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控制荷爾蒙時機是由大腦邊緣的下視丘傳達,送至位於下視丘下端的腦下垂體,腦下垂體受到刺激後,便會分泌FSH和LH荷爾蒙;卵巢一接收到這兩種荷爾蒙,就會開始分泌女性荷爾蒙:Estrogen動情激素跟黃體素(Progesterone)助孕酮。 下視丘再依據血液中女性荷爾蒙Estrogen動情激素跟黃體素(Progesterone)助孕酮的量進行調節,如果女性荷爾蒙Estrogen動情激素跟黃體素(Progesterone)助孕酮減少,就命令腦下垂體分泌FSH和LH。 若是女性荷爾蒙Estrogen動情激素跟黃體素(Progesterone)助孕酮太多,就命令腦下垂體減少分泌FSH和LH。 女性月經週期中,荷爾蒙變化,及濾泡生長關係,與子宮內膜變化。

  2. 內分泌指數,血液抽血檢查。 (月經週期第2~3天)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1.濾泡刺激激素(FSH)<10;2.黃體刺激激素(LH)<10;3.雌激素(E2):<60—200>;4.泌乳激素(PRL)<26;5.子宮內膜異位症指數(CA125<35);6.甲狀腺功能TSH:0.4 - 5.5uiu/ml;7.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通常大於 100m iu/m 以上比較有好結果。 女性生育荷爾蒙血液檢查指標. 1.濾泡刺激激素 (FSH)<10. 經期第三天早上抽血,可作為評估卵巢功能之參考,若其值大於 10 miu/ml,代表卵巢功能可能已衰退。 2.黃體刺激激素 (LH)<10.

  3. 方中人參、黃耆、甘草補氣﹔茯苓、茯神、遠志、柏子仁 、酸棗仁以泄心熱而寧心神﹔當歸調氣養血﹔川芎行氣活血﹔ 半夏去擾心之痰涎﹔五味子補肺﹔肉桂引藥以入心經。. PS: 「本資料由楊麗姝醫師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www.doctoryang.info. 本文的引用 ...

  4. 1.腎俞. 【穴道名稱】:腎俞。 【身體部位】:腰部穴道。 【十二經脈】:足太陽膀胱經。 【治療效果】:滋補腎氣,強化腰背,聰耳明目之功效,為人體元氣的根源。 主治腎臟病、男科病、婦科病、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 【穴位找法】: 1.第十四椎下(第二腰椎下)凹窩左右各旁開一寸五分,就是本穴。 穴位前面與肚臍平齊,穴位背面與命門平齊。 2.兩胯骨最高點(髂膌)平齊的為第十六椎,依此往上兩個椎體即為第十四椎。 【穴道按摩DIY】: 1.(按摩手法):推按法。 2.(力道節奏):正坐或站立,雙手伸背後輕輕握拳,以第2掌關節上下推按穴道 10秒鐘,休息5秒鐘。 3.(反覆進行時間):左、右各約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2.委中. 【穴道名稱】:委中。 【身體部位】:足部穴道。

  5. 薰臍療法,是將藥物製成膏狀,填充於肚臍上,上面放置艾條,利用艾火燃燒的熱氣將藥物經由肚臍傳導至人體內,促進神經、體液的調節作用,增強免疫力,而達到預防、保健、治病的功效。 【薰臍療法的原理】: 薰臍療法是中醫『灸療』和『藥療』的結合,臍又叫臍中穴(神闕穴)屬任脈,神闕穴與胃、脾、腎關係最密切,乃神氣出入之門戶也。 為任脈、督脈、衝脈,三條經脈在此交會,經脈之氣通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 肚臍部的表皮角質層最薄,其筋膜與腹膜直接相連,臍下腹膜有腹璧動脈、靜脈、豐富的微血管網、靜脈網,有第十肋間神經前內側支分佈。 肚臍部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也較高。 薰臍療法能促進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加速血液循環,調節自主神經系統,而達到預防、保健、治病的功效。 【薰臍療法適應症】:

  6. 2007年10月6日 · 是什麼引起痙攣?一種假說主張是由女性在月經週期開始時,體內產生過多的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g,一種由基本脂肪酸術生的類似荷爾蒙物質 )所導致。 前列腺素會刺激子宮過度收縮,而引起疼痛。 下面是醫師建議可減輕經痛的方法。 1.吃止痛藥 如果只是輕度痙攣,你只需要服用一種常用來治療月經痙攣的阿斯匹靈,而阿斯匹靈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產生。 如果你的子宮痙攣讓你痛得流淚,你也許需要一些更強效的藥。 去看醫生要求他開給你像含有高劑量的異丁苯丙酸 (ibuprofen)之類的非類固醇抗消炎藥物或服用阿娜普洛克斯 (Anaprox,含有甲氧荼丙酸naproxen)。

  7. 《二十一大類科學中藥解析》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篇介紹【袪痰劑】: 除痰劑-凡化痰、清痰、除痰濁作用之方劑。 含二陳湯、礞石滾丸、清氣化痰丸、控涎丹、指迷茯苓丸、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湯、青州白丸子。 【袪痰劑】: 凡化痰、清痰、除痰濁作用之方劑。 含二陳湯、礞石滾丸、清氣化痰丸、控涎丹、指迷茯苓丸、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湯、青州白丸子。 常見【袪痰劑】如下: PS :「本藥物表格由楊麗姝醫師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www.doctoryang.info/health_detail.php?id=2274. 本文的作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