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9日 · 印度共和國 (印地語: 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 , 羅馬化:Bhārat Gaṇarājya ,英語: Republic of India ),通稱 印度 (印地語: भारत , 羅馬化:Bhārat ;英語: India ),是位於 南亞 次大陸 上的國家,面積位列 世界第七 ,是 亞洲 面積第三大的國家 [註 1 ...

  2. 印度共和国(印地語: भ रत गणर ज य,羅馬化:Bhārat Gaṇarājya,英語: Republic of India ),通称印度(印地語: भ रत,羅馬化:Bhārat;英語: India ),是位于南亚 次大陆上的国家,面积位列世界第七,是亞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註 1],實際控制 。

  3. 2024年5月19日 · 印度共和国 (印地語: 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 , 羅馬化:Bhārat Gaṇarājya ,英語: Republic of India ),通称 印度 (印地語: भारत , 羅馬化:Bhārat ;英語: India ),是位于 南亚 次大陆 上的国家,面积位列 世界第七 ,是 亞洲 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註 1] ,實際控制领土面积约316万6千平方公里 [註 2] [20] 。 印度人口 众多,列 世界首位 。 截至2022年12月,印度拥有接近14亿170萬人口 [21] 。 按 国内生产总值 计算,印度现在已經成为 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

    • 地理
    • 印度史料問題
    • 史前文化
    • 古代史
    • 近現代史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地理上的印度次大陸在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以高大的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為界,其餘部分面向印度洋。除了南印度的一些國家以外,印度人在歷史上並不十分關注海洋,歐洲人到來前的海洋不是印度政治史中的重要因素。次大陸與外界的交往傳統上是通過陸路,尤其是西北部興都庫什山脈的那些山口(開伯爾山口,古馬爾山口和博倫山口)。外族入侵者進入印度通常取道這些山口,亞歷山大大帝、巴卑爾和艾哈邁德沙阿·阿卜達利都是如此,雅利安人本身可能亦如是。 地理上屬於伊朗高原的阿富汗和俾路支,在政治和歷史上與印度有著密切聯繫。孔雀王朝和後來很多外族征服者建立的印度王朝,其領土都包含阿富汗;德里蘇丹國主要是突厥人統治的國家。直到今日,巴基斯坦的疆域仍然包括地理上位於次大陸範圍之外的俾路支省。 次大陸本身可以分為三個區域...

    印度歷史的史料學問題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這段時期的可靠史料極度匱乏。相對而言,伊斯蘭教時期的史料就非常豐富。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被認為是可靠的古代印度史料。 各穆斯林王朝都留下很多官方文件、編年史和邸報,可供歷史學家查閱研究;一些統治者的傳記也是十分寶貴的文獻(如著名的巴卑爾回憶錄)。不那麼可靠的史料,還包括此一時期到過印度的外國人的遊記等等。關於英國統治時期的歷史,則有許多政府檔案可以利用。 搜尋穆斯林征服以前的的史料是印度史料學的主要困難。這主要是由於,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視對於歷史的記載;不少硏究印度歷史的學者都苦於印度歷史文獻的匱乏,例如大中華地區著名的印度歷史專家吳俊才在他的著作:《 印度史》( 三民書局出版)序言中這樣寫道:印度本國於印度歷史的研究,...

    在19世紀以前,由於史料的匱乏,人們對於印度的史前史幾乎一無所知。20世紀的一些重大考古發現改變這種情況。過去人們誤以爲印度的歷史即為雅利安人之歷史,但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現這一觀點已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來,已不再被認為是印度文明的開端。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在舊石器時代即已成為人類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時,已有許多民族定居於印度,這些居民的成分複雜;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關於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獻和早期的泰米爾文獻保留一些模糊的記載,其它情況完全依賴於考古學。

    哈拉帕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巴基斯坦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1921-1924年,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帕遺址及下游的摩亨佐-達羅遺址相繼被發現。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處在公元前2300-前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要早出現一千多年。兩遺址出土大量印章,這些印章有玉石,有銅,刻畫數百個字符圖形,這些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有許多類似之處,但至今仍然未能釋讀成功。

    吠陀文化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雅利安人在這時的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在吠陀時代晚期,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的領導者出現(王)。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

    十六雄國時期

    十六雄國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範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佈在這個範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某種盟主地位;他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難陀王朝統治摩揭陀;這個王朝的建立人摩訶帕德摩·難陀是一個比阿闍世還要強大得多的統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區也服從他的王權。

    殖民地時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蒙兀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這個商業貿易企業由於蒙兀兒帝國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蠶食各獨立印度王公的領土,最後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早期東印度公司尚不能與帝國政府直接對抗,但成功地利用個人友誼從穆罕默德·法魯赫·西亞爾皇帝手中獲得貿易特權。在西亞爾死於宮廷陰謀之後,一連串短命的皇帝先後上台,帝國陷入混亂,偏遠的省份紛紛獨立。馬拉塔人的力量十分強盛,他們從帝國手中奪取拉賈斯坦、古吉拉特等地;但內部鬥爭也損害他們,使其從統一的王國變為鬆散的聯盟(馬拉塔國家聯盟)。1739年,波斯國王納迪爾沙阿入侵印度,焚掠德里,並割走印度河以西的所有印度領土。此後阿富汗的統治者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又多次侵略印度,特別是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

    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印度精英階層在戰時積極支持英國,希望以此換取民族自治;但英國在戰後的行為令他們大失所望。英政府在戰爭結束後繼續執行軍管法令,而且還制訂新的鎮壓法案(羅拉特法)。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鬥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然而,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分歧也在加深。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崛起為國大黨內的穆斯林領袖,與掌握印度教群眾的甘地分庭抗禮。1928年的尼赫魯報告因為主要反映印度教徒的意願,曾引起穆斯林的強烈反彈。英國當局在1930年至1932年召集全印王公和政治領袖舉行三次倫敦圓桌會議,並於1935年通過新的印度法案(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在使國大黨掌握重大權力的同時也加劇兩派之間的不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

    印度共和國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但在外交方面獨立於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集團之外,而選擇成為開發中國家的代言人。但是,1962年暴發的中印邊境戰爭否定尼赫魯的外交目標,並對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產生長遠的不利影響。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里執政時期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進行三星期的戰鬥。此後是甘地夫人的長期執政時代,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1974年印度進行第一次核試驗。甘地夫人在1977年大選中被政敵莫拉爾吉·德賽擊敗,但很快又成功奪回政權,直到1984年因其對錫克教的強硬態度遇刺身亡。甘地夫人之子拉吉夫·甘地在母親死後繼任印度總理,他於1991年被斯里蘭卡的泰米爾猛虎組織暗殺。1998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執政時期,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並於1998年5月連續進行5次核試驗成為公開的核大國。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按購買力評價),被廣泛認為是潛在超級大...

    書籍

    1. 《印度通史》,商務印書館,書號:11017·224 2. 《大美百科全書》 3.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卷》 4. 《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書號:11001·201,1962年第一版 5. 《世界上古史綱》,人民出版社,書號:11001·362,1979年第一版 6. 《蘇聯歷史百科全書·人物卷》,1961~1973 7. 《印度文明》,ISBN 7-5004-4377-3 8.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ISBN 7-5080-2597-0 9. 《印度史》(吳俊才著,三民書局) 10. 《梵語文學史》,金克木著,江西教育出版社,ISBN 7-5392-3150-5/I351·092

    印度歷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印度歷史的大事年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摩亨佐·達羅遺址文物相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古印度文字:無人能解的「天書」
  4. 印度历史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介紹的是 印度次大陸 历史。 关于 印巴分治 当时原 英属印度 辖境除现今 印度 以外其它地区历史,请见「 巴基斯坦历史 」和「 孟加拉国历史 」。 印度 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 文明 的地区之一。 而 印度河 是其古印度 文明 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 雅利安人 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 吠陀文化 。 公元前3世纪中叶, 孔雀王朝 国王 阿育王 统一印度半島,但他之后,印度就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列国的时代,南北的歷史也有所不同。 公元8世纪, 阿拉伯帝国 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 伊斯兰文化 。 穆斯林最終在印度建立了 莫卧儿帝国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印度的邦和中央直辖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行政區劃的歷史. 行政区划.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印度的邦和中央直辖区. 印度的一級行政區包括有28个 邦 、8个 聯邦屬地 、 德里国家首都辖区 。 28个邦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首都轄區与邦处相同的地位,而聯邦屬地则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印度行政區劃的歷史. 今日的印度行政區劃有四个源頭: 前 英屬印度 的行政區劃,於1947年 分治 後保留在印度的部份。 前 法屬印度 於1950年代中併入印度的部份。 前 葡屬印度 於1960年代中併入印度的部份。 於1970年代兼併前 印度 保护国 錫金 。 殖民時期.

  7. 印度文化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文化 ,涉及到 印度人 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言 、 宗教 、 舞蹈 、 音乐 、 建筑 、 饮食 等等。 生活习俗因地区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1] [2] 。 印度文化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经多地区文化融合而成的整体,横跨 印度次大陆 ,并且受到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多姿多彩的印度文化中,有许多文化元素深刻影响了全世界,如印度宗教, 瑜伽 , 印度菜 。 印度婚禮. 民族舞. 現代集體歌舞文化. 印度教僧侶. 基本特征. 印度文化没有很大的扩张性和侵略性,但积极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