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2月20日 · 每個人都有自己陳述事件的方式然而如何用適當的口吻不偏頗表達出真義就得學學 說話的藝術 。 說話的藝術在於「考慮對方的感受」 〈聖經〉箴言25章11節:「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有時一句無心的話都能傷人,而那些惡意傷人的話就更要不得了。 所以 具有「同理心」的人 ,可以站在對方為對方設想,能先想到自己說出來的話,後果會如何,再說出合適的話語。 即使開玩笑能製造氣氛,但也要注意分寸與對象,並不是每個人都開得起玩笑的! 每次說話前,練習「換位思考」,先想想自己如果聽到這句話會有什麼感受,也就比較。 說話的藝術-講得多不如講得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不希望聽到別人說些讓自己不舒服的話,那麼我們說話時也應該尊重他人。 說出讓人聽起來「舒服」的話,並不是叫你阿諛奉承。

  2. 2019年3月18日 · ONE DAYFACEBOOK.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Arthur Aron曾經作了一項心理研究,提出36個問題,名為「人際親密感產生試驗」,宣稱可以快速讓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親密度大大增加。 Arthur Aron更表示只要選定問某個人以下36個問題,同時自己也回答這些問題,就能令可任何人都愛得神魂顛倒。 即刻看看有甚麼神奇問題吧! @LANDOCOMMANDO0 / @JACOB_BURTON1 / @ANDREHAMANNINSTAGRAM. 第一階段:個人價值觀. 1.如果你可以選擇任何人來當你的晚餐嘉賓,你會選擇誰? 2.你希望自己出名嗎? 希望自己以什麼方式出名? 3.在打電話之前,你是否曾經預演過自己要說什麼? 為什麼? 4.對於你來說,一個「完美」的一天必須具備什麼元素?

  3. 2022年5月4日 · 「1就是1嘛! 從這裡減掉同樣的大小,就什麼都沒了,所以是0。 也就是說「減掉1」不是重點,「結果是0」才是重點。 你懂我的意思嗎? 「好,我會確認最後是不是變成0了。 「如果改成2,就必須減掉2才會變成0,不是減掉1就一定會變成0的。 這樣你懂我的意思嗎? 當你只提出一個問題時,有些人會習慣性地從中衍生出十個問題,並不厭其煩地逐一說明。 雖然這樣做比如同機器人不解釋演算的過程,只是直接丟出答案的人有誠意,但持續進行不必要的冗長說明,會令聽者不勝其擾。 明明已經聽懂了,為什麼還要不斷反覆說明呢? 這是因為當下尚未達到讓解說者停止說明的標準。 會滔滔不絕地描述一件事的原委,或一個概念性的需求,並樂在其中的人,通常這樣做會讓他們有高人一等的「專家優越感」。 言外之意.

  4. 2023年2月14日 · 「媽,妳偏心! 」如何在親子間找尋最適切的平衡與對待. 圖片來源:上流社會 劇照。 專欄作家 更新於 2023-02-14. 看留言討論. 作者\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為什麼你都親弟弟,不親我? 」「每次你都只說姊姊很棒! 」明明手心、手背都是肉,都疼得不得了。 哪來偏心? 父母該如何拿捏,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與公平? 「不公平、不公平,為什麼妹妹可以吃冰淇淋,我就不可以? 」略微感冒的姊姊放聲大哭。 「媽媽最偏心,都不陪我,每天只顧著抱弟弟喝奶奶。 」哥哥吵著說。 「不公平、不公平,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先洗澡,哥哥就可以不洗澡、看《海綿寶寶》。 」妹妹向爸爸抗議。 「阿公最偏心,為什麼姊姊的生日蛋糕比我的大,禮物比我貴? 」弟弟向阿嬤抱怨。 推薦閱讀: 「爸媽你們偏心」!

  5. 2023年4月13日 · 作者\ 伊甸基金會. 自閉症孩子容易有人際關係障礙,溝通和相處都困難重重,「他們跟人的連結像是一條虛線。 」鳳山早療中心職能治療師李佳茵用比喻的方式道出父母照顧上遇到的困境。 自閉症孩子有他的特質,他們有的對聲音過度敏感,特別不喜歡自動門的開關聲音、吹風機或烘手機等發出的聲響都會令他們不舒服。 他們有固著性,例如:喜歡吃固定顏色的食物、吃固定質地的東西,只挑某種衣服穿著等等。 到餐廳用餐,孩子有時只是不喜歡椅子的顏色或是不喜歡餐廳的味道,便嚎啕大哭起來。 還搞不清楚事情原委的爸媽,只能匆忙帶著孩子離開現場。 對自閉症孩子來說,造成他感官上的不舒服的原因不會只有一個,就連他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也不會只有一種。 爸媽在養育過程中,孩子狀況連連,在在令他們受挫,究竟該如何跟孩子互動和溝通呢?

  6. 2019年7月1日 · 其中 最直接的一種做法就是對自己進行安慰鼓勵的對話用富有同情心的自我陳述來增加積極情緒。 Tara Well指出:「過去認為自我同情是心理韌性不足的表現,會削弱人們對負面行為承擔責任的意願。 然而事實是,心理素質真正強大的人才能做到自我同情。 解釋原因有兩種:從生理角度看來,對自己的悲傷經歷表示同情已經被科學研究證實是一種自我調節的能力,自我安撫的行為會刺激腦部管理特定積極情緒的部位,例如滿足感、安全感等。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自我同情的第一步是「自我揭露」與「坦承失敗」 ,你首先得面對過去的失誤、痛苦、脆弱與不愉快,才能自我安撫。 因此Tara Well認為懂得自我同情是心理強大的表現。 推薦閱讀:女人別在愛中沉默,五個策略讓妳「說出真心話」 「鏡像」練習會放大自我同情的效果.

  7. 2019年6月4日 ·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台灣是個教育資訊發達的社會,常能在書報或網路媒體上看到各式親職教養的觀點、見解,大多深具啟發性;若家長認真涉獵,並願意身體力行,確實有助於改善與孩子互動中的各種問題。 閱聽這些資訊的家長們,常得先有個心理準備。 這些資訊在告訴你如何做得更好之前,總是要先將你的不是之處數落一番,也就是在不同的教養議題上列出「問題父母」的「惡形惡狀」,要你自我檢視:「你是NG父母嗎? 」。 我得承認,我也是如此。 不論在文章中或是演講中,總是先要呈現出父母做得不夠好,甚至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教養行為(例如:「有毒的教養方式」),再提出如何改善的建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