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月23日 · 1. 命名不在好記,但要符合旅客的認知. 在臺北捷運中,有些車站是取該站交會的兩條路名命名,如「松江南京站」和「忠孝新生站」;有些車站則是以附近著名的地標進行命名,如「先嗇宮站」和「臺北小巨蛋站」。 此外,原「南京東路站」在松山線通車後,改名為「南京復興站」,對第一次搭乘的旅客可能沒有影響,但之前曾搭乘捷運的旅客,可能會因為找不到「南京東路站」而感到困擾。 「南京東路站」在松山新店線通車時改名「南京復興站」,習慣舊稱的旅客感到困惑。 目前的五條路線名稱也是不一致的。

  2. 2017年7月12日 · 1.缺乏完整導覽圖. 北車內的導覽圖目前都是部份區域的導覽,讓民眾無法看出整個車站完整的動線,導致民眾無法判別此區域和下一個區域連接的動線在哪。 2.地下連通道使用功能不一. 由於北車內有五條地下街和連接京站轉運站的通道,導致許多民眾想要走到轉運站還必須先經過賣場,各條地下街又非常相似,再加上機捷要走地下連通道才能到達,就會讓人有置身迷宮的感覺。 3.指標過於簡單又不統一. 北車有時一個標示牌充滿通往各式月台或車站的標示方向,但由於只是簡單指出方向,但往那個方向走卻又看不到下一個指標,讓人很難判到是否該繼續走或是轉彎,再加上高鐵和台鐵以及捷運又有不同的標示方式,讓人分不清楚到底現在在哪裡。 4.無法判斷出口的正確位置.

  3. 2016年4月14日 · 我曾看過老人因下車電鈴感應差,沒有按很大力不會響,就被司機轟「你要下車是不會按電鈴是不是」,也有不曉得前上後下規定的老人,被司機喝斥,「誰叫你從前面下車的」?

  4. 2022年4月20日 · 譬如你自問: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捷運車廂裡唯一一位單純「為坐車而坐車」的旅客。反之,你能想像如果所有上、下車搭捷運閒逛的乘客,都跟你一樣只是為了凝視車廂內的景況而來,會是什麼光景?

    • 袋狀軌不是真正的問題來源
    • 旅客太少不足以成為列車不開到大坪林的理由
    • 小碧潭支線才是一切問題的來源
    • 小碧潭支線是在「十四張地區民眾及民意代表陳情」中誕生的
    • 解決方案:廢除小碧潭支線改行收費公車,延長主線區間到大坪林站

    讓我們先來看看捷運路網的軌道圖。 我們可以看到在台電大樓和公館之間有一個袋狀軌,袋狀軌可以讓列車在不影響主線的情況下,暫時開進去再調頭開出來,達到迴車的效果,除了用來當臨時終點站,也可以讓故障列車暫時停進去。但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在台電大樓後面有袋狀軌之外,大坪林跟七張站中間也有袋狀軌;換言之,列車開到大坪林後掉頭,在 1999 年新店線通車之初是絕對可行的。

    有論調認為,台電大樓以南的旅客數量太少,營運起來效益不大,所以區間車只開到台電大樓。從今年 3 月北捷進出站人次來看 ,北捷 107 站當中,台電大樓以南的各站進出人次排名依序是:公館(16)、大坪林(40)、景美(48)、七張(52)、新店(65)、新店區公所(67)、萬隆(77)。 超過一半的站都在北捷人流量的前段班,即使較冷清的三個站也還有一票比他們更淒涼的。如果因為旅客太少不值得載,那各站幾乎都在 60 名以後的新蘆線,以及 70 名以後的內湖線早就可以洗洗睡了。

    既然旅客太少不是問題所在,且捷運局在大坪林站後面也有袋狀軌,那為什麼不開到大坪林呢?答案是:因為小碧潭支線需要使用七張站的袋狀軌來迴車,所以真正的問題就是小碧潭支線。 小碧潭支線與新北投支線截然不同,新北投支線早在台鐵北淡線時代就已經存在,捷運也直接沿用了原本的路線,一開始就有規劃它(所以北投捷運站就有專用月台)。但是,小碧潭支線卻在 2004 年硬插入新店線,不在原本的規劃裡,七張站也沒有準備好讓它插入,所以也沒有專用月台。 結果便是小碧潭支線必須和新店主線共用月台(這也導致現在新店線尖峰時刻的班距是「6 分鐘 -3 分鐘 -3 分鐘」,因為每兩班車就要讓一次位子給小碧潭開來的車使用,離峰時段更無法享有高密度 4-5 分一班車,而需等 8-10 分)。 小碧潭支線一方面毀了區間車開到大坪林...

    1999 年,捷運局宣布要在新店機廠內耗資 15 億新增小碧潭站,遭到部分捷運專業人員反彈,認為「以 15 億來取代接駁公車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是屈服於『民意代表壓力』,有浪費公帑之嫌」。依據當時捷運局公開說法,捷運局是在「十四張地區民眾及民意代表陳情」後,才迫於壓力增設這個站 。 十四張地區有什麼重要性呢? 那邊有個社區叫「中央新村」,裡面住的就是傳說中的國民大會代表。捷運局曾公開抱屈,強調是「拗不過中央壓力以及中央新村老國代多次請托」才要蓋小碧潭站 。這個中央壓力是什麼?捷運局長江耀宗曾公開說明「確實有中央民代透過『交通部』要求」增設小碧潭站 。說到這裡答案已經很明顯了。2004 年小碧潭站通車,捷運局又再度跳出來強調「由於鄰近十四張及中央新村居民近十年強烈陳情要求,才會增設新店線的小碧潭...

    小碧潭支線每日進出站人次才 4400,卻阻礙了每天 23 萬人次利用的公館以南新店線班次密度。廢除小碧潭支線空出大坪林站袋狀軌,讓台電大樓區間車開到大坪林站,才是符合多數人效益的安排。 小碧潭站每日 4000 多人次進出,與七張站之間的票價差距是 5 元,假設大多數人都不只搭到七張站,意味著捷運公司可以從小碧潭站賺到每日 20000 元的營收,一年可以賺 700 多萬。當初興建小碧潭站和採購車輛花了 15 億,要回本至少要 100 多年,為了回本而讓公館以南居民 100 多年都沒有密集班次,是因噎廢食、治標不治本。 更重要的是,捷運公司保養小碧潭支線與其車輛,還有營運所需的水電費,花費尚未納入計算,小碧潭站能替捷運局帶來多少收益,還是根本就是個為了政治因素而存在的賠錢貨,值得懷疑。 小碧潭廢...

  5. 2016年5月11日 · 今天台北市長柯文哲就點出了 3 個捷運明顯問題 ,分別是 TOD ( 以交通為導向都市發展 )、 缺乏商業化 和 系統混亂 。 在 TOD 方面,他在「首都圈論壇」上表示,日本公共住宅都是在捷運站跟公車站周圍 500 公尺內,甚至公宅範圍內減少車位,希望讓民眾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 然而,台北捷運站 120 個卻都沒有這層 TOD 考量,例如 內湖交通擁塞就是 TOD 失敗最好的例子 。 他認為,當初建造捷運時政府沒有用更強大的意志來實現 TOD。 而第二個失敗就是和票價有關。 柯文哲說,人流代表金流,一天進出捷運人次這麼多,捷運票價絕對有調降空間。 然而, 當初捷運系統商業化時沒有預留車站的商業設施,導致台北捷運公司去年業外收入才 17 億元 。

  6. 2017年7月4日 · 捷運當台鐵來搞,聽起來好像很聰明,可問題是兩者發車的班距不同站距不同,導致平均車速也不同。南投也要比照蛋黃區,尖峰三分鐘發一班嗎?既然都到門口了,捷運要不要順便延伸竹山鹿谷呢? 高捷紅線掉進去的陷阱,殷鑒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