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 天前 · 工具. 「 中華民國史 」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中華民國史」條目,請見「 中華民國史 (消歧義) 」。 中華民國歷史 始於1911年的 辛亥革命 。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成立 [註1] , 孫中山 為首任 臨時大總統 [參1] 。 1912年2月12日, 清朝 宣統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退位 ,中國最後一個帝制朝代結束 [參2] , 中華民國 法理上繼承清朝疆域,中國疆域由內東北,新疆,西藏,外蒙古以及其他的都有人氣內地組成。 建國初期由 北洋軍閥 為首的 北洋政府 領政,政治爭鬥不斷,此時 民主 與各種學術 思想 發展較帝制的時代開放。

  3.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在經歷數次憲法增修後成為半總統制政體以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院院長為政府首腦中央政府按五權憲法精神分為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國會)、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地方上則依行政區劃分為2個省虛級化)、6個縣市

  4. 1971年中華民國 退出聯合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及其附屬組織的「 中國 」席位,許多國家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中華民國失去 廣泛的國際承認 。 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嚴恢復 憲政 ,並實施民主化改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 中國大陸 之非政治交流也逐漸恢復。 2000年,中華民國實現 第一次政黨輪替 , 民進黨 首次執政,國民黨首次在野。 隨著政治民主化的開展, 中華民國在台灣 的國家體制漸與台灣社會相融合,文化發展上則從 中華文化 本位轉為以 台灣本土文化 為重心, 公民社會 開始成形。 2008年, 第二次政黨輪替 ,國民黨重返執政。 2016年, 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進黨第二次執政,並首次赢得立法院多数席位,首次完全執政。

  5. 5 天前 · 編. 臺灣本島各段歷史時期示意圖(1624年起)左起: 荷西 、 明鄭 、 清治 、 日治 、 中華民國至今等時期框內數字為大約的統治時間). 臺灣歷史 [a] ,在文獻記載以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 舊石器時代 早期,台灣與 ...

    • 概要
    • 各地使用
    • 標準寫法

    清朝宣統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旨在推翻清朝帝制。湖北軍政府的文告和各省響應的宣言不使用年號,而使用黃帝紀元;但革命黨人討論成立共和政府時,認爲黃帝紀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不再使用帝制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十一月十三(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并改用公曆。 民國紀年的起始年份,與北朝鮮的主體紀年和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1912年—1926年)的年號「大正」一致,即中華民國的「民國××年」,同時是北朝鮮「主體××年」和日本「大正××年」(日本的大正年號於1912...

    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至1945年期間,臺灣與澎湖處於日治時期而尚為日本殖民地,由此當時臺灣總督府採用與日本本土一樣的天皇年號。1945年臺灣進入中華民國統治之後才開始採用民國紀年。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民間轉為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並行,但中華民國政府各機關官方文書、以及中國國民黨均統一採用民國紀元。近年來臺灣有部分人士及團體棄用民國紀年,只使用公元紀年,例如民主進步黨的公文、網頁、文宣以及黨證。 臺灣傳媒報章自中華民國治臺以來曾一律採用民國紀年,但持臺灣主體性立場的《自由時報》及《臺灣時報》於2005年9月6日起均開始轉用公元紀年,《臺灣時報》及已停刊的《蘋果日報》則在紙本刊頭同時標示公元、民國與農曆3種紀年;而立場偏向泛藍的《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軍系報紙《青年日...

    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中的CNS 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與ISO 8601類似),紀年可用西元,也可冠以大寫「R.O.C.」字母(簡寫)後用民國紀元。例如,西元2013年(中華民國102年)1月1日可寫作「2013-01-01」或「R.O.C.102-01-01」。

  6. 2024年5月18日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又稱民國時期 [4] [5] [6],指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至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間中華民國之政權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位於中國大陸的歷史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共和立憲

  7. 2024年5月19日 · 1947年底國民政府正式頒布 中華民國憲法 ,將國民政府改組為 中華民國政府 並正式 行憲 ,同時間與 中國共產黨 全面爆發 內戰 ,失利后於1949年12月7日退守臺灣島,仅统治 臺澎金馬 地区,形成與中共建立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相隔 台灣海峽 兩岸 分治对立局面。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初期在台湾施行 威權統治 ,另一方面大力發展 經濟建設 。 1971年,中華民國 退出聯合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及其附屬組織的「 中國 」席位,許多國家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中華民國失去 廣泛的國際承認 。 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嚴恢復 憲政 ,並實施民主化改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 中國大陸 之非政治交流也逐漸恢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