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泰雅族 ( 泰雅語 : Atayal ), 清代 稱為 黥面番 或 王字頭番 [2] :96 ,為 臺灣原住民族 的一個族群。 其分布區域橫跨 宜蘭縣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臺中市 與 南投縣 ,佔 臺灣 中北部的 山區 ,其中包括 和平溪 、 南澳溪 、 蘭陽溪 、 大漢溪 、 中港溪 、 後龍溪 、 大安溪 、 大甲溪 、 北港溪 與 濁水溪 等溪流的主流與支流流域。 [3] :39. 族群分類. 鳥居龍藏 所攝 臺中縣 眉原社泰雅族人, 明治 三十三年(1900年)

  2. 泰雅族 ( 泰雅語 : Atayal ), 清代 稱為 黥面番 或 王字頭番 [2] :96 ,為 臺灣原住民族 的一個族群。 其分布區域橫跨 宜蘭縣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臺中市 與 南投縣 ,佔 臺灣 中北部的 山區 ,其中包括 和平溪 、 南澳溪 、 蘭陽溪 、 大漢溪 、 中港溪 、 後龍溪 、 大安溪 、 大甲溪 、 北港溪 與 濁水溪 等溪流的主流與支流流域。 [3] :39. 族群分類 [ 編輯] 鳥居龍藏 所攝 臺中縣 眉原社泰雅族人, 明治 三十三年(1900年)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泰雅族 ( 泰雅语 : Atayal ), 清代 称为 黥面番 或 王字头番 [2] :96 ,为 台湾原住民族 的一个族群。 其分布区域横跨 宜兰县 、 新北市 、 桃园市 、 新竹县 、 苗栗县 、 台中市 与 南投县 ,占 台湾 中北部的 山区 ,其中包括 和平溪 、 南澳溪 、 兰阳溪 、 大汉溪 、 中港溪 、 后龙溪 、 大安溪 、 大甲溪 、 北港溪 与 浊水溪 等溪流的主流与支流流域。 [3] :39. 族群分类 [ 编辑] 鸟居龙藏 所摄 台中县 眉原社泰雅族人, 明治 三十三年(1900年)

  5.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地理分布.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 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 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 Tseole群。 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 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 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 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 總人口數約七萬九千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三大族。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認識泰雅族.

  6. 泰雅族的發祥地與分散地. 現今政府認定的臺灣原住民族14族,約有52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 泰雅族分布在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縣以北地區,目前人口約有81,848人(2011年4月數據) 【註1】,為臺灣原住民族第二大族,僅次於阿美族。 相傳泰雅族的squliq( 賽考列克 )語系發源地是Pinsbkan( 賓斯博干 ),s’uli( 澤敖列 )語系發源地是Papaqbaka( 大霸尖山 )。 本文主要是綜述Pinsbkan和瑞岩部落的口述歷史,以此案例說明臺灣原住民的發源地遺址、舊社及部落遷移史,對於族群的延續與認同,乃至整體臺灣歷史文化溯源之特殊意義。 瑞岩裂石傳說. 根據日人《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記載,本族的起源傳說如下: 【註2】

  7.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泰雅族. 隸屬 :高山族族群. 人口 :6.4萬多. 分布 :台灣北半部. 別稱 :耶爾. 宗教信仰 :祖靈崇拜. 由來. 大約在七千年前,古南島語系民族開始進行橫跨大洋的大遷徙,而台灣很可能是遷徙的第一站。 到了大約於五千至兩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期間, 高山族 在不同年代裡各自從 南太平洋 飄海過來,而北台灣的泰雅族與賽夏族可能是最早來台的。 根據學者的考證,在雪霸園區周圍的泰雅族人從未定居於雪山山脈的高山,他們只散居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氣候涼爽、適於耕種與狩獵的山麓階與河階地,其中以海拔1000至1500公尺最多;泰雅族分布地西麓住有賽夏族,分布高度為海拔500至1000公尺。

  8. 泰雅族族名音譯自atayal」,意思是人真人或同族人分為賽考列克Seqoleq與澤敖列兩群Tseole);賽考列克群主要分布在新北市烏來區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與臺中市和平區澤敖列群主要分布於新竹縣五峰尖石鄉苗栗縣泰安鄉臺中市和平區南投縣仁愛鄉與宜蘭縣的大同南澳鄉。 泰雅族人起源傳說是在遠古時代,由大石頭分裂爆開後走出男、女性的祖先,之後遷徙到各地建立部落。 大石頭爆裂的起源地,泰雅族兩個亞群有不同看法,賽考列克群認為在南投仁愛鄉發祥村的瑞岩,又稱為賓斯布干(Piasebukan);澤敖列群則認為起源地在新竹五峰的大壩尖山(Papakwa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