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2月27日 · 隨著智慧型手機以及電信網路的普遍與升級,網路普及到各個年齡層之中,從過去的新技術,成為廣泛存在於生活周遭的新平台。 實例如:每天早上叫醒我的除了鬧鐘,還有七早八早的訊息提醒──來自長輩的「早安圖」問候。 然而這樣的關心,在被叫醒的年輕一輩看來卻有另一番心境,2015年Facebook上舉辦了〈 新一代長輩圖設計展 〉的活動,參加者用他們所理解的「早安圖」視覺語彙,作出帶有戲謔意味的「長輩圖」。 咦? 不就是一種圖嗎? 怎麼又有「早安圖」跟「長輩圖」? 形制的不同. 在Google搜尋引擎尋找「早安圖」和「長輩圖」時,出現的是兩種視覺語彙相似,但是形式與傳達內容各有特色的圖像。 就形式而言,「早安圖」多為方形或長條型,「長輩圖」若為新製作的圖像、而非改造既有早安圖的話,則多為橫式。

  2. 探索動植物的不同觀察視角「嶼生俱來:藝術史中的島嶼生物」講座紀實. 特別邀請到漫遊藝術史的作者、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蔡伊婷,以特別企劃「藝術史中的動物」的文章《肉大即是…. 2024-03-12. 蔡伊婷, 動物, 德倫牛, 植物, 植島紀年. 文 / 漫遊 ...

  3. 塩田千春的參與式裝置作品,徵集公眾舊物和手寫記述,兼具集體性和個人性,並未指涉沈重的國族歷史議題。 相較而言,哥倫比亞藝術家薩爾塞多(Doris Salcedo)從1980年代以來,處理該國長久的內戰暴力、毒品犯罪、恐怖主義的題材,親自投入遺族的田野訪談,收集受害者的遺物、家具、萬人塚無名氏的鞋。 薩爾塞多透過日常舊物的展示,具體化被遺忘的受難經驗,引發觀者的同理和敬謁,使之凝視死亡和歷史創傷,產生政治道德的認知。 [1] 塩田千春,《集聚──找尋目的地》,2014/2021,行李箱、馬達、紅繩;北美館展場一景,林冠名攝影. 反觀塩田千春所營造的物之場域,物的主人並不是被迫消失,也無特定的族群身份,而是異質多元的公眾。 她廣徵舊物和手記,積累可觀的物群,保留物所觸碰過的身體印記和情感溫度。

  4. 2019年3月7日 · 本展藝術作品討論人類與自然環境的操作方式主要分為兩種。 一是強調自然的運作,達到人類與自然的平權;二是批判現況,呈現「人類世」對於自然界的影響。 在第一種做法中,有些作品邀請自然作為藝術。 例如瑞典藝術家Henrik Håkansson (1968- )的作品《顛倒的樹(映射)》和雙屏幕錄像《光芒》,以及台灣藝術家范欽慧 (1965- )的聲音裝置《圓山附近》。 這些作品是為了本次展覽而製作,因而與台灣的自然環境有關,其中也有限地製作的作品。 比如Tue Greenfort (1973- )的生態裝置《原杉藻屬》以及錄像《白頭翁》【圖1】,便與台灣菇類種植者「米大菇食」合作,凸顯出北美館的建築機能設計下的人類與鳥類之互動。

  5. 撰稿人張tree在今年取得了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的碩士學位,次月便以新鮮校友的身份接受漫遊小編的採訪,也藉著這次專訪,讓各位讀者沾沾這份喜氣。 訪談中,張tree分享到她自大學時期開始藝術史的專業學習,這對於過去從沒想過藝術史能夠作為一門學科的她,帶來了全新的體悟。 除了求學歷程的分享,也與撰稿人漫談在漫遊部落格中書寫的兩篇高人氣文章── 〈認同請分享:關於早安圖的一些視覺觀察〉 、 〈複製畫和他們的產地:談攝影集REAL FAKE ART〉 ,其書寫動機為何? 又撰稿人對文中人們所熟悉卻又陌生的視覺圖像,存在著什麼樣有趣又獨到的看法呢? 接著看下去吧! 專訪漫遊藝術史撰稿人張tree. Q1 什麼原因讓您踏入藝術史(學)的領域呢?

  6. 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在許多時刻伴隨著衝突事件。透過對體制的衝撞行動,拓寬藝術的表現與詮釋空間,現代藝術從而逐漸…

  7. 無頭而立的殘酷身體:從巴塔耶的「阿塞弗勒」概念談起. 它是一隻非人亦非神、無頭而立的怪物。. 一手握著匕首,一手捧著一顆燃燒的心臟,雙腳直挺挺地佇立於大地。. 其私處是象徵…. 2023-07-07. 無頭者, 共同體, 向死愉悅, 完美身體, 最新文章. 文 / 王聖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