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宋楚瑜(1942年3月16日 —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現任親民黨主席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臺灣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臺灣省省長、臺北市政府首席市政顧問。2016年和2017年兩度代表總統 蔡英文出任APEC中華臺北領袖代表。

  2. 2024年4月30日 · 宋楚瑜 (1942年3月16日 — ),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現任 親民黨 主席。 曾任 行政院新聞局 局長、 中國國民黨 秘書長、 臺灣省政府主席 、中華民國 臺灣省省長 、 臺北市政府 首席市政顧問。 2016年和2017年兩度代表 總統 蔡英文 出任 APEC中華臺北領袖代表 。 2016年至2019年擔任 蔡英文政府 的 總統府資政 。 宋楚瑜曾經五度參與總統選舉,其中四次競選總統、一次競選 副總統 ,皆失利。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以無黨籍參選總統,因 興票案 及 馬英九 於選前1、2日接連違法公布 [註 2] 之 假民調 [註 3] ,以些微之差敗於 民主進步黨 的 陳水扁 。

  3. 2024年4月30日 · 宋楚瑜(1942年3月16日 — ),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现任亲民党主席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中国国民党秘书长、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台湾省省长、台北市政府首席市政顾问。2016年和2017年两度代表总统 蔡英文出任APEC中华台北领袖代表。

    • 議題
    • 競選過程
    • 投票期間
    • 選舉後
    • 爭議及影響

    經濟民生

    2004年的大選,經濟問題和兩岸關係依然是重點議題。經濟問題上,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及親民黨兩黨指責民主進步黨政府無能,搞垮台灣的經濟。在野黨進一步比較台灣執政黨——民進黨執政前與執政後的經濟形勢,試圖證明民進黨任內的台灣經濟在下滑,失業人數上昇,而大學畢業生求職困難等。而民進黨政府則稱,經濟問題是國際大環境(如IT泡沫等)所造成的,與其他一些地區如歐盟、新加坡、香港等比起來,台灣的失業問題並不太嚴重,經濟表現也不算太糟。執政黨支持者認為在野黨仗著其在立法院較多的席次,進行長期「非理性」政治杯葛,造成政治爭端不斷,也必須負起責任。

    兩岸關係

    民進黨時而指責國親是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黨,甚至暗示兩黨有「賣台」意圖。民進黨也批評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長期打壓本土人士。國親聯盟則反過來批評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會為台灣帶來災難。在兩岸直航的問題上,民進黨持保留態度,而國親則趨於贊同,認為有助經濟發展。10月中旬,時任總統陳水扁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專訪時稱,國親接受中國的「暗助」。國親對此強烈否認,並控告時任總統陳水扁,不過因時任總統陳水扁享有司法豁免權而未獲受理。 在統獨的問題上,國親旗幟也並非十分鮮明,始終不願公開、明確地支持統一併以此為選舉的主要政見之一。不過連戰2003年10月在美國的一個智庫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再次表示國民黨的立場,即支援一中各表,並向在場的美國政策顧問們解釋了一中各表的含義。但國親不願意公開提一個中國或統一,有人認為主要是擔心時任總統陳水扁會抓住把柄,批評國親是「外來政權」甚至與中共勾結賣台。國親始終堅持的只是維持現狀、緩和台海局勢。但副手宋楚瑜所提出的「一中屋頂」主張,卻被認為有著更向一個中國立場靠攏的意味。

    省籍與族群

    統獨意識形態爭議因台灣的省籍矛盾而更加複雜化。省籍問題是多次選舉中雙方都會面對的敏感問題。台灣人口中,有約15%是1949年前後隨國民黨遷到台灣的「外省人」,其餘人口絕大多數則為1949年前遷移來台的中國大陸移民後裔(稱為「本省人」)以及屬於南島民族的台灣原住民。民進黨多次指責國親是少數人的政黨,忽視多數人的權益,將台灣大部分的福利分配不均,幾乎都落到戰後來台外省人身上,同時也批評國民黨歧視本土族群。而國親反過來批評民進黨玩弄省籍問題,故意挑撥族群關係,是在搞民粹主義。 2月28日是台灣二二八事件紀念日。民進黨以這次機會舉辦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群眾集會活動「二二八手護台灣」,參與的150萬群眾從南到北手牽手,喊出「支持公投」、「反對飛彈」、「中國NO」、「台灣YES」等口號。此外,國親也在高雄市舉行「心連心」紀念活動,也有數十萬群眾出席。對於雙方陣營在2月28日以族群和解為名舉行大型造勢活動,多個團體和個人表示反對。族群和解聯盟就批評,兩個陣營都假借族群融合製造族群仇恨,在2月28日之前多次倡議雙方放棄在228當天舉辦任何活動。

    民意調查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出,連宋從最高時領先20個百分點逐漸下滑,直到宋楚瑜下跪後跌至低谷,只領先3個百分點,已經是在誤差範圍之內。但是之後隨著泛藍選戰開打,民調的支持度又開始回升。在選前兩個禮拜,根據各個不同媒體、智庫、和政治團體所發布的民調,雙方幾乎是不分上下。台灣智庫所公佈的數字是陳呂40.4%、連宋39.5%(3月8日);民進黨的數據是陳呂37.6%、連宋36.1%(3月7日);國民黨的數據是陳呂29.8%、連宋34.8%(3月5日);世新大學的數據是陳呂27.3%、連宋27.1%(3月2日)。選舉前一周國親召開記者會,稱根據內部民調顯示連宋可贏70萬票,而民進黨方面則稱陳呂可小贏16萬票。 港資的TVBS也首次在選舉當天舉行出口民調。出口民調在許多國家都被使用過,被證明是非常準確的一種民意調查。TVBS原本宣布將在全台300多個投票所採樣,在選舉當天的4點01分公布結果,但是最後卻因投票時間延長而拖延到5點30分左右才公布結果,而且是認為連宋以7個百分點獲勝。出口民調的失准一般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技術原因導致民調失准,例如缺乏經驗、選舉機構規定不得近距離採樣、拒訪率高等。特...

    被連署人

    這次總統選舉,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的被連署人共計二組,至民國93年(2004年)1月3日17時30分截止提出連署書,統計如下表:

    群眾動員

    台灣選舉的一個大特色就是動員群眾舉行“造勢”活動。許多人相信,大型“造勢”活動對於拉抬選情有很大幫助,這在大型造勢活動後的民調中也有反映。但是還有一些人則認為,“造勢”活動對於改變選民意願沒有任何幫助,而台灣真正的“中間選民”人數很少,所以此類活動並沒有實際效果。不過兩邊陣營卻都認為,“造勢”雖然不會改變選民投票意向,但是有利於凝固自己的基本盤,並且鼓勵那些傾向自己,卻並不堅定或不願意投票的選民最終出來投票。

    投票日前夕

    3月19日下午1點45分,正在台南市市區掃街拜票的時任正副總統陳水扁、呂秀蓮遭到槍擊,時任副總統呂秀蓮膝蓋受傷,時任總統陳水扁腹部輕微擦傷。兩人後被送往奇美醫院治療,兩人都意識清醒,沒有大礙,醫院外聚集大批民進黨支持者。 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在3點30分證實,陳呂兩人遭到槍擊,並表示已經找到子彈,但是沒有說明一共開了幾槍、找到幾個子彈,以及是否已經逮捕凶嫌。總統府也表示已經啟動國安機制,並表示不會推遲第二天的選舉投票。連戰也在得知消息後表示“希望他們儘早康復”。 針對這次事件泛藍支持者懷疑,根據電視畫面所見推論,子彈在汽車擋風玻璃右側撞擊,留下一個彈孔,但是當時時任總統陳水扁站在汽車的右側,副總統呂秀蓮在左側,因此子彈應該是先打倒時任總統陳水扁,再擊中副總統呂秀蓮。 有人[谁?]認為,有可能是選情緊張,因此進而引發兇手企圖槍殺,也有人[谁?]表示,選情在槍擊事件之前泛藍聲勢高漲,連宋當選在望,認為支持者沒有理由與動機去槍殺一個即將下台的總統,而是民進黨為了選舉而上演“苦肉計”[來源請求];但是如果真的是自導自演,應該不久後就會發現明顯證據(在眾目睽睽的情況下想要自導自演而不留下明顯...

    媒體灌票現象

    台灣電子媒體為製造『選務資料更新比別人快』的假象,於開票過程中,在中選會各次公佈正確數字之前,即自行猜測可能之票數加入刻正播出之開票過程,待取得官方確切數字後再行調整,因此雖然最後的總票數正確,開票中途之數字實為自行灌水而得,這種情形俗稱灌票。首次發生電子媒體灌票行為之確切時間不可考,然已行之有年。本次總統大選因選情激烈,各媒體之灌票行為空前嚴重。而選前之估算與選舉結果頗有差距,甚至有媒體之開票數字因灌票而超出合理範圍者。 3月20日當天下午時間4點20分左右,從電視台開票的數據中可以發現很多台已經超過100萬票,4點40分時有許多台已超過400萬票,當時同一時間點上中選會的開票數據仍顯示0,在4點54分左右,中選會開出2號(連宋)為599票,1號(陳呂)為28票,而有部分電視台早已超過500萬票。 以下整理出票數一度超過中選會最終數據的電視台,計有:台視:1號(陳呂)、2號(連宋);中視:2號;華視:1號、2號;民視:1號;GTV:1號、2號;年代:1號、2號;東森:1號、2號;中天:2號;TVBS:2號。 中天和TVBS在晚間6點45分的二組數據完全一樣(有互相抄襲的嫌疑)。...

    公正性

    對於台灣選舉的公正性一直有很多懷疑,在這一次的選舉中,藍綠雙方都指責對方非法操控選舉。首先是藍軍稱,發現由民進黨執政的臺北縣(今新北市)近日銷毀56袋印錯的選票,而台北縣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選票,置疑當局故意多印選票,然後發給民進黨支持者,以增加時任總統陳水扁的選票。民進黨則稱只印錯600多張選票,其餘是裁剪選票後遺留下來的紙張。但是泛藍仍然表示擔心,稱會在各投票站部署人員,現場監看投票過程。 另一方面,民進黨也在3月18日指責,泛藍在綠軍領先的南台灣展開扣押身份證的行動,他們收購一些選民的身份證,在3月20日選舉結束後才歸還,以降低泛綠票倉的投票率,依此達到做票的效果。對此,藍營表示自己從未採取這類行動,是地方人士自發行為,而且根本沒有捲入金錢交易。

    泛藍陣營的反應

    在選舉結果揭曉,時任總統陳水扁以不到3萬票的優勢獲勝後,連戰在泛藍支持群眾前表示,這場選舉“疑雲重重!”十分不公義,稱要提出選舉無效之訴,並要求中選會查封所有票箱,進行驗票。台北市高等法院在3月21日早晨7點做出裁決,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 在選舉結果揭曉後,大批泛藍支持者聚集在連宋競選總部前,不願散去,要求重點選票。在連宋離開後,群眾持續聚集通宵,在高雄和台中也有群眾聚集,抗議選舉結果,甚至爆發警民衝突。在台中,泛藍群眾聚集在台中地檢署前,要求立即查封票箱,臺中市市長、國民黨中常委胡志強在凌晨3點30分到達現場靜坐抗議。親民黨立委邱毅率眾包圍衝撞高雄地方法院,後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2個月,2007年「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罪犯減刑條例」公布施行,減刑為有期徒刑7個月。 在台北,新黨主席郁慕明、國親多位立法委員也來到連宋競選總部,支持連宋關於要求驗票的要求。凌晨4時,連宋律師團將25份已經簽字的訴狀分別遞往全台25個縣市的高等法院,同時有群眾在總統府前聚集。3月21日上午10時,國民黨立法委員章孝嚴來到總統府,聲稱美國政府已經延後向時任總統陳水扁發賀電,表明美方面也置疑結果。台北市長馬英...

    選舉結果質疑

    泛藍陣營於3月20日開票當晚對投票結果不滿,拒絕認輸,稱時任總統陳水扁有舞弊嫌疑,主要爭議的疑點包括: 1. 三一九槍擊事件對選情的影響:國親支持者認為,在3月19日之前的所有民調(無論是選前10天之前所公布的還是在選前10天所做的內部民調)都顯示,連宋領先對手6~7個百分點,但是在3月19日槍擊事件之後只領先1個百分點,認為槍擊事件疑點重重,可能是綠軍自導自演,但是民進黨否認,稱警方已經將事件定性為純粹的刑事案件。 2. 民調與選舉結果的差異;泛藍指控,選前的許多民調及選舉當天的出口民調都顯示,連宋陣營的支持率高於扁呂。但是泛綠則反駁台灣的民調本來就容易高估泛藍支持率,原因在於民調機構本身的顏色、而專業性也有問題、不要誠實回答民調早就是一些泛綠支持者的共識。 3. 作票傳言:傳聞有旅居海外僑民在台灣的親人接到自稱是台南扶輪社的電話,調查親屬是否會回台投票。[來源請求]泛藍也盛傳民進黨在南部有些地區有作票行為,許多不具投票資格的人,竟然在選舉名冊上。 4. 點票過程和廢票:泛藍支持者認為是民進黨在點票過程中做了手腳,但是民進黨表示對方始終沒有證據;另一方面,最後公布的廢票高達33...

    社會影響

    2004年的總統選舉可以算是歷年來最激烈的一次,選舉的結果表明,台灣社會對兩組候選人有幾乎相同的支持度,無論最終誰上台,可能都難以得到另外一半選民的支持和認同,許多人擔心,未來的總統將很難推行任何重大改革計劃。 泛綠的氣勢及民意支持率在總統大選後、因泛藍大規模的示威抗議而達到最高峰,一直到立委選舉後才開始明顯下降。無論時任總統陳水扁的中槍是真是假,全台灣已經有一半的人對此表示懷疑,即使三一九槍擊事件是真的暗殺企圖,那麼多人的質疑也表明,總統的誠信已經蕩然無存;而泛藍選後的抗議大幅打擊泛藍及其支持者的形象,泛綠支持者及少數泛藍支持者則譴責連宋「輸不起,所以製造《槍擊案自導自演》及《做票》等謠言來污衊陳水扁」,掩飾其拒絕接受選舉結果的事實。 選後泛藍的抗議行為則讓泛綠支持者對泛藍不尊重選舉結果「感到仇恨」;泛綠(如林濁水)批評泛藍支持者及親藍媒體製造謠言、仇恨、族群階級歧視。選後台灣的政治衝突也令人憂心,這是因為藍綠雙方抗議行為過於激烈、言論過於惡毒;這種作法至少會引起對方內心的仇恨與蔑視、也可能引起對方學習此惡劣手段。 此外,時任總統陳水扁在4年內增長150萬張選票,而民進黨在成立...

  4. 2024年4月30日 · 宋楚瑜 (1942年3月16日 — ),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現任 親民黨 主席。 曾任 行政院新聞局 局長、 中國國民黨 秘書長、 臺灣省政府主席 、中華民國 臺灣省省長 、 臺北市政府 首席市政顧問。 2016年和2017年兩度代表 總統 蔡英文 出任 APEC中華臺北領袖代表 。 2016年至2019年担任 蔡英文政府 的 總統府資政 。 宋楚瑜曾經五度參與總統選舉,其中四次競選總統、一次競選 副總統 ,皆失利。 2000年中华民国總統选举 ,以无党籍參選總統,因 興票案 及 馬英九 於選前1、2日接連違法公布 [註 2] 之 假民調 [註 3] ,以些微之差败于 民主進步黨 的 陳水扁 。

  5. 注:1994年至1998年之間該職務被民選的臺灣省省長取代,唯一一位省長為宋楚瑜

  6. 2000年1月25日,宋楚瑜委託律師到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聲請債務清償,準備退還兩億四千多萬款項,指名由「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提領;2月10日,監察院公布興票案調查報告,宋楚瑜回應未A國家一毛錢;2月16日,國民黨正式遞狀控告宋侵占三億六千萬黨款。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