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殷汝驪 (1883年—1940年), 字 鋳夫 , 中國 民主革命家、政治家。 生平 [ 編輯] 殷汝驪畢業於上海 震旦大學 ,此後赴日本留學 早稻田大學 政治經濟科。 其間加入 中國同盟會 。 畢業回中國後,殷汝驪任 湖北法政學堂 教習。 中華民國 成立後,殷汝驪任 統一共和黨 常務幹事。 1913年( 民國 2年),他當選 民元國會 衆議院議員。 後來他參加 二次革命 ,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在日本創辦革命派軍事學校「 浩然廬 (浩然學社)」。 1914年(民國3年),他成為 歐事研究會 發起人之一(其弟 殷汝耕 為該會成員)。 1914年回到中國,在 上海 創辦《 時事新報 》。 1916年(民國5年)7月,他署理 北洋政府 財政部次長。

  2. 国民政府時期,殷汝驪於1927年4月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国民政府財政部国税特派員。 10月兼任 福建 鹽運使 。 1928年8月,殷汝驪辭職。

  3. 殷汝耕有一兄長殷汝驪,為國民政府前財政部次長。 汝驪厭惡汝耕,曾對 陳銘樞 說:「此弟品質極壞,只要有利可圖,他就能賣友,甚至會出賣民族。

  4. 殷汝耕於1883年出生于 福建 福州 , 光绪 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官费留學日本(21岁), 宣统 元年(1909年)入第七高等工科,後加入 中國同盟會 ,曾追隨 黃興 參加 辛亥革命 。. 1913年 二次革命 失敗以後再赴 日本 留學。. 1919年從 早稻田大學 畢業回國,進 ...

  5. 中國同盟會 原是 清朝 末年由多個革命團體組成的一個秘密結社,在1912年3月公開化後吸收了大量的新會員,之後由於 孫中山 于1912年3月辭去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職位, 第一次唐紹儀內閣 於6月請辭,使同盟會在中央政府的政治勢力消失。 而 袁世凱 為把持政局遷都 北京 ,在北京亦有很多前清的舊官僚,令同盟會受舊勢力的包圍;加上同盟會部份保守派和支系社團—— 民社 與 光復會 分裂出去組成了 共和黨 ,使同盟會有江河日下之勢。 同盟會司法部檢事長 宋教仁 為了避免同盟會再度分裂,確保同盟會在 北京臨時參議院 保持多數席位,亦為了實現他的 內閣制 政治理想,聯合 統一共和黨 、 國民共進會 、 國民公黨 、 共和實進會 組成了國民黨。

  6. 毕业回中国后,殷汝骊任 湖北法政学堂 教习。. 中华民国 成立后,殷汝骊任 统一共和党 常务干事。. 1913年( 民国 2年),他当选 民元国会 众议院议员。. 后来他参加 二次革命 ,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在日本创办革命派军事学校“ 浩然庐 (浩然学社 ...

  7. 殷汝耕(1883年—1947年12月1日),字亦農,出生于福建 福州,祖籍浙江 温州 平陽(今属苍南)。 中國的財稅官僚與近代政治人物,曾出任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的政务长官。

  1. 相關搜尋

    殷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