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此文先是在校園引起迴響,後引起各大新聞媒體轉載和評論。吳敦義因此獲時任國防部部長蔣經國、救國團文教組長馬鶴凌接見。臺大學生發表之相關文章日後被集結成冊,以《臺大人的十字架》為名出版 [10]。 吳敦義在大學畢業前夕對新任校長有意見。

  2. 吳敦義 (1948年1月30日 — ),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中國國民黨 籍,生於 南投縣 草屯鎮 ,曾任 中國國民黨主席 、 中華民國副總統 、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 行政院院長 、 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 立法委員 、 高雄市市長 、 南投縣縣長 及 臺北市議會 議員等職務。 吳敦義畢業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後,曾任報社主筆負責市政專欄。 1973年獲國民黨推薦參選臺北市議員當選。 1981年受徵召返鄉選南投縣縣長當選 [1] 。

    • 背景
    • 戰鬥序列
    • 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三階段
    • 最終階段
    • 總結評述
    • 外部連結

    第四次圍剿於1933年春失敗後,經過短暫休整,蔣中正調集50萬大軍開始準備第五次圍剿。1933年5月,蔣中正在南昌設立全權處理贛、粵、閩、湘、鄂五省軍政事宜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親自組織和指揮對各蘇區進行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並兼任剿匪軍總司令。在調集各路地方軍隊以後,南昌行營參謀柳維垣首先提出改變國民革命軍的戰略,他反對圍剿,提出改變「圍剿」為「追剿」。此一新戰略為蔣介石所採納,國民革命軍改變作戰策略,戰法步步為營。國民政府採取「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略,並組織軍官訓練團,聘請德國顧問對軍官進行培訓。 紅軍方面,因為前四次反圍剿戰役的勝利,使得時任中共中央總負責人博古等人頭腦發熱,並認為決戰的時機已經來臨。1933年秋,共產國際派來顧問李德支援中央蘇區,基於對共產國際的全心信任,博...

    國軍(1934年1月)

    總司令蔣中正

    紅軍(1933年10月)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 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政治委員周恩來、政治部主任委員王稼祥

    1933年9月25日,國軍大舉進攻黎川,第五次軍事圍剿戰役拉開序幕。三天後國軍攻克黎川,雖然紅軍成功阻止國軍向黎川西南挺進,但殲滅國軍的戰略企圖落空。1933年10月9日,紅24師向硝石進攻;國軍依託堅固堡壘據守,東路紅軍攻堅數日不克,傷亡慘重。蔣中正看到自己的戰術成功之後,於1933年10月17日在南昌行營下達命令;徹底實施戰術防守,戰略進攻的原則,以求將德國顧問的堡壘戰略構想發揮到極致。與之相反的是中共中央領導人仍令紅軍主力插入國軍堡壘密集地區實施強攻,進行陣地戰。從1933年9月25日到11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未取得任何實質性的勝利,反使部隊遭受重大損失,完全陷於被動地位。

    1933年12月11日,國軍以8個縱隊的兵力離開碉堡封鎖線,開始第二階段的攻勢。中共臨時中央卻命令紅軍進行戰略決戰,繼續攻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黃埔系中央軍;失利後被迫南撤。1934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鎮壓了福建事變以後,即將入閩部隊改編為東路軍,協同北路軍、南路軍,重新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進攻。

    1934年4月10日,國軍以11個師分兩個縱隊向廣昌進攻,中共中央在紅軍連續作戰、十分疲勞、減員很大的情況下,以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9軍團及紅五軍團第13、第23師共9個師的兵力,採取集中對集中、堡壘對堡壘、陣地對陣地的正規戰,以求阻止國軍進占廣昌。在國軍的絕對兵力火力優勢攻擊下,紅軍輾轉苦戰,難於應付;丟失重要據點甘竹,大羅山,延福嶂陣地。1934年4月19日,紅軍反擊延福嶂未能奏效,被逼至廣昌城下。1934年4月27日,國軍向廣昌城發起總攻,並於黃昏時攻占該城,紅軍傷亡高達5500餘人;餘部在夜色掩護下向西南方向退出廣昌。廣昌失守後,彭德懷與李德發生尖銳對抗,直斥李德「崽賣爺田心不痛」。張聞天也激烈反對博古的軍事策略,核心領導的衝突已經公開化:122:144。1934年5月,博古在瑞金...

    1934年6月,中共中央三人團決定6路分兵抵禦國軍的攻擊。1934年8月5日,國軍北路軍9個師在空軍、炮兵的支援下,向驛前以北地區發起攻擊;並攻占驛前以北的全部陣地。1934年9月下旬,中央蘇區僅存瑞金、會昌、雩都(今於都)、興國、寧都、石城、寧化、長汀等縣的狹小地區。29日,張聞天在《紅色中華》上發表社論《一切為了保衛蘇維埃》,稱「為了保衛蘇區,粉碎五次「圍剿』,我們有時在敵人優勢兵力的壓迫之下,不能不暫時的放棄某些蘇區與城市,縮短戰線,集結力量,求得戰術上的優勢,以爭取決戰的勝利」,為戰略轉移釋放信號。此時,周恩來在南昌行營的情報人員項與年從莫雄處得到國軍最後總攻擊的計劃,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於是決定,於10月中旬放棄中央蘇區。 10月7日,中革軍委下令紅軍各部隊從現有陣地上迅速撤出,把陣...

    中國國民黨觀點

    南昌行營提出「戰略攻勢戰術守勢」之作戰方針,以及組訓民眾之作戰原則,採取構築嚴密之碉堡封鎖線戰術,防止共軍流竄,並逐步縮小包圍圈,聚殲共軍於贛南地區。 碉堡作戰為第五次剿共戰術運用上的一大特色。碉堡作戰指導要領包括:以逸待勞,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處處設碉,逐步推進,防止共軍各個擊破;各守碉部隊在其指定範圍內,隨時游擊,擊滅竄擾之共軍;共軍如由碉堡間隙偷竄,進剿部隊應一面加強封鎖,遮斷共軍退路,並以有力部隊,立即殲滅偷越封鎖線之共軍,使共軍絕不能潛越封鎖線一步。

    中國共產黨觀點

    中共的官方觀點是第五次圍剿反擊作戰失敗,主要是中共「左」傾領導人推行一系列過左的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政策: 1. 第五次圍剿戰爭是持久消耗的作戰,作為被迫面對戰略決戰的一方,中共在作戰資源上遠遠無法和國民黨抗衡;中國工農紅軍無法保證兵員和糧食彈藥供應,這是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之一。中共三人團錯誤的認為,游擊戰戰術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紅軍應採用正規戰和陣地戰和國軍作戰。 2. 敵視國軍各派系部隊:在毛澤東任紅軍總政委時,紅軍和部分國民黨地方軍閥達成中立;所以在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到第四次反圍剿戰爭期間,紅軍只需與幾十萬黃埔系中央軍作戰。中共三人團上台之後,國軍各派系均被認為是敵人,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負擔。 3. 被動防守:除了正面攻擊國軍之外,三人團還要求紅軍採取集中對集中、堡壘對堡壘、陣地對陣地的正規戰,以求阻止國軍。但與國軍的鋼筋混凝土堡壘不同的是,紅軍的堡壘多是由木頭和稀泥構築而成,既經不起炮火轟擊,也經不起風吹雨打,反而將紅軍部隊拖入極為不利的境地。 4. 毛澤東主用運動戰和外線作戰,選其一即可破解國軍的堡壘戰術,他在掌權後的1936年12月在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的講演...

    其他觀點

    1. 情報上無法再占有上風。雖然前幾次圍剿戰爭紅軍已經破譯國軍的電碼,但是到第五次圍剿國軍指揮官卻大大加重了有線通訊的分量,無法再行破譯。 2. 國軍實力上升:前幾次圍剿戰爭中國軍兵力較少,不足以占領新攻克的地區,也沒有足夠的兵力來殿後。國軍部隊大多駐紮在城鎮中或據點裡,留下了不少缺口。紅軍利用這些缺口建立防線,並向國民黨心臟地帶攻擊。在第五次圍剿戰爭時雖然國軍的機動主力部隊還是五十萬黃埔系中央軍,但國軍的幾十萬大軍堵住了這些缺口,完成了對紅軍的合圍,保證了國軍的勝利。

    北京之春:《誰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明慧網:《華夏歷史:命運多舛的時代: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九)》(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五路伐夏,是北宋與西夏戰爭中的一場戰役。 北宋 元豐 四年( 西夏 大安七年,1081年),北宋發30萬大軍,民夫十餘萬,五路出師,大舉進攻西夏 靈州 (今 寧夏 靈武 西南)等地區的作戰。

  4. 林爽文事件 ,又稱 林爽文之亂 、 林爽文起義 ,為 清朝 時期台灣的三大 民變 之一,是由 天地會 領袖 林爽文 發動的一場抗清行動。 作戰經過 [ 編輯] 抗清初期 [ 編輯] 林爽文事件之前,台灣社會存在著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歸納而言,約有五項: [1] 一、吏治不良:1. 官員貪污、2. 吏役擅作威福,民眾滋生不滿。 二、遊民充斥. 三、班兵(輪班駐臺之清廷 綠營兵 )腐敗:1. 兵丁包差 2. 兵丁開賭 3. 兵丁窩娼. 四、民間結社. 五、族群械鬥 [1]

  5. 冀東五次反圍攻戰鬥 ,中國又稱 1938年冀東抗日大暴動 或 1938年冀東人民抗日大暴動 ,是 中國抗日戰爭 中,中日雙方的發生 戰鬥 。. 1938年7月,冀東人民暴動後,日、「偽」軍對該地區進行5次圍攻,在1-4次集中五、六千人,第5次集中兩萬多人。. 雙方作戰333 ...

  6. 1938年11月下旬,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三五九旅配合晉察冀部隊粉碎日軍二十五路圍攻,殲敵三千餘人。 戰役結束後,三五九旅仍堅持 恆山 地區,三五八旅返回晉西北靜樂、嵐縣一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