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20日 · 事情到了這邊,你們可能會好奇為何我還不去把我的FB 帳號關了 我希望當初可以這麼做我曾關閉了我帳號一小段時間但是當我無法出門的時候,有些朋友可以聊天,是件好事在Emily名字旁那表示上線的小綠燈沒有亮起的時候,去逛她的FB,也是件 ...

  2. 2022年7月29日 · 沒好好學到怎麼哀悼的我將會在幾天後正式參加成年後第三次葬禮 到去年為止我極嫌棄從自己周邊的人身世寫起的書,一心讀著向內挖掘的自我解剖,但我每每取材認真落筆寫作永遠以我極嫌棄的方式推進,好的作家會將自己身世連繫到世界上,而爛的(me)頂多將周邊身世連繫到世界上。

  3. 2017年7月16日 · 取出一個看來很特別的琵琶,在大家面前,一邊彈奏,不管音調如何怪異,仍流淚吟唱: 「佳人難再得!可惜呀!」 傷心至極。——原來這琵琶,是他殺人斬首後,取出薛嬪的髀骨(大腿骨),製成琵琶,供他撥弄 可憐薛嬪無全屍,化成樂器。

    • 写在之前
    • 当我的亲友自杀后,我可能会...
    • 如何应对
    • 附录:如果我朋友经历了亲友的自杀,我该怎么做
    • Don'ts不要做的事/说的话
    • 自杀
    • 丧失与哀伤

    本文“亲友”指的是亲人、朋友、爱人、亲密之人等。如果你的亲友自杀了,那么这本指南或许适合你。本指南旨在帮助有相应遭遇者了解自己的反应,以及提供应对建议。 指南介绍了在遭遇亲友自杀后,我们可能有的哀伤表现,以及一些应对方法。不过,受到我们各自过往经历、应对习惯、周遭环境等一系列的影响,每个人经历哀伤与丧失(grief and loss)的感受、方式、想法都是不一样的。这里只谈论一些常见的、泛泛的情形和方法。如果你感觉自己和这些情况不一样,那就不一样。没有一种哀悼方式称得上“好”或者“坏”,只有你觉得合适自己的,或不合适自己的。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悲伤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而且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好转,建议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具体的判断方法会在下文提出。 本文中列举的哀伤反...

    1. 认为TA的死是我的错 自杀者的亲友可能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角色或他人的角色,比如,认为家人和朋友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所以对方自杀了……并因此感到后悔。可是,回到当时,在那时所获得的信息、所处的关系牵绊……种种这些我们自身和周围的情况,使得我们在当时只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也无从知道,是不是做了另一个选择就一定会不一样。 而且,事后看来,自杀似乎是一个线性事件:因为一件事的发生,于是导致另一件事发生了。但自杀背后往往是多因素的,它们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个结果。而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只是因为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出去,所以觉得只靠自己做或者不做什么,就能彻底扭转当时的情况。 又比如,有些亲友可能会想,是不是我不够好,好到可以让对方足够快乐,就不会自杀了。但自杀有时并不是因为...

    1. 告别仪式

    由于自杀的突发性,自杀者的亲友可能没有机会和TA告别;甚至如果分隔两地,可能也没有机会参加追悼会。可以做一个自己的告别仪式,和对方告别。 告别仪式不用很隆重,用自己觉得喜欢的方式就好。有人会写一封信,把自己对自杀者的情感写进去,再埋起来;有人会撰写或是绘制自己送别对方的小故事;有人会去山岗上放气球,并看着气球慢慢飘远……如果你愿意,可以多做几次仪式,想做的时候就做,没有数量、形式上的限制。

    2. 保存你和TA的纽带

    如Christopher Hall所说,“死亡结束的是一个人的生命,而不是两个人的关系。”我们仍可以保存和对方的纽带/羁绊。我们可以用物体或其他外在形式代表这种纽带,如两人的照片,或是象征对方的纹身。也可以用一种无形的方式来带着TA——“认同”。 认同指的是欣赏、认可对方身上的一种特质,并希望自己也变成那样。通过拥有对方的一项特质,我们就好像把对方的一部分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这样,只要我们活下去,TA的这部分就永远被我们带在身上。 这种特质可能是性格上的,也可能是工作习惯、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方法、思考时的手势等等。 有时人们之所以紧抓痛苦,是因为感到痛苦是他们和离开的人唯一的纽带。我感觉接受(Acceptance)的过程,也是寻找到其他纽带来替掉痛苦纽带的过程。“我不必在痛苦之中才能再见到你。”

    3. 寻求支持,表达想法/情感

    因为害怕他人对自杀的偏见和肆意评判,自杀者的亲友可能对这件事本身和自己的痛苦三缄其口。每个人处理丧失的方式不一样,如果喜欢用独处处理,那就独处;如果希望和他人倾诉,我们也并不孤单,能够找到愿意并可以理解的人。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平日里对类似事件的看法中判断这个人对自杀的态度,例如这个人在遇到自杀新闻时,是表达理解,还是对自杀的嘲笑? 以及,TA平时是不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是一个会认真听别人倾诉的人,还是一个你在和TA沟通时,会打断你、粗暴下结论的人? 在倾诉过程中,我们有权决定自己说不说、说什么、说多少。有权在倾诉过程中停下:“我很难受,我不想说了。”有权选择沉默:“我不想说这个。” 如果担心他人的反应,或是担心给倾诉对象造成负担,也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师的支持。国内寻找靠谱咨询师的方法,请见>>https://weibo.com/6701126129/HekC7xWJM;在国外,可以查找当地的counseling service,像北美有psychology today,上面有咨询师的信息和联系方式,也可以拨打当地hotline寻求转介;如果在海外留学,一般学校里也有受训过的咨询师。...

    面对刚经历亲友自杀的朋友,你可能感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尽管我们没有办法帮朋友移除痛苦,但来自他人适当的支持或许能帮助TA更好度过这段时间。在本附录中,列举了“避免做的事/说的话”,以及一些可能能够提供支持的方法。 如果你是直接跳来阅读本附录的,建议可以看一下上面第二部分,对自杀者亲友可能的情绪想法有初步了解。 但是,这不代表可以用上面的内容套用你朋友的状况,如认为朋友一定是那么想,更甚者,认为朋友一定得那么想——一切仍然是以你朋友的个人想法、个人感受、个人需要为准。上述内容只是给了一个粗浅概念,希望能让人明白自杀者的亲友面对的困境与其他逝者亲友并不完全一致,而你朋友面对的具体情况,需要你去进一步了解。 因此,在聆听时一定要慎重,不要先入为主,听到朋友说一些话,就认为TA这么说背后一定是某个原...

    1. 不要下评判

    指的是不要对你朋友的话语、想法、情绪贴上“好/不好”、“对/不对”、“应该/不应该”等价值或者道德判断标签。 因为这么说于事无补,反而有可能让对方在原本情绪上,多一层焦虑/自责:“我不该这么想……我为什么控制不住?我好差劲。” 而且对方的一些想法情绪,在我们看来可能不合理,但处于对方状态下其实再合理不过,轮不到他人来说对或者错。 如果不认可朋友的想法,觉得有其他可能性或者其他思考角度,或是觉得换个想法能让TA更好受一些,我们可以不下判断,直接阐述。 如:“或许可以这么想……”、“有没有可能其实是这样的……?”并且采用建议式的而不是强迫对方采纳的态度。

    2. 不要否定

    不要否定亲历者的感受、想法,如: “我不觉得你在难过啊,我看过你难过的样子,你那时候不是这样的。”

    3. 不要让对方“感恩”

    例如说“想想你现在拥有的一切,已经挺好了”或者“想想其他好事”。你的朋友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其他美好、令人快乐的事,但这些不能抵冲掉人的痛苦,而且要度过丧亲之痛,人们需要能够体验和表达自己的痛苦。

    自杀/心理援助热线

    1. 24小时热线 1. 全国自杀与危机干预热线:800-810-1117(座机)010-82951332(手机) 2. 北大心理危机援助热线:010-61943712 3.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杭州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援助热线:0571-85029595 4. 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020-81899120 1. 非24小时热线 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全国公益心理服务热线:021-51688988 2. 上海市心理援助公益热线:021-12320-5,每天8:00-22:00 3. 李家杰珍惜生命大学生心理热线(前身为清华大学“清心热线”):4006525521,每天17:30-21:30

    非专业者的危机干预

    1. 《QPR四步自杀预防》(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85239156452369#_0) 2. 微博上碰到有人说自杀该怎么报警?网友经验分享:https://weibo.com/5395127788/If5y5BknY

    自杀理论与研究

    1. 生命逝如斯(书籍)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528182/ 推荐理由:综述了自杀的动机和因素。作者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1. 有关自杀的一些迷思和事实(文章) https://weibo.com/5355347548/Hu2LdEK9F

    书籍

    1. 哀伤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44097/ 推荐理由:简略地讲了哀伤的理论。虽然是一本针对咨询师的书,但是里面也讲了一些在面对处于哀伤的人时,可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建议。 1. 和哈利·波特一起直面死亡:儿童和青少年的哀伤心理治疗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556584/ 推荐理由:虽然写的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哀伤心理治疗,但是里面的一些“讨论问题”,一些可以做的活动,对其他年龄层的书迷仍可能有效。 1. 哀伤理论与实务:丧子家庭心理疗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48328/ 推荐理由:针对丧子人群。19年出的书。整合了哀伤理论和研究。

  4. 2017年1月23日 · “三十岁之后,为什么时间过得特别快?” “那是因为我们都已明白,自己没多少机会可以尝试了。” 1、 多年以前,在拉萨闲晃,什么不靠谱,就弄什么,譬如瞎晃,譬如弄图书馆,譬如漂流,譬如裸奔。 秋天以后,大伙都走了,剩小麦和我,还有大厨,大厨的绰号是“三十岁的人”。 一回喝酒 ...

  5. 2014年10月16日 · 让我们来逐一扒一扒它背后隐藏的真实人性吧。. 1、为什么是“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发财老婆”,而不是“中年女人三大喜,升官发财死老公”?. 这里我们要把“三大喜”分开来解释。. 首先说“升官”和“发财”,即地位权利的提升和金钱财富的积累 ...

  6. 2018年8月2日 · 从男人的角度告诉你:男人是怎样看待处女和非处女的?. 从男人的角度告诉你:男人是怎样看待处女和非处女的?. 前段时间,后台有个姑娘给我们留言,说自己在上个星期把第一次给了男友,原以为男友会因为自己是处女之身而格外珍惜,谁想男友不仅没有对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