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為因應氣候變遷,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廣綠能養殖,屋頂型的太陽光電結合設施養殖的共構模式是發展契機,不僅可提升單一土地面積生產價值,降低外界環境對養殖生物的影響,並能保持生物安全和具防疫優勢,且高密度養殖條件較能穩定生產,提升養殖

  2. 白蝦 (Litopenaeus vannamei) 為世界養殖蝦類的主要蝦種,具生長快速、蛋白質需求低、換肉率高、養殖密度高、對鹽度及溫度耐受性高、抗病性強、繁殖與馴養容易、蝦苗育成率高等優點 (Flegel, 2003)。 我國的白蝦養殖產業自1998年後才逐具規模,並於2001 年取代草蝦成為主要養殖蝦種,2020年白蝦養殖產量為8,096 公噸,產值達15億元 ( 漁業統計年報,2020),目前國內白蝦養殖主要以混養為主流,即以虱目魚或鱸魚為主,白蝦為輔的魚蝦混養型態,此種養殖模式較不重視白蝦種苗品質,容易感染病原,導致白蝦收成育成率大幅降低甚至不到一成。

  3. 為此,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肩負起大量培育SPF白蝦種蝦,開發SPF白蝦繁養殖技術的任務,然後技轉給繁殖場及養殖場,以期早日重振台灣養蝦產業。 參、SPF白蝦繁養殖模式之開發

  4. 自1998年起,白蝦養殖開始在台灣地區掀起熱潮,由生產量值增加幅度可知,本蝦種儼然已成為台灣地區最主要的蝦類養殖種類。 本文利用2000 ~ 2003 年漁業年報與1999 ~ 2001年漁家經濟調查資料以進行台灣地區白蝦養殖經營分析。 根據資料顯示,白蝦養殖面積以台南縣最多,其次為屏東與嘉義縣;養殖場規模以1 ~ 3公頃為主,養殖型態則以單養為主。 單養成本約為70 萬元∕公頃,以飼料費比率最高,其次為蝦苗費與水電費;單養型態之獲利比混養為佳。 除2000年白蝦平均價格與單位成本間差距較小外,其餘兩年有約60 % 與. 30 % 的差距。 當前台灣地區白蝦養殖產業可說是處於蓬勃發展期,養殖業者對本產業的前途仍很具信心。 惟蝦病防治、養殖管理技術與銷售通路尚需加強,以使本產業能永續發展。

  5. 第一水與成功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合作,有專家提供養藻、絮團等白蝦餌料技術,克服蝦紅素不足,蝦殼過軟等狀況。 收成突破7600臺斤,養殖成果達75%,賺了約150萬元。

  6. 近年來,全球新興許多類病原性疾病及環境變遷易導致類緊迫,爆發疾病死亡,對我國類產業造成極大威脅。養殖場落實生物安全是預防疾病發生的基本...

  7. 白蝦超高密度養殖技術,本中心利用室內循環水自動化養殖白蝦,放養密度1300尾/米平方,養殖105天,收成體型10-11 g,單位產量6.6-6.9 kg/米平方,為傳統蝦塭產量的37.3倍,活存率47-53%,餌料係數0.98-0.99,全期水溫23.3-34.5 ,pH 7.3-7.5

  8. 為因應氣候變遷,並配合漁電 共生 政策的推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積極投入白蝦綠能養殖新產業模式之開發,並解決設施下可能遭遇潔淨用水不足、白蝦體色偏白及不耐緊迫等問題,建立設施化養殖技術模組,提供養殖業者進行 ...

  9. 為維持我國養殖漁業的永續經營,多種替代性漁產品陸續引進,特別是養殖蝦類具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業者的養殖意願最大。. 在各種的養殖蝦類中,近年來白蝦逐漸脫穎而出,成為目前台灣非常重要的養殖漁產品。. 白蝦正式名稱為南美對蝦,是一種中大型的海水經濟 ...

  10. 為促使防疫型白蝦繁養殖技術進一步落實到產業界,農委會擬於2020年起繼續推動第2次期計畫「建構白蝦繁養殖管理與生產醫學體系」,除水試所與家衛所外,另將增加漁業署與學研機構的參與,並將輔導對象擴及混養業者,以擴大推廣,促進我國白蝦產業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