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 天前 ·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國 事實上的 官方語言 ,為現今 臺灣 各族群間的 通用語 。 1913年, 教育部 讀音統一會 議定 老國音 ,標音用 注音符號 。 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於1955年制定的 普通話 標準有一些差異。 1945年臺灣進入 戰後時期 ,當時剛結束 日本統治 的臺灣人並不熟悉國音 [3] ;在 中華民國政府 的 國語政策 與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下,國語才逐漸在臺灣普及 [4] [5] 。 歷史. 國文和國語的由來.

  2. 中華民國國語 可分為廣義及狹義。.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 ...

    • 定義
    • 語法特徵
    • 詞彙特徵
    • 臺灣當地華語發音特徵

    官話渡臺始於清朝雍正朝廷下令福建、廣東各府州縣多方教導互通的公用語(即明清官話),並於1729年在臺南縣署首設「正音書院」,接著於鳳山、彰化、諸羅也設。之後因沒有成效而於1750年停辦臺南縣「正音書院」。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推動標準華語,華語在台灣因为詞彙、語音等方面受到臺語的影響,產生出了質變的官話,這變異的官話便被戲稱為「臺灣國語」,或称「臺灣版藍青官話」。 需要注意的是,臺灣當地有些國語語音的特色,如ㄣ[ən]、ㄥ[əŋ]不分、平翘音不清等特徵,普遍存在於各族群,甚至電視新聞播報員也這樣發音。一般來說這些語音不被認為是臺灣國語。 臺灣的國語和臺灣國語兩者關係,類似中国大陆的普通話和地方普通話的關係。臺灣國語亦有臺北腔、臺中腔、臺南腔、東部腔等不同的區別。 關於在臺灣存在於各族群普遍有的...

    由於受到臺語「共」(kā,意思為「給」、「和」/「與」/「跟」)字的影響,因而產生了「主詞+給+我+動詞」的語句,例如將「他打我」說成「他給我打」(臺語「伊共我拍」)。[來源請求]用例可見於台灣出版的國語散文集《稻香路:蕭蕭農村散文新選》《童言童語無忌》篇章。
    「有」後接動詞表示动作完成,等同于标准国语中句尾的「了」,如「我有吃飯了」(臺語「我有食過矣」)。
    在轉折時會在句首加上「啊」字(原為臺語的轉折語),例如將「還有」講成「啊還有」(臺語「猶閣有」)。
    發問時,除了「嗎」以外,亦會用:

    在詞彙方面,中華民國的書面語因流行文化的影響,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用語有所差別,大致上有以下幾項來源: 由於語言接觸的結果,臺灣國語很自然地從臺灣的本土語言吸取某些詞彙。除了本來就缺乏的臺灣文化和生活用詞之外,還有大量臺灣本土語言(主要是臺灣話)的流行用詞。有些流行用詞,在國語中也能找到同義的用詞,但是因為這些臺語用詞非常活潑,講起來很「響亮」,為了表現文字上的生動,就用漢字寫了出來,有人再用國語來唸,慢慢就融入了國語詞彙。比如說,在議會上有人罵別人「鴨霸」(或「壓霸」,不講理),商店招牌裡則寫著「大俗賣」(大拍賣)的標語,獎券開獎時則傳來一片「槓龜」(沒有中、沒收穫)聲,並影響至台灣傳媒。有些漢語的新詞彙是從電視上的臺語節目傳播開去的,臺灣電視公司在多年前曾播出轟動全臺的黃俊雄布袋戲,...

    捲舌音、兒化音之音變:
    備註:/ʈʂ ʈʂʰ ʂ/在現場年輕人中多讀/tʃ tʃʰ ʃ/
    eng([əŋ])在唇音(b、p、m、f)之後時,讀作ong([oŋ])。如「峰」(fēng)讀作fōng([foŋ])。
    weng([wəŋ])读作wong([woŋ])。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5月8日 · 下表列出台灣常見之國家語言。 臺灣原住民族語統計 [ 編輯] 所有臺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南島語 和 達悟語 ),包含 台灣未識別族群 之語言在內,皆為 中華民國 的國家語言 [7] 。 然而 事實上 ,僅16個被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政府承認的民族之15種語言、41個方言 [註 5] 被規範為國家語言並依照 國家語言發展法 具體實施。 其餘的臺灣原住民族語中,僅 西拉雅族 使用之 西拉雅語 、 馬卡道族 使用之 馬卡道語 ,和 大武壠族 使用之 大武壠語 受部分地方政府承認,分別為 臺南市 和 花蓮縣 富里鄉 、 屏東縣 和 花蓮縣 富里鄉 、 花蓮縣 富里鄉 之地方政府原住民語言。 下表列出台灣所有曾經出現或現在仍在使用的原住民族語言。 新住民語言統計 [ 編輯]

  5. 2024年1月23日 · 作為 聯合國 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成為國際人士學習中文的主要參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為區別 中華民國政府 所稱的「國語」,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將「國語」改稱為「普通話」 [3] [4] 。 當前「 國語 」一詞於 中國大陸 仍普遍應用於民間和影視娛樂行業用來代指普通話 [5] ,尤其在談及影視作品以及歌曲時亦多以「國語版」指代 外語 電影 、 動畫 等作品的普通話配音版本 [6] [7] 。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將普通話 規定 為國家通用語言 [2] [8] 。 歷史 [ 編輯] 更多資訊: 漢語史 和 近古漢語. 普通話大抵可追溯到元、明、清三朝 北京 為首都時以北方音調為基礎而形成的語言。

  6. [2] 中華民國 成立後國語教育的步履更為加快。 1913年正式成為中國的國家正式語言,且 教育部 召集 讀音統一會 ,議定 注音字母 39個。 1916年教育部設立注音字母傳習所同年8月成立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作為促進國語運動的總機構。 黎錦熙 1916年起宣傳「言文一致」,後來參加審音,創辦《 國語周刊 》推廣共同語。 讀音統一會頒行的國語推行辦法中,有「中等師範國文教員及小學教員,必以國音教授」的條文。 1919年讀音統一會公布了第一個國音標準。 這一「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的 老國音 脫離了具體方言的語音基礎而成為雜棵方音的人造語音系統。 1924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明確國音應當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作為標準,並一致通過改為以 北京語 音為國語標準音。

  7. 2024年5月2日 · 中華民國政府對其正式稱謂是「 國語 」,教育部門多稱 中華民國國語文 ,由 教育部 終身教育司 (第四科,閱讀及語文教育科,2012年12月以前為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規範與推廣。 而香港和澳門也依然習慣稱之為國語。 國語分廣義和狹義,依據 國立編譯館 主編、 正中書局 出版的部編大專用書《國語》解釋,大意為: 對外語來說,則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為廣義的國語; 在本國,對方言來說,則指國家選定以北京地方的現代音系為標準音的標準國語,為狹義的國語,對內用以通行各地,對外作為國家語言的代表。 [6] 臺灣 自 國民政府 1945年統治以後使用國語作為官方標準。 普通話 [ 編輯] 主條目: 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