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28日 · 強忍痛楚長達 1 年後自行用鉗及竹籤剝 開始的確可以解決牙痛的問題,不過過了沒多久便出現接踵而來的後遺症

  2. 2017年10月24日 · 有沒有想過除了運動、控制飲食及激光消脂等方式,還有其他方法可以令人體變瘦?於眾籌網 INDIEGOGO 上有一款產品,只要用家帶上特製頭箍,就可以利用電刺激方式刺激大腦,控制身體新陳代謝等情況,令用家

  3. 2021年5月17日 · 對癱瘓病人來說,跟別人溝通會比一般人困難,要是有類似「心靈感應」的技術,也許就容易多。近日有科學家表示,已開發出了一種整合機器學習和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的系統,讓病人想像寫字時,就能在螢幕顯示的文字,而且準確率可達 99%。

  4. 2020年8月11日 · 大家從新聞看到的新冠肺炎康復者個案分享,可能會知道他們出現氣促,以及肝、肺等器官功能減弱的後遺症。 不過近日外媒報道分享的兩個新冠肺炎康復者個案,就出現了超乎預期的另類後遺症,就是脫髮及失聲!

  5. 2022年7月19日 · 科技. 將大腦「移植」至電腦,似乎是科幻電影的情節。 稍早前,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 Twitter 透露,他已經將自己的大腦上傳雲端,並曾與虛擬版的自己交談。 化名為 Sh.

  6. 2020年12月29日 · 現在不論大、小朋友是手機、tablet、電腦等電子產品不離手,所以大家近年會聽到不少因科技引申的疾病,諸如「彈弓指」(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自拍腕」(腕隧道症候群的其中一種)等。. 最近日本電視節目《世界一受けたい授業》提及一種 ...

  7. 2020年1月9日 · 現時各行各業都開始應用 AI 人工智能,透過機器學習,電腦執行部份工作甚至可遠勝人類。日前,由美國專家組成的團隊在「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發表研究報告,指 AI 現時能夠在 3 分鐘內診斷常見的 10 種腦癌,比人類醫生專家快上 10 倍。