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賴清德 (1959年10月6日 — ),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民主進步黨 籍,候任 中華民國總統 ,現任 中華民國副總統 和 民主進步黨主席 ,曾任 行政院院長 、 臺南市市長 、 立法委員 、 國民大會 代表等職務。 賴清德高中就讀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大學在 國立臺灣大學 復健醫學系獲得學士學位;之後於 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院取得學士後醫學系學位,並於2003年獲得 哈佛大學 公共衛生碩士學位。 原為 成大醫院 和 新樓醫院 醫師,後來因擔任 陳定南 競選 臺灣省省長 「全國醫師後援會」總召集人而進入政壇。 曾多次當選國民大會代表和立法委員,並於2010年當選為臺南市市長,2014年順利連任。

  2. 賴清德 (1959年10月6日 — ),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民主進步黨 籍,現任 中華民國總統 (兼任 國家安全會議 主席)和 民主進步黨主席 ,曾任 中華民國副總統 、 行政院院長 、 臺南市市長 、 立法委員 、 國民大會 代表等職務。 高中就讀 建國中學 ,大學在 國立臺灣大學 復健醫學系獲得學士學位;之後於 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院取得學士後醫學系學位,並於2003年獲得 哈佛大学 公共衛生碩士學位。 原為 成大醫院 和 新樓醫院 醫師,後來因擔任 陳定南 競選 臺灣省省長 「全國醫師後援會」總召集人而進入政壇。 曾多次當選國民大會代表和立法委員,並於2010年當選為臺南市市長,2014年順利連任。

  3. 2 天前 · 有分析認為,賴清德應不會在有關台獨的立場中讓步,中共因此不會再「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沒有緩衝期,兩岸關係將持續緊張。年底美國大選 ...

  4. www.president.gov.tw › Page › 694賴清德總統

    賴清德先生1959年出生於新北萬里礦工家庭,成長背景和醫師實證邏輯訓練,造就其善於體察基層民意且精準尋找解方的獨特施政風格,深獲民眾信賴。 賴清德先生先後畢業於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並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

  5. 19 小時前 · 早在賴清德上任之前,北京就明確表示過對他的厭惡遠甚於蔡英文。中國官員經常引用他在2017年發表的言論,當時賴清德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的支持者表示,他的意思是台灣應該在不尋求正式獨立的情況下實行自治。

  6. 2024年1月14日 · BBC News Chinese. 執政兩屆的民進黨打破台灣政壇的八年魔咒」。 2024年台灣總統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及蕭美琴成功當選新一任總統及副總統總得票數達558萬得票率為40.05%此役民進黨打破台灣政壇執政黨中央掌權八年後便會政黨輪替的慣例不過台灣即將步入後蔡英文時代」,賴清德的挑戰越來越大。...

  7. 2024年1月15日 · 2024年1月15日. Getty Images. 賴清德. 北京稱他為「麻煩製造者」和危險的「分裂分子」。 現在他將成為台灣的下一任總統。 中國對台灣的主張並不新鮮——中國視台灣島為其領土的一部分,習近平已將統一台灣作為目標。 在過去一年裏,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不斷升級。 然而,儘管中國一再警告不要投票給現任執政黨民進黨,數百萬台灣人還是在風和日麗的周六前往投票站投票。 他們選出了64...

  8. 2024年1月13日 · 開票最新. 賴清德勝選國家走在正確路上 告訴世界台灣站在民主這邊【全文】 2024/1/13 20:47(1/14 07:58 更新) 2024總統大選結果13日晚間明朗在其他對手陸續宣布敗選後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成功贏得大選兩人晚間一同出席國際記者會中央社記者趙世勳攝 113年1月13日.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今晚8時30分與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舉行國際記者會自行宣布當選賴清德說,已經接到對手恭賀的電話,也恭喜他們斬獲國會席次,未來盼能一起團結合作。

  9. 賴清德, 台北市. 890,905 likes · 61,287 talking about this. 2020年5月20日宣誓就任第15任副總統

  10. 2024年1月5日 · (來源:商業周刊資料照) 撰文者:陳瑋鴻 整理. 2024台灣總統大選 2024.01.08. 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的賴清德2023年4月12日由民進黨中執會正式公告代表民進黨參選2024年總統選舉賴清德畢業於哈佛大學公共衛生所1996年因擔任陳定南全國醫師後援會總召集人而進入政壇賴清德2024總統大選競選辦公室於6月1日開張由競選總幹事潘孟安負責總統大選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邱義仁則擔任總統大選策略小組召集人。 以下整理賴清德團隊公布的8大領域政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濟. 勞動. 地緣政治. 兩岸. 住房. 民生. 教育. 交通. 經濟政見. 勞動政見. 地緣政治政見. 兩岸政見. 住房政見. 民生政見. 教育政見. 交通政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