰,後來又陸續參與兩個設置松露園案子,2011年前往雲南尋找山葵時,發現山葵田上方剛好是松露園,「下山的人都揹著裝著松露籃子」,就跟著當地人去看去挖。 傅春旭表示,2011年前往雲南時,發現當地的松露過去是拿來餵豬,而不是給人吃,價格約莫在每公斤20元人民幣,後來當地人注意到松露經濟價值,售價逐年攀升,每公斤上漲到80元人民幣、130元人民幣、400元人民幣,白松露價格甚至可高達1300元人民幣以上。 雖然傅春旭與塊菌相當有緣分,但看到各國宣稱自己的松露都是人工栽種,產量卻逐年下滑,對於塊菌產業他抱持著一個問號,遲遲...

    傅春旭的塊菌研究是從產地調查開始,他指出,中國塊菌產地主要分布在2,200公尺到3,000公尺間,pH6.5到pH8.0的石灰質土壤中,剛好雲南地區塊菌產量佔50%,且當地植被與臺灣類似。 2013年8月,傅春旭帶著研究團隊到雲南調查,正巧遇到菇蕈節,在市場看到牛肝菌、松茸、塊菌等,但販售者不願意帶團隊前往松露生育地。隔年研究團隊即透過雲南臺商協助,進到當地的印度塊菌生育地,進行生長環境調查,了解當地松露產業。 傅春旭表示,透過在雲南地區蒐集到的土壤資料及氣溫資訊,比對林業試驗所累積的6,800多筆土壤資料,將氣溫換算成海拔高度,最後在臺灣篩選出10個可能出現塊菌的生長熱點,但這些區域分屬不同管轄單位,如地方政府、國家公園,有些單位不願意核准進入,10個生長熱點還沒開始調查。 除了篩選臺灣塊...

    傅春旭與研究團隊的塊菌研究已經進入第5年,他表示,在國內開展塊菌研究相當很困難,像是外國的松露附近會有明顯指標,如火燒圈或松露蠅,但臺灣的松露旁並沒有這些指標,只好看到寄主植物就開挖。 傅春旭表示,2014年透過大仁科技大學教授祁偉廉協助下訓練塊菌犬,以印度塊菌作為訓練材料,確實塊菌犬能成功找出埋在地面下的印度塊菌,但後來發現塊菌犬無法找出其他種類的塊菌,「只好人當狗,一群人繼續慢慢挖」。 走入臺灣山林開挖塊菌對傅春旭團隊為一大挑戰,他說明,國內山區受到921地震及多次颱風侵襲,許多林道已無法讓車輛通行,甚至地貌也完全不同,沒有熟悉當地環境的嚮導帶領前往,這是件很危險的事,需要有更多單位投入資源才能更深入研究。

    這些年傅春旭團隊的足跡抵達陽明山、蓮花池、福山、太麻里、六龜、玉山、臺東等區域,團隊成員在去年8月臺灣松露資源研討會時,發表4種松露新種,其中有2種為塊菌,分別為雲杉塊菌(Tuber piceanum Wong & Li sp. nov)以及深脈塊菌(Tuber elevatireticulatum sp. nov),去年深脈塊菌是以溪頭塊菌稱呼。 去年底團隊又發現2個塊菌新種,分別為臺東發現的熱帶塊菌(Tuber tropicum Wong & Li sp. nov),以及在六龜發現小西氏石櫟根系的白塊菌(尚未命名),傅春旭笑著說,新種塊菌都是在偶然情況下遇到,像是團隊成員下山時在路邊隨手挖一下就發現新種,消息傳回來後很開心。 除了新種外,傅春旭團隊過去一年也在福山發現泰國塊菌與日本塊菌2...

  2. 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主任傅昭憲指出本次樹木普查結果顯示園區內樹木胸徑超過10公分以上的樹種計有121種4,564株。 數量較多的樹種有黑板樹、槭葉翅子木、肯氏南洋杉、大葉桃花心木及巴西橡膠樹等5種3,720株,占全園區之81.5%;其他珍貴、有用及特用樹種尚包含有大風子、美洲橡膠樹、柚木、羅望子、油椰子及印度紫檀等。 胸徑超過100公分以上的老樹有27株,最大為柯柏膠(145.4公分)。 典型熱帶雨林樹木,樹幹基部常發育出板根(銀葉樹)。 另透過穿越線調查,全區共記錄到種子植物81科355種,物種非常豐富。

  3. 其他人也問了

  4.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 」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臺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臺灣香蕉的植物品種權,跟著 研之有物 一起來了解! 處處買得到的香蕉,好吃、便宜又很方便,剝開皮就可以吃,兩三口就吞下肚,因為果肉裡沒有籽,不需要一邊吃一邊吐籽…… 等等! 你有沒有想過:香蕉沒有籽,怎麼繁衍下一代? 香蕉,其實有籽…… 切開香蕉,果肉中軸附近有一些黑點,有些比較明顯,有些幾不可見。 這些黑點正是香蕉已退化或發育不良的種子。 因為市面上的食用香蕉大多是 三倍體 ,也就是有三套染色體的華蕉。

  5. 2027年國內木材自給率要提升至5%,要達成此一目標不僅得種對樹種,還得選育基因優良苗木進行人工林的商業栽植。農委會林試所精選2種闊葉樹種:相思樹、臺灣櫸;以及3種針葉樹:香杉、臺灣杉、臺灣肖楠,並將導入經濟性人工林規劃,即可提升國內的木材自給率。

  6. 吳佩儒說,因為農產品沒有識別性,團隊希望協助青農打造個人品牌,讓消費者可以經由認識青農,逐漸累積對農民及其生產農產品的信任感;除了出版月曆,日後團隊也會協助青農們開課,讓他們有機會以自己的專業接觸消費者。 2024年猛農民曆募資專案總計5種方案,早鳥預購分別提供74折到88折不同的優惠。 吳佩儒表示,去年出版首本猛農民曆,含桌曆及掛曆總計售出近1千份,團隊對今年新版的銷售成績保守看待,但希望月曆成為每年定期的出版計畫,鼓勵農民在辛勞的農務之餘,也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因為身體健康是農業工作的根本;吳佩儒說,她先生就已開始運動,護腰都變得少戴了。 臺中龍井栽培水稻的矯鎧丞側拍。 (圖片提供/「有朝一日‧西螺小農」) 宜蘭三星青農陳韋勝。 (圖片提供/「有朝一日‧西螺小農」)

  7. 20200108. 口述.圖片提供/謝銘能 整理/祖萱. 我從小在建國市場長大,有四個兄弟姊妹。 我的媽媽從麵廠起家,婚後自己出來在臺中老城區的綠川旁經營素食材料行,之後因綠川整治工程,才遷入舊建國市場。 剛開始伯公先借我們錢買下攤位的永久使用權以及一間土埆厝,主要賣麵類跟豆類製品,後來品項越來越豐富。 直到我接家業,經歷建國市場搬遷,我們一直都在建國市場。 我從小在建國市場長大,有四個兄弟姊妹。 我的媽媽從麵廠起家,婚後自己出來在臺中老城區的綠川旁經營素食材料行,之後因綠川整治工程,才遷入舊建國市場。 剛開始伯公先借我們錢買下攤位的永久使用權以及一間土埆厝,主要賣麵類跟豆類製品,後來品項越來越豐富。 直到我接家業,經歷建國市場搬遷,我們一直都在建國市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