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弘吉剌部大营,浓缩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多民族风情,除了可欣赏到浑厚的蒙古族长调,还能看到 传球校围甚表劳十 俄罗斯姑娘的舞蹈,至 于纵马驰骋,拈弓搭箭,则更 是传统项目了。

  2. 李叔同 (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 成蹊 ,学名广侯,字息霜, 别号 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 音乐家 、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 中国话剧 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 ...

  3. baike.so.com › doc › 1772405-1874329承远_360百科

    • 概览
    • 简介
    • 专修净业
    • 弘化历程
    • 《念佛法要》
    • 恒念师恩
    • 德行之高深
    • 词典资料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三代祖师。俗姓谢,汉州(今四川锦竹县)人。 大师宿根善利且天资聪颖超乎常人,自幼接受儒家的教育,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思想境界因之改观。在一次偶然的机缘里,听闻到学佛信士演说的佛家尊胜真言,顿时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时又觉得恍若前闻,意识到佛教的义理诚可释解迷困,因是神动而意往,决意寻师访道求学佛法,于是踏上了修道弘法的征程。

    承远起初师事蜀郡(四川成都)的唐禅师,之后又到资川(四川资阳县)追随冼公接受教导。此时,承远尚是白衣信士身份。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远师二十四岁,因缘成熟而发广大菩提心,决定出家修道,于是前往荆州(今湖北江陵)玉泉寺,依止兰若惠真和尚门下,剃发染衣,始备缁锡,方显僧宝法相。剃度后,承远遵从真公之命往湖南参访。越洞庭湖过湘沅二水,到达南岳衡山,在天柱峰的朝阳地带止栖,并于通相法师处得受具足戒。对于三乘经教与戒法,此时开始深入地研究专学,不使光阴空过,恒常精勤用功修学佛道。当时,慧日法师(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正在广州游方传法。承远久闻其名,仰慕至极,乃不远千里前去求法,拜谒慧日三藏,乞教修行要义。慧日三藏对他训导说:"如来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独善,岂曰能仁。"随即教他依《无量寿经》来...

    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三十一岁的承远,在外参学已历数载。经过几位大德的教导,最终受学于慧日三藏座下,得以传授修持净土深妙法门。无论从佛学理论上,还是在修行实践上来说都渐具根基,他此时心想:既是终得其所,就不再外求他物,应收敛身心,择地安心修行是为上策。于是年回到南岳衡山。在山西南方向的岩石下,以树枝茅草构织成屋,内中仅置经像,取求生净土面见弥陀之意。号所居处为"弥陀台"。就在这简陋的居住环境里,承远大师开始了他修行办道的艰辛历程。自己除了勤行般舟三昧外,还以热忱的心力去弘教济生。凡有求道问法者,皆立中道而教之权巧。与此同时,为使所教之众于修行上能速得成就,特示专念法门,教导念佛求生净土。一时间,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道者不绝于途。《净土圣贤录》卷三记云:"人从而化者万记"。可谓法缘鼎盛,群萌普荫。此外,为了方便度化一切有缘众生,承远将佛号及净土经典中的精要章句等书写在人群来往较多的巷道里,或是刻在溪谷山崖的岩石上,俾使人们耳闻目濡,互相传诵。以此为助缘,精勤不懈地诱导激励众生信愿念佛往生安养。真可谓用心良苦,度生心切。后来,随着学佛、念佛者的日渐增多,许多善信见承远大师居处破旧,粗衣敝食生活清苦,便皆发心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用以庄严道场供养远师。然而承远并不刻意地去阻拒或攀求,任其自然发展。不久以后寺宇已具规模,遂改名为"弥陀寺"。建寺安僧剩余的物资,则布施给饥馑与疾病的人们。而承远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俭朴的生活习惯和刻苦的修行作风,于道场中用功办道,弘教济生。此后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改苦行僧之风范,乃至圆寂,未易修学净土之初心。

    四大假合、五蕴虚集之身躯终归是缘生缘灭。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承远大师自知世缘将了,弘法度生能事毕矣。乃于寺内顾命弟子,申明教诫已,打扫居室,结跏趺坐,恬然面西寂化,享年九十一岁,僧腊六十五年。其遗骸葬于寺之南岗,安置灵塔以志千古。唐代著名文学家,时任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和时任衡州刺史的吕温,分别为承远大师制碑文并作塔铭,刻石立于寺门之右。二者以不同的笔法与文理,各自记述并赞颂了承远大师非凡的一生。

    承远大师的弘化历程始于参学慧日三藏后。大师亲近慧日的那一阶段,可以说是他学佛历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慧日三藏对于净宗有过深入的研究,在修学净土法门上颇有心得,著有《往生净土集》、《般舟三昧赞》等净宗论集,提倡称名念佛之法,极为推崇般舟三昧之行,所以对承远的教导也多侧重于这方面,这从他以《无量寿经》授予承远,教修般若三昧这点上可以见得。在慧日三藏座下,承远打下了坚实的净宗理论基础,修持净土法门的理念与方式也得以巩固。也正因此,后来承远才敢毅然决然地回到衡山,独辟门户用功修道。

    初回衡山时,觅得安身之处倒是较易,然于饮食方面却存在问题,每每都是饱一顿、饥一餐,不定食时与食物。在衣着方面,承远大师也从不讲究,但能遮身御寒即可。经常身着粗衣敝衲,过着极其艰苦朴素的生活。明代杭州莲池大师所作的《缁门崇行录》中,于首篇"清素之行第一"以"人疑仆从"为题,简明扼要地记述了承远大师的德行,文中说道:"唐承远,始学于成都,后往衡山西南岩。人遗食则食,不遗食则茹草木而已。有慕道而造者,值于崖谷,羸形垢面,躬负薪樵,以为仆从而忽之,不知其为远也……。"其文末有赞言曰:"茆次构而尧堂疑于村舍,衣服恶而禹迹疑于野人,况释子以钵衲友身者耶。今时有侈服饰,置藏获,惟恐人之不知,而扬扬过闾者,亦可以少愧。"简短的几句话语,虽然不见有赞叹承远大师本人,但却能更鲜明地体现出承远大师的德行,使人顿生虔重恭敬之心。

    此外,今人毛惕园居士编辑的《念佛法要》一书中以"苦行念佛"为题,介绍了承远大师示头陀行,修念佛法门的事迹。并希以大师为典范,使令学佛者依之效法,其文末结语说道:"土食恶衣,苦以消业也。余即施与,不着物以累心也。示人专念,生即侍佛,其自行专精,往生上品无疑也"。大凡了解承远大师示迹衡山苦行修道事迹的人,对此评述想必绝对是认同的。而承远大师那不可思议的"生即侍佛"的事相,是因庐山法照而为世人所知。庐山沙门法照与衡山承远素未谋面,然而法照于修念佛三昧时,一日于正定中神游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座下有著垢弊之衣而侍佛者,启问得知,乃衡山承远。法照出定后,心系此事,深生欣慕心,即便径涉衡峰,求见承远。寻至衡山所见景象宛契定中之境,得见承远大为欢喜,决定留在承远身边执弟子服,师事座下。这的确是因缘殊胜,难思...

    法照在唐代宗时(公元763-779)被当朝皇帝诏入京都,封为国师,身居显位但内心恒念师恩,常于代宗前赞叹其师南岳衡山承远有至德。代宗因此尝想迎请承远入京教授佛法,但同时又考虑到以承远大师本具的至高德行,与他那以苦行念佛为至乐的修行生活来看,是很难诏其入京的。更何况,若是为尊重大修行者故,也是不应随便下诏以免扰动道人之心。于是只好在京城内,遥向南面衡山方向顶礼,以表虔诚敬重之心。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代宗后来还是下了诏旨,但那只是以承远大师常行般舟三昧故,赐号其常住道场为"般舟道场"而已。

    承远大师尚在衡山修道,便有具缘人于清净佛土中,见其以垢衣侍佛。这么殊胜的事相,在净土同信中是少有的。由此可想而知,承远修持净土念佛法门的成就,已达到了甚深的境地。吕温碑文中说到的"恒于真际静见大身,花座踊于意田,宝月悬于眼界",那仅是点述了承远大师初于"弥陀台"修行用功时所感的圣境。若以大师"六十余年,苦节真修,老而弥笃"的修持功夫来论,已臻何种境界,想必不是等闲之辈可以臆测或是言表的。清古吴悟开法师在编集净土祖师的传记时,对于三祖承远大师"生即侍佛"的奇异事迹,也作有评述说:"羸形垢面,尚在娑婆,而正定中人,已见侍佛侧矣。苟非潜修密证之功,曷臻乎此!呼,真不愧为莲宗祖师。"(见《莲宗正传》)。此论点的确精辟,所谓有如是因方有如是果,如果说不是有潜修密证的功夫,又怎能达到那种境界呢?作为莲宗祖师,承远当然受之无愧。

    从现有的史料中,没有见到承远大师的著作。这可能和他专注实修不重理论著述有关。大凡祖师大德垂迹于世,化导众生,无外乎身教与言教二者,侧重于哪一面或是二者兼具则各有千秋。言教上的教导固然可以引导学佛者获知许多修行的理论,但以身作则的身教或许更显实效。以德感化示之以行,远比以言教化的作用更大。承远大师以自身为表率,作众生之模范。修般舟三昧之法,传净土念佛法门,以净宗祖师中特有的风范,树立净土行者光辉的形象。正如吕温所谓的:"不有舟梁,孰弘济度,匪因降级,莫践堂途,必有极力以持其善心。慧念以夺其浮想,不以身率,谁为教先,谁能弘之,则南岳大师其人也"!(见《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文存《吕衡州文集》第六)。柳宗元在《南岳弥陀和尚碑》中用"公之率众峻以容,公之立诚放其中"一语也道明了承远大师一贯都是以自己的真切修行体验至诚地来领众清修的,从中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大师德行之高深。

    承远大师一生中没有那种外表看来轰轰烈烈的弘化行动,也没有用以耀人的佛学著作以传后世,甚至临终往生时也仅对门人遗言:"国土空旷,各宜努力"这么一句话。他把佛教中有修有证的论点表现得完美无瑕。他用毕生的精力,通过自身的修持,证实净土法门的念佛往生净土之真实不虚,并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苦修实证来摄受广大众生,同修净土法门,共赴莲池海会。这在净宗历史上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大师的事迹,将感召一代又一代的净宗修持者,使他们追随大师的足迹,为净土法门及整体佛法的弘传而前赴后继、精进不懈。

    折叠 《简明净土宗词典》

    (712--802)唐代僧人。净土宗第三祖。俗姓谢,绵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最初师事成都唐公,开元二十三年(735)至荆州玉泉寺,依兰若惠真剃度,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和尚受具足戒,并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离京至广州,遂前往乞教。大师教以不可超然独善,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众生。自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742)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茅舍,称"弥陀台"。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精苦修道,于是发得三昧,常感圣境现前。久之,远近风闻,受师之教化者数以万计,人称弥陀和尚。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蒙恶衣者侍佛侧,问是何人?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乃直往衡山面谒,师事承远大师受般舟三昧之法。照大师在代宗时为国师,言其师有至德,天子南向而礼,度其德不可征,乃名其居为般舟道场。贞元十八年七月,大师告别诸弟子,高年91岁而寂。柳宗元为制《南岳弥陀和尚碑》,立石寺门之右;吕温撰《南岳大师远公塔铭记并序》。参阅《柳河东文集》卷6及《吕衡州文集》卷6、《净土圣贤录》卷3。

    折叠 《佛光大辞典》

    (712~802)唐代僧,为净土宗第三祖。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谢。始居衡山西南之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樵,所居之茅舍称为"弥陀台",师于兹专修般舟念佛。久之,远近风闻,人从而受教化者数以万计,代宗时之法照国师即其门人,代宗亦曾前来参礼,并先后赐其道场"般舟道场"之号、"弥陀寺"之额。贞元十八年入寂,世寿九十一,柳宗元为撰碑文,立石于寺门之右。门弟子千余人,其中以法照、日悟、惠诠、知明、超明等为最著。(净土圣贤录卷三、佛祖统纪卷二十六)p3254

    折叠 《佛学大辞典》

    (人名)莲宗九祖之第三祖也。曾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法照国师言其师承远有至德,代宗欲征之,度其不可,乃南向而礼焉。赐其居曰般舟道场,赐其寺额曰弥陀寺。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示寂于寺,年九十一。见莲宗九祖传。

  4.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由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1997年5月投资创办, 2002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具有国家统招资格的职业学院。同时更名为“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2007年6月通过了教育部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格次,同年12月通过了 ...

  5. ? 所属类别 : 其他.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 始建于唐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 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 闽南 佛教胜地之一。 寺内明万历年间血书《 妙法莲华经 》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 南普随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等。 两旁有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另有 闽南佛学院 ,佛教养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虚大师纪念塔"。 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序。

  6. 安徽省大圹圩农场. 徽省 大圹圩农场 位置在皖东 高邮湖 畔西岸,离天长市区11公里、距历史名城扬州市66公里 、南京市100公里,经过40年的 发展,农场现已 初步成为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 一条龙的新型国有 企业 。. 农场土地集中连 片,条天排列整 齐,无 ...

  7. 高洪星,1962年10月25日 出生于浙江省 衢州市 衢江区 。. 香港卫视 主要创办人, 中国金融界、传媒界代 表性人物之一。. 现担任 香港卫视国际 传媒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兼行政总裁、香港卫视 慈善基金会 会长。. 曾先 后就读于 深圳大学 、 中山大学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