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1月26日 · 黃敏惠 中國國民黨 鄭凱升 無黨籍 陳泰山 無黨籍 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 無黨籍 李俊俋 民主進步黨

  2. 2011年9月22日 · 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做自己擅長的事就能事半功倍.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去年陳敏慧接下全球最大的彩妝保養集團萊雅L'OREAL台灣分公司時創下兩個紀錄她是台灣萊雅首位本土出身的總裁也是集團亞洲區第一位女性總裁工作不到20年為何能達到多數人望塵莫及的成就? 「一定要找一個你有極度熱情的工作,」陳敏慧不假思索地回答,「知道自己的優勢,就會選擇做擅長的事而事半功倍;加上強烈的企圖心,這會讓我積極去尋找下一步。 發現專長: 熱愛挑戰與數字,把業務當戰場. **攤開她的履歷,從當老師、進廣告公司、念MBA、當業務、做品牌⋯⋯ 每一個抉擇背後,都有清楚的動機與邏輯,指引她循著與目標之間的最短途徑前進**;即使連乍看之下無關的「當老師」,也是了解自己必經過程。

  3. 2022年5月16日 · 討厭員工不積極、沒想法?. 主管先檢視,你有做到這 5 件事嗎?. 很多員工認為「下決策是主管的工作,我的角色就是單純的分析、準備資料 」,而且這種員工出乎意料地多。. 如果問他們有沒有意見,他們就會認為「反正都是主管在做決定的,與我無關 ...

  4. 2024年1月9日 · 「當時台灣還沒有自己的機器人,都是國外廠商。 」黃識忠表示彼時的機器人必須由軟體工程師操作電腦讓手臂了解位置在哪裡才能下指令動作等於手臂歸手臂電腦歸電腦。 反映在供應鏈,手臂商只出手臂,如果客戶有特殊應用,需要視覺系統再和外接鏡頭廠商合作,即使是世界工業機器人 4 大家族:瑞士 ABB、德國庫卡(KUKA AG)、日本發那科(FANUC)和安川電機(YASKAWA),亦皆採此做法。 達明當時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依循 4 大家族現有產品功能,以低價取勝;第二條路看是否能找出市場痛點,研發新產品。 「我們選了第二條路。 」黃識忠指出,當時觀察到市場缺乏結合視覺和手臂的產品,就算不少廠商宣稱自家的機器人有視覺功能、可以認知環境,卻很難落實到應用端。

    • 管理上分層授權、經驗傳承,追求品牌定位明確又創造綜效
    • 打造人才庫、鼓勵實驗精神,讓全球總部看見台灣萊雅
    • 勇敢去敲老闆的門,主動爭取更大的挑戰
    • 積極落實組織數位轉型,全體員工技能升級
    • 陳敏慧的管理講義_ Dos & Don'ts

    Q:從管 1 個品牌到 17 個品牌,做法有什麼差異?

    擔任品牌經理時,負責品牌上市,對產品要深入了解。到執行長,在乎的是市場策略。像美妝品牌 HR(Helena Rubinstein,赫蓮娜)2019 年重返台灣,我會談上市策略是什麼、主打什麼明星商品。這個品牌當年是我帶進台灣的,又把它關掉,我會分享過去的上市狀況、為什麼一炮而紅,又為什麼要收掉?執行長還是要負責生意的,只是我已經有很多大將、軍隊,很多時候不用親自拿著旗子。 我現在分 4 個事業部,有 17 個品牌,最重要的是品牌定位清楚,才能極大品牌資產。不過,品牌之間還是會重複,以前都各自為營,到了最近,尤其有了大數據,我們發現品牌要相乘才對。舉例來說,Kiehl's 沒有彩妝,但它的客人也有彩妝需求,就推薦他們植村秀。 當然,品牌還是互相獨立,都是利潤中心,親兄弟要明算帳。但現在台灣市場成熟、成長率低,必須尋找機會點,把資源極大化,思考用保養品的人也有彩妝需求,但過去顧客可能不用我們家的,就想怎麼讓對方用我們家的。現在我們這部分的 know-how 滿強的,集團新執行長(Nicolas Hieronimus,定於 2021 年 5 月 1 日出任 CEO)幾年前來台灣,就有說...

    Q:執行長與各事業部如何分工授權?

    我是從最底層一步步走上來的,不是空降,看一眼生意就知道發生什麼事。我也可以講,怎麼把 Kiehl's 做成一匹黑馬,因為我的工作是帶生意的,但這不是我該管的,我也不該管那麼多,我要負責整體萊雅的生意,更多在協助事業部做關係經營,比如說通路、經營夥伴的關係。 我每 2 個月會跟不同部門做檢討,時間有限,一般會過比較辛苦的品牌,像是遇到挑戰或成長沒有想像中好,錦上添花不用,要雪中送炭。舉個例子,受疫情影響,媚比琳(Maybelline)比較辛苦,我就動用公司資源,協助了解市場發生什麼變化。我也不可能馬上給出答案,業績蹦地往上。業績很難做,是一個循環,通常都是先往上,然後跌一跤,再往上,再跌一跤,所有生意都這樣,各種曲線圖都有。 我會先跟他們開會,一起分析現況,因為經驗多,看得廣一點,會給建議或做決策。有時候生意辛苦,同事會不知道怎麼做決策,你幫他做決策,還有一層意義,就是生意辛苦不是你的責任,我會一起幫忙,有時候能夠做起來,有時候還是做不起來,但至少我不會說,我的團隊做不起來。

    Q:遇過給的建議,同事沒採納嗎?

    團隊曾經推薦一個產品,我說不要上,產品紅不起來,而且資源有限,子彈要集中,但他們沒被我說服,我說如果你們堅持,就上吧,結果隔年就收了。行銷人喜歡做新鮮事,但這是很大的迷思。新產品最耗資源,要花錢打知名度,又很難保證消費者會喜歡。 一般來講,同事不埋單的狀況很少,我都用經驗說服他們。碰到不願意放棄產品的狀況,我算一算,風險不高,他們也有自己的理論,我就想也好,公司也需要幾個錯誤示範,就當作一種學習投資。而且公司文化是 test & learn(測試和學習),鼓勵員工犯錯,你要跑得比別人快,就要不怕冒險、犯錯,怕的話就跑不快。 我做行銷出身的,做判斷時,要分析市場、掌握消費者洞見,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 gut feeling(直覺),有時候也是直覺告訴我 work 不 work。不過,做新嘗試沒有絕對的對錯,所以碰到意見不一樣,我會跟同事開玩笑說我們來打賭,然後你說打賭是不是鐵贏的,當然,至少有 90% 以上。

    Q:身為首位台籍總裁,覺得自己肩負什麼使命?

    我的使命是讓台灣萊雅被看到。第一個先講人才。我是台灣萊雅第一個台灣人總裁,也是第一個女性總裁。我曾經外派到巴黎,所以我算是第一步,讓公司覺得台灣人才不錯。現在我開始培養人才,台灣萊雅已有 20 幾個人派到世界去,像日本萊雅財務長、中國商用美髮事業部總經理、亞太區 CMO,巴黎 YSL 產品開發,都是我這邊派出去的。這些都要靠累積,幾個成功案例出來,集團裡台灣人的口碑就很好。我的老闆還直接說,台灣就是一個人才庫。 台灣人有國際觀,很 open-minded(思想開放),又 humble(謙虛低調),說一做一,不會太浮誇,這些特質讓集團很愛用台灣人。這樣我也變滿累的,今年又調了我 3 個人,他們哪裡缺人,第一個想到台灣。

    Q:怎麼做出台灣是人才庫的定位?

    我們公司有一個全球人才庫,只要是人才,他們都會關注,也鼓勵調動。但是人才也需要被 promote(提拔),像日本財務長還沒缺的時候,我就常去跟亞太區財務長講,我的財務長不錯,有機會想到日本。我要做很多功夫,經營人才的能見度,沒有能見度,別人想不到他,當然本人也要經營。當初日本財務長有 3 個人競爭,最後是我們的人勝出。 現在亞太區 CMO,以前也是我的 CMO。她剛去亞太區,我三不五時就去亞太區 CMO 面前關心,她最近做得如何啊、你可以培養她當接班人啊,而且亞太區中國這麼大,接班人一定要會說中文。就是要做這種功夫,為人才鋪路,有時候我都覺得,我為員工付出的心血,比對兒子還多。 每次做年底評估,我老闆都會說,「you are a very generous person.」(妳是非常慷慨的人。)我是這樣想:我不自私,也比較不計較。像我下面一個事業部總經理 8 月 1 號被調到中國,接班人還沒來,這幾個月,他的事就是我暫代。但我又不想機會來了,擋住部屬的未來,機會不一定會來第二次啊!我願意員工好,而且他們好,台灣萊雅也好,最後對我也很棒。

    Q:讓總部看見台灣的其他做法是?

    第二個是實驗室,公司有什麼好點子,就先來台灣試。台灣市場成熟,規模不小也不大,風險可以管控,在台灣成功,其他國家也會成功,是很好當實驗室的地方,也可以讓台灣萊雅被看到。像 Kiehl's 咖啡廳,全世界第一家開在台灣,就是我們舉手先來台灣做。我們也產出很多best practice(最佳管理實務),有全世界最棒的 CRM Program,當初做網紅經營,也是我們最早開發出工具,再推廣到全球。 如果我只是 copy & paste(複製貼上)外商的制度,是做不了這麼久的,因為工作無趣。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像是自己的公司,加上公司講求企業家精神,有很多自主度和彈性,能創造很多可能性,事情才會好玩。當然,你也要去開創,要有 showcase(可以展現優點的事),要想有什麼新東西可以被看到。 舉手做事也要看狀況,要攬能讓你勝出的事。韓國、日本、法國也跟你一樣都舉手要,每個國家都想經營能見度。如果我舉手,代表我有優勢,可以成功。 還有第三點,台灣人的執行力滿強,很容易被 highlight(凸顯)。集團推數位工具,台灣使用率最高,在世界會議上宣布,就會被問怎麼做,這也會被看到。

    Q:一路晉升,主管看重妳哪些特質?

    從每年跟老闆的談話裡,第一是專業度要夠,帶領生意要會決策,企業家精神也不用說,另外就是培育人才、有執行力。我在他眼裡是好學生,他就願意交給我很多事,因為很放心,覺得我會做很好,還可以推廣到其他地方。所以我說我很聰明,但也沒那麼聰明,因為事情會愈接愈多,但現在來看都是好事,老闆喜歡用這樣的人。 從我自己來看,我是有韌性(resilience)的人,在看待困難和挫折時,很多人比較負面,我比較正面,別人認為是工作,我會認為學習,做事的能量就愈來愈強。我不是沒挫折,也被老闆挑戰過,但我會想把汙點變正面,喜歡化挑戰為機會。我喜歡雪恥,被老闆盯的地方,就去改變,從不好變成最好。 2017 年我們給屈臣氏的供貨率(service level)不太好,老闆念我們銷售預估不準確,訂的貨不是客戶要的。我跟營運長說要改善,還要做到第一。這種戲劇化,讓人印象最深,平常 90 做到 95,別人沒感覺,80 做到 98,就是戲劇化。花了兩年時間,後來我老闆在屈臣氏跟公司的全球會議裡,要我去報告怎麼做的,還變成亞太區的模式。

    Q:妳的職涯,都是自己主動規畫的?

    相對來講,從小好像就是我要什麼,時間到了我就會去要。去法國是我跟老闆說,你們開會講法文我聽不懂,我想去法國。好像只有接植村秀,是我還沒準備好,但接了一年做很好,就想接受更大挑戰,也去問老闆有沒有機會挑戰部門總經理的職務。 的確,我內心有一股驅動力,跟我說要做什麼,所以我很快知道我要做台灣執行長。但這也要天時地利人和,我會跟年輕人講,職涯不是一階一階爬,有時候要在某一階等一下或等很久,而且不總是向上,我去巴黎就是下台階,掛的是 Project Manager(專案經理),沒有官階。 只有去中國,不是我主動去要的,我原本規畫要做 3~5 年,撐過最辛苦的一年多,情況漸入佳境,成績也不錯,但是因為健康因素回來,好像任務沒達成,沒有很強的成就感。其實我不想回來的,老闆也不讓我回來,但是後來我想,這樣做也是對的,人要知道自己有一點極限。我終於知道,我覺得什麼都可以控制,但是不能控制我的健康,只能去保養。

    Q:「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有最好的建議嗎?

    不同階段標準不一樣,像我兒子,在新加坡工時很長,但他還沒成家立業,可以全心全意工作。我唯一提醒,健康、家人、工作要有順序,可是最後都會變工作、家庭、健康。健康一定要擺在工作前面,工作再勞累,都不要犧牲運動時間。我現在也是周間工作、周末完全休息,跟以前不一樣,也會鼓勵員工 work life balence 一點。這也是年輕人的價值觀,不迎合新價值觀,公司就會被淘汰,而且說實在的,生活的東西對工作有幫助。中國經驗也告訴我,burn out(燒盡)你的健康,也會影響家人。 女性經理人常被問到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是因為真的困難。女性要顧好工作、家庭、小孩還有自己,很容易變成蠟燭三頭燒、兩頭燒。我自己這樣走過來,說後悔沒有用,但一定會有犧牲,自己要評估能犧牲到什麼程度。我希望自己的例子,可以讓女性更願意去追求事業上的突破,不會擔心事業對家庭造成影響,但就是各方面都要管理,最重要是專注,工作就工作,家庭在一起就家庭在一起。

    2010 年,萊雅集團執行長 Jean-Paul Agon 在巴黎會議中,宣布當年是萊雅的「數位元年」。陳敏慧返台後,立即著手推動台灣萊雅的數位轉型,從組織面、人才面,展開全面的數位技能升級(upskilling)。 1. 設立數位長職務:從外部挖角改內升,更了解萊雅業務。目前台灣已有 50 幾位數位人才。 2. 機動調整組織架構:早期電商經營是同一單位做,規模變大後,為加快速度,就撥到各事業部。 3. 培養數位人才:像是小編以前是外部公關在做,但不一定了解萊雅,後來就全部從內部找人。 4. 教育訓練:每年進行多場數位訓練,全員參與,工作與數位無關也要上課。 5. 逆向導師(reverse mentoring):每一階主管分配一個年輕、數位原住民的導師,分享數位環境的新事物。 6. 建立流程...

    Dos

    1. 開會坐第一排,多舉手發言,被看見就能贏在起跑點。 2. 機會來了先說Yes,準備不足,上車加倍努力。 3. 人要有韌性,看事情愈正面,工作熱情才會源源不絕。

    Don'ts

    1. 不要複製總部做法,推出最佳實務才能增加地方市場能見度。 2. 品牌表現差不要怪罪員工,要一起扛下責任,找尋出路。 3. 不要擋住部屬的路,他好你才會好,千里馬和伯樂是相輔相成。

  5. 2024年1月12日 · 臺東縣立委候選人當選:建賓 ① 賴坤成(民進黨) ② 婉茹(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③ 許瑞貴(無黨籍) ④ 陳長宏(無黨籍) ⑤ 建賓(國民黨) ⑥ 劉櫂豪(無黨籍) 澎湖縣立委候選人當選:楊曜 ① 楊曜(民進黨) ② 吳政杰(國民黨) ③ 陳慧娟(無

  6. 2020年9月24日 · Photo by Disney.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奇怪的點,大部分的 PM 都只負責執行後半段的任務,但老闆們卻都期待 PM 有前半段概念化的能力? 這供需失衡的狀況,可說是非常嚴重! Photo by Disney. 那身為 PM 要怎麼從頭就開始負責呢? 首先得要能換位思考,明白老闆在想些什麼,再來要取得老闆的信任,讓老闆同意從概念化開始就由 PM 來負責。 所以, 每位 PM 都必須擁有從產品創意到商業方案這段的能力,我概括這幾個步驟為「擬定產品策略」。 「擬定產品策略」其實是要產品經理去思考一個還不存在的未來,以便領導市場,在消費者還沒提出要求前,就創造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 有創意後,要展開長期產品藍圖,以便達成新產品的目標,有可能是「營收目標、進入新市場,改變產品形象」等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