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3月16日 · 學習透過眼睛裝出謊言,你要做第一件事,就是觀察對方在回答問題時「眼神交流次數」增減。 雖然眼神交流次數可以透過人為操控,但在說實話與說謊話之間,要保持穩定交流次數,是一件很不容易事。 通常人在說謊時,眼睛會有這 4 種反應: 1. 經常會刻意增加眼神交流次數,表現出真誠模樣。 2. 一旦被問到可疑問題時,「眼神交流次數」反而明顯增加。 3. 轉移眼神,可能會舉手擋在眼睛前,阻隔眼神交流機會。 4. 假裝受到干擾,轉移視線或揉眼睛。 另一個欺騙指標:眨眼頻率. 一般對話過程中,正常眨眼頻率為每分鐘 26 次,但在面對壓力情況下,眨眼次數可能會明顯增加。 不管對方是否面對壓力,

  2. 2023年12月15日 · 2023-12-15. 亞當賈林斯基莫里斯史威瑟. 本文出自. 買書去. Boryanam on Freepik. 如何看出一個人是否說謊? 靠發問讓對方「腦子轉不過來」,從 4 種跡象辨識謊言.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讓謊言現形的方式則是增加「認知負荷」。 人在說謊時得動腦筋。 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說的是實話,什麼都不用記。 換句話說,說謊時得一邊編故事,一邊還得記住事實,大腦要處理與記住的資訊增多,認知負荷變大。 認知負荷為什麼能讓謊言現形? 我們腦筋動得厲害時,溝通方式會出現變化,例如想著要講什麼的時候,會出現比較多「嗯」、「啊」等填補空白的支支吾吾。 此外,我們得花較長時間,才有辦法回答問題,而且手勢會變少。

    • 往「右上」移動:創造影像
    • 往「左下」移動:正在進行內在對話
    • 往「右下」移動:正在專注身體感受

    當視線「往右上方移動」時,則是正在進行視覺上的「創造」。 當你詢問:「請想像一種動物,牠是大象、老虎、獅子合而為一的樣子。」很多人的視線就會在瞬間往左上方移動之後,再往右上方移動。當對方在想像一個從未見過的動物,並試圖將它影像化時,你經常可以觀察到這樣的視線動向。 另外,當你在問小孩「為什麼沒寫功課」時,試著注意他視線的動向。當他回答「我肚子痛」時,如果視線在一瞬間「往左下」移動,後來又「往右上」移動,就代表他正在「創造」一個說法。

    正在進行內在對話的人,視線多往「左下方移動」。例如,有人問你:「請舉出你喜歡的三位電影導演的特徵。」你正在思索「日本導演的話是黑澤明或小津安二郎吧? 我也喜歡史蒂芬‧史匹伯或柯林‧伊斯威特,成龍的動作片也好難捨去……」,確認要怎麼回答時,視線通常都會往左下方移動。

    相對於此,運用身體感覺時的視線是往「右下方移動」,例如有人問你:「泡石造溫泉池是什麼感覺?」「赤腳走在沙灘上是什麼感覺?」;另外,像「在無重力狀態下吃飯什麼感覺?」等,想像從未體驗過的感覺時,視線也是往「右下方移動」。 不過,有一些人的視線左右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度測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視覺優位者會習慣先用視覺來想像(視線往上)一件事,然後才是想像聲音(視線往橫向),或運用身體感覺(視線往下)。試著若無其事地仔細觀察對方的視線在瞬間的動向,以得知他的優位感覺。 (本文整理、摘錄自《漫畫圖解立即可用的 NLP》,如果出版社)

  3. 2020年9月26日 · 2020/09/26. 常擔心對方不愛你了?. 感情中成熟的大人,都有「自我感」. 愛心理創辦人、關係心理學教練 吳姵瑩. 載入失敗. unsplash. 男友、女友已讀不回,是不是不愛了?. 在愛情中,你容易感到焦慮不安?. 當對方已讀不回時,你心中升起的想法、感受 ...

  4. 2020年3月6日 · 還有一次,W 好友愛上一個渣男,至於有多渣,也不想浪費時間描述,反正這女因為渣男欠了債,為了還錢,生活過得很苦。W 看很不忍,告訴我她還想再去打一份工,幫一起還錢。之後,用盡洪荒之力制止,差點氣到跟絕交。

  5. 2012年11月5日 · 邀請你的人肯定會多心因此必要的時候說個小小的謊是可以的。 蘭妮提醒,千萬不要為了減少內疚感,而在拒絕邀請時,回應得非常草率、不客氣或不在意,甚至試圖用不予答覆而避免說「不」,這樣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糟。

  6. 2020年10月12日 · 重點是對方還會暗示說不是假牙有問題是我媽的精神狀況有問題這更是讓她怒不可遏媽常跟我說這些事她應該是想要我當她盟友吧但我感覺很不舒服。 —珊恩,34歲. 不論珊恩多努力傾聽媽媽的憤怒與抱怨,看來事情都不會好轉。 也就是說,她其實不需要浪費精力在媽媽身上。 後來,她試著在媽媽碎唸抱怨時插話:「媽,我沒辦法解決妳的問題,一直聽妳說假牙的事,我壓力真的很大。 妳可以別再說了嗎? 延伸閱讀: 如何養出職場「好人緣」? 改善人際關係的 4 個訣竅,下次社交聚會記得用. 珊恩的拒絕當下不只讓媽媽生氣,也覺得受傷,但後來媽媽就不再抱怨了。 這件事珊恩做得很好,很多時候,我們會不斷聽到家人、朋友為同個問題重複抱怨,即使事態毫無改善,他們也不願意尋求協助,這種情況的確會讓人覺得很有負擔。 2.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