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明孝宗朱祐樘 (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或稱 弘治帝 ,是 明宪宗 皇三子。 明朝 第10任 皇帝 ,1487年-1505年在位,共十八年, 年号 弘治 。 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又能信用贤臣、广开言路,在位期间“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明朝出现中兴局面,史称“ 弘治中兴 ”。 就其個人修養及文治武功而言,是明朝自 仁 宣 二帝後,獲後世普遍評價最高的皇帝。 [2] 但在位后期對朝政有所懈怠,又縱容外戚,沉迷方術,使宦官 李广 、 蒋琮 等人乘机弄权;以致弘治晚年軍備弛廢,國用匱乏,弊政颇多,故不能谓之全美。 明孝宗 崩逝後 谥号 「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 敬皇帝 」, 庙号 「 孝宗 」,葬于 泰陵 。 人物生平. 身世.

  2. 明孝宗朱祐樘 (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或稱 弘治帝 ,是 明憲宗 皇三子。 明朝 第10任 皇帝 ,1487年-1505年在位,共十八年, 年號 弘治 。 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又能信用賢臣、廣開言路,在位期間「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明朝出現中興局面,史稱「 弘治中興 」。 就其個人修養及文治武功而言,是明朝自 仁 宣 二帝後,獲後世普遍評價最高的皇帝。 [2] 但在位後期對朝政有所懈怠,又縱容外戚,沉迷方術,使宦官 李廣 、 蔣琮 等人乘機弄權;以致弘治晚年軍備弛廢,國用匱乏,弊政頗多,故不能謂之全美。 明孝宗 崩逝後 諡號 「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 敬皇帝 」, 廟號 「 孝宗 」,葬於 泰陵 。 人物生平 [ 編輯] 身世 [ 編輯]

  3.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朝第九位皇帝(1487年9月22日-1505年6月8日在位),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宫人纪氏(孝穆纪太后)。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祐樘被册立为太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祐樘即位,年号

  4. 2024年5月28日 · 明孝宗朱祐樘 (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或称 弘治帝 ,是 明宪宗 皇三子。 明朝 第10任 皇帝 ,1487年-1505年在位,共十八年, 年号 弘治 。 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又能信用贤臣、广开言路,在位期间“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明朝出现中兴局面,史称“ 弘治中兴 ”。 就其个人修养及文治武功而言,是明朝自 仁 宣 二帝后,获后世普遍评价最高的皇帝。 [2] 但在位后期对朝政有所懈怠,又纵容外戚,沉迷方术,使宦官 李广 、 蒋琮 等人乘机弄权;以致弘治晚年军备弛废,国用匮乏,弊政颇多,故不能谓之全美。 明孝宗 崩逝后 谥号 “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 敬皇帝 ”, 庙号 “ 孝宗 ”,葬于 泰陵 。 人物生平 [ 编辑] 身世 [ 编辑]

  5. zh-classical.wikipedia.org › wiki › 明孝宗明孝宗 - 維基大典

    明孝宗 - 維基大典. 今本 (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大明孝宗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諱 祐樘 , 憲宗 第三子也。 母淑妃紀氏。 憲宗成化六年七月生帝於西宮。 時萬貴妃專寵,宮中莫敢言,育帝於周太后宮中。 成化十一年,憲宗始知之。 敕禮部命名,大學士 商輅 等因以建儲請。 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歲,哀慕如成人。 十一月,立為皇太子。 清修《明史》多貶明帝,獨謂孝宗「 恭檢仁至、勤政愛民 」 朱國楨 言:「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明自太祖創制,數葉因循,皆無修明。 及孝宗之世,君臣相洽,上德休而臣盡忠,乃有改制。 明世 廠衛 橫行,唯孝宗朝稍斂跡。 是為 弘治中興 。

  6. www.wikiwand.com › zh-hant › 明孝宗明孝宗 - Wikiwand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或稱弘治帝,是明憲宗皇三子。 明朝第10任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共十八年,年號弘治。 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又能信用賢臣、廣開言路,在位期間「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明朝出現中興局面,史稱 ...

  7.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或稱弘治帝,是明宪宗皇三子。 明朝第10任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共十八年,年号弘治。 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又能信用贤臣、广开言路,在位期间“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明朝出现中兴局面,史称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